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玄宗与乐师的音乐人生

 音频应用 2020-03-03

电视剧《大唐荣耀》,引发人们对唐朝兴衰的思考。剧中有一段,安禄山攻破长安后在宫殿里观看乐师演奏。因为广平王李俶冒充乐师奏错了音符,安禄山要杀他,危急关头,一位对大唐忠心耿耿的乐师为了保护李俶挺身而出,指着安禄山破口大骂,被安禄山的手下拖下去处斩。

  其实,这个乐师历史上真有其人,他就是唐玄宗最为欣赏的宫廷乐师之一雷海青。不过,史籍上的记载,比电视剧的情节更惨烈。雷海青被杀,终结了其传奇的一生,而随之终结的还有唐玄宗的音乐传奇。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在音乐方面,颇有建树,不仅创作了多部大型乐曲,还成立了教坊、梨园等音乐机构,大力促进了汉族音乐的发展。

  乐师雷海青死后成“戏神”

  雷海青,唐朝开元四年(716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的一个乡村。因其出生时,嘴巴周围皮肤乌黑,家人以为不祥,便丢弃在路边。这时有一个木偶戏班经过那里,见襁褓中的婴儿嗷嗷直叫,有一只毛蟹正爬在嘴唇边,用涎沫喂他,戏班便将他带走,代为抚养。由于婴儿头顶戴的帽子上绣有一个“雷”字,后取名“雷海青”。小海青每天同艺人们一起生活,读书写字,弹琴唱戏。到十八岁时,既能扮演不同角色,又会弹奏各种乐器,特别是善于吹奏一种名叫“筚篥”的笛管。

  据传,唐玄宗李隆基因“游月宫”而羡慕天上仙乐,后命乐师按其旋律谱成《霓裳羽衣曲》。在排练演奏时缺少一名吹箫的乐官,有人就推荐了福建的雷海青。雷海青应召赴考,一举中了探花,皇后亲自为他簪花。雷海青拿起玉箫,当殿吹起悠扬悦耳、优美动听的《霓裳羽衣曲》。满朝文武百官和乐师名优们听了齐声叫好,唐玄宗当即恩赐雷海青状元及第,并封他为翰林院大学士,钦赐御酒饮宴奖赏。

  雷海青为人豪爽,忠心耿耿,加上才华横溢,唐玄宗十分器重他,便任命他为掌管宫廷歌舞的伶官和梨园的教官。后来,他的同乡江梅妃被选入宫并封为皇妃后,他不但教会梅妃及乐官们演奏他自己谱成的乐曲《引梅敬酒歌》,跳家乡的舞蹈《白玉惊鸿舞》、《八仙过海祝寿舞》等,还把福建当地流行的民间音乐和曲艺节目引进了宫廷,又在宫中专攻琵琶弹奏,终成一代琵琶高手。雷海青还培养了不少梨园乐师。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秋,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叛变,攻陷长安城,逼走唐玄宗,把雷海青以及教坊梨园子弟和宫廷乐官三百余人,都掳进洛阳城。安禄山在凝碧池设宴庆功,令雷海青和众乐官弹奏琵琶宫乐,宫娥妃嫔歌舞助兴。雷海青与梨园子弟久久不肯动手演奏,并痛斥安禄山的罪恶,安禄山恼羞成怒,喝令手下用刀剜雷海青的嘴唇,雷海青仍骂不绝口,安禄山急令将其舌头割掉。雷海青口含鲜血,忍着剧痛,拼尽全力将手中琵琶对准安禄山的头部掷去。安禄山气急败坏,立命刀斧手把雷海青绑到戏马殿前,凌迟处死。时为唐天宝十四年八月廿三日。这段史料被记载于《明皇杂录补遗》。大诗人王维闻知雷海青死难之事后,很是感动,赋一首七绝:“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安史之乱后,唐肃宗赠封宫廷乐师雷海青为“死难大臣”。

  有趣的是,宫廷乐师雷海青在去世后,人们开始了对他的“造神”运动。

  由于在雷海青生前,唐玄宗曾命他率领宫廷梨园子弟到江梅妃的家乡福建莆田演出,而雷海青等宫廷梨园子弟的到来,对莆田“百戏”(木偶戏、杂戏等)的发展以及莆仙戏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当地乐工在得知雷海青惨烈牺牲后,拜雷海青为保护神、祖师爷,戏神雷海青就这样诞生了。

  到了宋朝,宋高宗又加封雷海青为“大元帅”。“大元帅”雷海青有文武两种不同造型,文造型多为金面金身,即“戏神”装扮。武造型为红脸红袍,手执令旗,即“大元帅”装扮。传说有一年,一个莆仙戏班出海演出遭遇风暴,危急时刻他们请求戏神“雷海青”庇佑,雷海青果然显灵救了戏班,在天空中帅旗上的雷字被云彩遮住,只露出田字部分,于是雷海青是天庭“田公元帅”的传言就传开了。

  后来,田公元帅的传说不再局限于戏剧界,在福建的一些地方,他被赋予全民保护神的身份。如,莆田老百姓在正月闹元宵的时候,有抬着菩萨神像绕境巡道的习俗,这些菩萨有“娘妈”(妈祖)、“张公”(张巡)以及“田公元帅”(雷海青)等神。

唐玄宗时宫中乐工有数万人

  雷海青等音乐人才受到重视,这与唐玄宗对音乐的重视有着直接的关系。唐玄宗在音乐方面的才能非常突出。首先他善于音乐表演。唐玄宗能演奏多种乐器,其中最擅长演奏羯鼓。唐玄宗演奏羯鼓的技术非常精湛,节奏准确且表现力丰富。据说唐玄宗敲羯鼓仅敲坏的鼓槌就有四柜子之多。唐玄宗还善于演奏竹笛。唐代杨巨源《吹笛记》载:“上尝坐朝以手指上下按其腹。朝退,玄宗上朝之际尚身怀玉笛构思作曲。”

