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房价与居民消费

 章保良的图书馆 2017-05-08
刺激居民消费这些年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也是国家所关注的,在金融危机爆发并且转化成经济危机的现在,这更成了迫切的需要。但是,仍然像多年以来一样,“扩大内需,扩大消费”口号下的事实是,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在持续走低。
  
  为什么国人不愿意花钱?专家们找出过各种原因,例如居民消费存在过度敏感性,消费由当期收入决定的消费者所占比例不低于68%。而收入和就业的不确定性、支出增长的预期、微弱的资产财富效应和流动性约束是导致过度敏感性的主要原因。还有较保守的消费习惯和利率效应的弱化,等等。说居民消费存在过度敏感性没说错,正是因为敏感所以才谨慎花钱。较保守的消费习惯也没说错,但它肯定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保守”的程度总是和自己的钱的多少以及对未来的预期成正比的,如果自己的钱比较足够,对未来的预期又良好,真正的守财奴人数应该是很少的。
  
  由于把病根子找错了,所以诸如针对国人保守消费而热衷储蓄的所谓病根曾经出台的降低储蓄利率,以逼迫居民不存钱而花钱的措施,不仅没作用还适得其反,居民们更不敢花钱了。
  
  最近,国家某部委研究机构公布的一份报告提出,“高房价”已经成为抑制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我觉得这结论才是说到了关键处。
  
  这份报告指出,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呈现出明显的逐年降低趋势的同时,房价却在逐年上升。公开数据显示,2000到2008年,最终消费率由61.1%下降到48.6%,其中居民消费率更是下降到35%左右。但从2000年到2007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却是一路上升,仅2007年就同比上升了7.6%。这是个什么概念呢?通俗地说,就是: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买一套房子差不多要花掉一个家庭15年到20年的收入;二线城市大概要10到15年的家庭收入;三线城市也好不了一点。一般而言,在发达国家,房价收入比超过6就可视为泡沫区。
  
  国人家的观念,首先是得有自己的房子。没有自己的居所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家。“家庭”这个词中的庭字就是指庭院,也就是房子和院子。到了现代,院子可以不要了,但房子还是得要有的。虽然最近也有改变传统观念,不必有自己的房子,只需要有自己住的房子,提倡租房的呼吁,但是要国人普遍接受,可能还需要许多年才行。在国人普遍还不能接受“租的房子就是家”这观念的现在,要“扩大内需,扩大消费”,还是得老老实实正视现实,采取切实可行并且有效的措施。也就是说,要把远远超出外国的房价收入比降下来,降到合理的程度,即至少是6年以下。那时,居民的消费就不会再压抑了。
  
  房价还有没有降的空间?好象没有了,因为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刺激商品房销售的“奖励性”措施。但是,事实是不仅有降价空间,而且还不小。一位建筑公司的老板在接受采访时说:“房屋建造成本并没有与房价一起大涨。虽然地价与营销成本在增加,但房价越高,建筑成本占房价比例则是越来越小。”他举例,如石家庄闹市区的房价8000元一平方米,建筑工程造价是每平方米1600元,占20%。而北京的二环内房价24000元,建筑工程造价也是1600元,占房价的6.67%。———其实在中小城市每平方米的造价并不需要1600元。报告中显示,在房地产开发中,房地产商的自有资金很少,只有10%-20%左右。最后整个工程的利润即使只有5%,那么房地产商的自有资金回报率也有50%。“何况整个工程的利润不可能只有5%,有些与政府合作的项目甚至不需要自有资金。”被称为“上述报告的知情人士”说,“房地产是一个暴利行业”。这暴利并不能拉动内需———报告中显示,房地产中只有建筑和安装可以启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但是这部分占房地产价格的比重很少,北京大概是10-20%,二线城市大概是30-40%。其余部分都是购买土地和税收等占去,根本不能拉动内需。“报告知情人解释”说:“这也就是说,100元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如果去买房子,全国平均来看只有20-30元拉动了内需,其他的70-80元都被政府和企业拿去。”
  
  抑制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找到了(其实这并不难找,但就是找了这么多年),下一步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