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自珍是这样看待人才的?| 读唐诗学历史游名胜No.72

 0721行者 2017-05-08




目前为止我们推荐的都是唐诗,接下来会扩大范围,带领小朋友们了解其他朝代的古诗。今天要学的这首就是清朝诗人龚自珍的诗。


己亥杂诗

来自小学阅读课堂

00:00 07:59

▲点击上方绿色小喇叭即可收听音频


朗读者 | 小雪姐姐




>>  译文  <>



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

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有情有意,

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花。



>>  作者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  赏析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满怀离别的善感,却仍然想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因为自己逃出了令人束缚的牢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  故事  



龚自珍从小资质聪慧,思路敏捷,兴趣广泛还肯刻苦钻研。12岁时就被自己的老师夸为“神童,前途不可限量! ”但他19岁开始参加科举却屡屡名落孙山。尽管如此,龚自珍对于科举,有自己的看法。

有一次,他去拜访身为礼部尚书的叔父龚守正。(相当于现在文化部部长、教育部部长兼外交部部长)叔侄尚未说几句话,就有人通报,有一位门生求见。这位门生最近被选拔为翰林(指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正春风得意呢。门生求见,龚自珍只好暂去耳房回避,外间的交谈倒是听得很清楚。

尚书问门生最近忙些什么,门生回答道:“也没啥要紧的事,平日只是练练字,在书法上用点工夫。”


尚书听了很高兴,夸奖道:“朝考无论大小,首要的是字体端庄、墨迹浓厚、点画平稳。若是书法一流,博得功名直如探囊取物!”


门生觉得尚书说的很有道理,但龚自珍却忍不住在隔壁讥笑道:“翰林学问,不过如此!”听到这话,那位门生很是窘迫,慌忙告辞。尚书勃然大怒,将龚自珍训斥了一番,叔侄间从此闹翻了脸。

龚自珍因为没有被选为翰林而抑郁不平。他干脆让女儿、媳妇、婢女每天练字,而且专练馆阁体。馆阁体在当时是科举制度专用的字体。


后来碰到有人说翰林如何了不起,龚自珍便嗤之以鼻:“如今的翰林还值得一提吗?我家的女流之辈,没有一人不可入翰林的。不凭别的,单凭那手馆阁体的毛笔字,就绝对够格!”


由此可见,在龚自珍眼里能当翰林的人绝非字写的漂亮就可以,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智慧才行。字写的好固然重要,但是好的品行更为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