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百科】亨德尔是怎么成为一位“英国音乐家”的?

 笛韵悠然 2017-05-08

    亨德尔(GeorgeFridericHandel,1685—1759)一个德国人,死后被安葬于英国名人 墓地——伦敦西敏寺的诗人之角,他对英国音乐的影响长达一个多世纪。罗曼·罗兰曾说:“亨德尔的心是随着英格兰的心而跳动的,他成为了一位英国音乐家。” 那么亨德尔在英国是怎样从一个专门创作意大利歌剧的外来艺术宣扬者,转而成为英国音乐代言人的呢?

    亨德尔生于德国的哈雷,父亲为理发师和外科医生。尽管从小学习音乐,但却遵从父亲的愿望,进入哈雷大学学习法律。父亲去世后即退学投身音乐事业,立志从事 歌剧创作,并于1703年前往德国歌剧最发达的汉堡市。为了真正掌握歌剧艺术,1706年转赴意大利,先后结识柯莱里、斯卡拉蒂父子,熟悉了意大利歌剧、 清唱剧、协奏曲、室内乐的创作风格。他的歌剧在意大利颇得好评,《罗德里戈》在梅弟奇的赞助下于佛罗伦萨上演,《阿格罗皮那》是由那不勒斯总督、红衣主教 撰写脚本。后来他回德国任汉诺威选侯宫廷乐长。两次访英,第二次定居伦敦。

    亨德尔以勃勃的雄心和冒险家的气魄在英国从事意大利歌剧事业。他曾担任皇家音乐院(由国王和富有的贵族们股份支持的旨在上演意大利歌剧的机构)音乐指导这 一重要职位,并为其创作了许多歌剧。后来皇家音乐院陷入财政困难,亨德尔与合作者接管了剧院,身兼作曲家与经营者。亨德尔的努力并没有阻止意大利歌剧在英 国的颓势,宫廷派系斗争、对手的竞争、剧院明星制造成的混乱,以及英国进步思想家对这位外来艺术宣扬者的批评,使他屡遭挫折。1728年,一部讽刺政治时 弊、英语对白配以流行曲调的《乞丐歌剧》的成功,加速了意大利歌剧市场的衰落。亨德尔共创作有46部歌剧,许多是仓促之作,可是其中也不乏大师的手笔,重 要作品有《奥托内》、《朱利叶斯·凯撒》等。
    亨德尔对社会环境的敏锐的适应性,使他在意大利歌剧在英国日趋衰落之时转向清唱剧创作。他的26部英语清唱剧的创作过程,是他逐渐在英国蒸蒸日上的中产阶 级中寻找到新的观众的过程,也是他应和着时代的脉搏开辟新的艺术天地的探索历程。《扫罗王》(1738)、《以色列入在埃及》(1738)、《弥赛亚》 (1741)、《参孙》(1742)、《犹大·马加比》(1747)、《耶弗他》(1752)等优秀作品的题材多取自新教的、英国公众熟悉的引日约圣 经》,其中那些有关民族兴亡和英雄的故事,使正处于革命动荡中的英国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亨德尔的清唱剧与歌剧一样,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组成。与意大利的音乐戏剧观念不同的是亨德尔把合唱——人民的象征——作为戏剧表现的中心。合唱 也担任解说,有时思考剧情,有时是主角,有时又是观众,其中既有新颖的叙述性、描绘象征性的合唱,又有宏伟史诗性的合唱。他的合唱中,赋格式与主调和声式 的段落并置,音乐手法清晰、简洁,然而效果却是壮丽宏伟。著名的合唱段落有“哈利路亚”,“看,英雄得胜凯旋归”等。
    亨德尔的器乐作品虽然不如声乐作品重要,但也十分丰富,有为露天演出而作的两首管弦乐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及管风琴协奏曲、大协奏曲、奏鸣曲、三重奏鸣曲和钢琴曲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