分享

南宋皇帝赵构为什么要置岳飞于死地? 赵构三句话道出真相

 方远图书馆 2017-05-08

熟读南宋朝历史,最让人揪心的无疑是一代名将岳飞的死。这位精忠报国、善于谋略、治军严明、文武双全的岳飞就在秦桧的“莫须有”罪名下,被害于风波亭,成为千古奇冤。岳飞的死,无疑跟秦桧和赵构有着最直接的关系。那么南宋皇帝赵构为什么要置岳飞于死地? 赵构三句话道出真相。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岳飞,这位从北宋末年就开始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可以说,岳家军在当时南宋王朝之中,是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被岳飞掌握。

我们再来说说赵构,当年靖康之难,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南宋政权初建,他迫于形势起用抗战派李纲为宰相,用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

后来,启用主和派秦桧任为宰相,竭力压制岳飞等主战派的要求。绍兴十年(1140年),各路宋军在对金战争中节节取胜时,宋高宗担心将领功大势重、尾大不掉,而且朝廷财政不支,于是下令各路宋军班师。

宋高宗为什么担心将领功大势重、尾大不掉呢?这需要从宋朝的创建者赵匡胤说起。赵匡胤是一个篡位武将,在部属的拥戴下,发生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采取重文轻武的措施,打压武官势力,而岳飞在南宋时期,其麾下的岳家军令敌人闻风丧胆,岳飞在军中的威望过高,高宗不得不心存疑虑。

而赵构执政之时,面对金的威胁,连年战事,军费开支巨大,不得已向农民征了辽饷,农民不堪重负,爆发了农民起义。为了剿灭农民起义,又征了练饷。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时有发生。赵构如不和金人讲和,战场上巨额的经济来源,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来。面对土地兼并严重,贫富不均如此悬殊的南宋初年,宋高宗知道,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旦爆发,南宋将失去统治权金人趁机南下,宋连半壁江山也难以保全。面对这样的局势,宋高宗决定向金议和。很显然,岳飞这类主战派大将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

除此之外,岳飞还犯了不少大忌。岳飞在绍兴五年(1135年)的《乞宫祠札子》等文中,频繁提及要“奉迎二圣”。而且建议赵构从宗室之中选择一位提早立太子(当时的赵构年纪还很轻,虽然性能力已经丧失,也没有后代,但是这并不表示,皇帝不在乎自己的权力啊。)岳飞曾经还在下属面前说过:“本朝不到30岁被封为节度使者只有两个人,一位是太祖皇帝,另一位就是我。”岳飞曾在29岁被封为节度使,当年赵匡胤在成为了节度使之后,发动了陈桥驿兵变,从而黄袍加身。现在岳飞这样的举动,谁也不敢保证历史会不会重演。更何况,直到十二道金牌调不动岳飞后,皇帝赵构就已经决定要杀岳飞了。岳飞不死也得死了。

岳飞确实是一员良将,但却不是一个良臣。岳飞是一个军事家,却不是一个政治家,在《精忠岳飞》电视剧中,赵构用这三句话做了最好的解释:“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朕的天下也在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