  唐玄宗还善于作曲。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乐曲,著名的《霓裳羽衣曲》相传就是唐玄宗所作。据唐中期诗人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的记载,全曲共分三十六段,由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曲破十二段三部分组成。其“散序”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回宫之后,依据他对女儿山的神奇想象写成的。这一部分白居易认为相当精彩,所以他在《重题别东楼之一》诗中说“宴宜云髻新梳后,曲爱霓裳未拍时”。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在仓皇出逃途中,还不忘用音乐来表达心情。有一次在途中,他命左右取长笛,自制一曲吹之,怨切动人,乐工记其谱,入蜀后将该曲命为《滴仙怨》。这期间他还写了《雨霖铃曲》,此曲倾诉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乐师张野狐演奏这首曲子后,唐玄宗听后泪流满面。

  唐玄宗在音乐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对当时的音乐机构做出了极大的调整。唐初,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都设有太常寺、大乐署和教坊等中央音乐机构。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改组了大乐署,将其中唱奏民间音乐的乐工分出来,单独成立了四个外教坊和三个梨园。唐玄宗在大乐署新设外教坊,两个在长安,两个在洛阳。长安的外教坊,一个设在延政坊,名为左教坊,以工舞见长;一个设在光宅坊,名为右教坊,以善歌取胜。洛阳的两个教坊,都设在明义坊。这些教坊由宫廷派中宫(宦官)为教坊使管理全教坊的事务。这些机构为皇帝供奉新曲,也大大促进了俗乐的发展。

  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还创置“梨园”,这是一种设立在禁苑梨园中的宫廷音乐机构,它以专门学习(教习)法曲为主。玄宗十分看重梨园,一有机会就到梨园亲自指挥乐人排练。

  唐玄宗时,这些音乐机构中的乐工,总数大约在万人以上,为了提升乐工门的创作和表演水平,还规定从各地征调来的乐工必须在长安或洛阳的大乐署中进修。他们学习的课程按照难易的程度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清乐大曲六十日成,大文曲三十日,小曲二十日;西凉、龟兹、疏勒、安国、天竺、高丽等大曲各三十日成,次曲各二十日,小曲各十日;散乐、雅乐大曲各三十日成,小曲二十日。而且他们起码要学会难曲五十曲以上,并能参加演出者才能毕业。

  唐玄宗常举办声乐大赛

  唐玄宗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音乐家,开元年间许和子的歌唱,李谟的笛,李龟年的歌唱、羯鼓,贺怀智、雷海青的琵琶,张野狐的箜篌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面对音乐繁盛的局面,唐玄宗经常举办声乐大赛。有一年,唐玄宗在勤政楼举行“大酺”:一种表示与民同乐的宴会。当时,老百姓聚集甚多,喧哗之声使伴奏百戏的音乐都听不见了。唐玄宗大为愤怒,高力士马上献策说:只要让永新出来唱一曲,一定可以制止喧哗。于是永新就唱了一曲,听到曲声,人群中顿时安静下来。永新何许人也?她就是许和子,她是吉州永新县(今江西吉安)的民间歌手。其家世世代代都是乐工。开元末年,她被征入宫中为内人,即宫中的女官,改名“永新”。她不但长得漂亮,人也聪明,而且很会唱歌,“能变新声”。如遇高秋朗月,台殿清虚,她啭喉一唱,能“响传九陌”。唐玄宗曾叫李谟吹笛,为永新伴奏,结果永新歌唱完了,笛身也裂开了,由此可见永新歌声的开阔嘹亮。

  值得一提的是,安史之乱后,虽然唐玄宗的音乐传奇几乎落下帷幕,但经过唐玄宗的努力,唐代的音乐在此后依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琵琶的发展尤为迅速,成为唐代最普通的乐器之一。唐代的“琵琶”,是专指三国魏晋以后经由西域传入的“胡琵琶”。胡琵琶中有一种为曲项琵琶,有四根弦、四个柱,音箱呈梨形,曲项,用拨子弹奏。唐代盛行的琵琶,主要是曲项琵琶。

  诗人白居易《琵琶行》就是对唐代中期琵琶表演的描述,其中最令人熟知的一句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问:学习作曲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基本要求是:音准感、节奏感较好,有一定的音乐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音乐记忆能力,有创作和整理旋律的能力,对乐句的对称性、乐段的完整性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有一定的辨别能力等等。

(2)问:学习作曲应该掌握哪些基础知识? 

答:首先我认为,创作旋律的感觉是最重要的,如果说哪些基础知识比较关键,我想有以下一些内容:要能较熟练的掌握识谱、记谱,对国内一些地区和民族的音乐风格要有所了解,对于世界上的几种主要音乐风格有所了解,要背下大量的民歌素材,还要背下各国多年积累下来的优秀音乐作品,并经常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对比、学习和研究,以便为自己的创作积累更多的经验,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自己进行创作时,有更多的素材和手段可供参考和借鉴。

(3)问:作曲的基本术语有哪些? 

答:A.上行:旋律向上进行;

   B.下行:旋律向下进行;

   C.级进:二度上行或下行;

   D.小跳:三度、四度的进行;

   E.大跳:五度、六度、七度、八度和八度以上的进行;

   F.重复:对前面的乐汇或乐句或乐段的再现;

   G.模进:前面的乐汇或乐句或乐段的旋律线不变,只在音区上有所变化的一种重复;

   H.乐素、乐汇、乐句、乐段:相当于文学中的词素、词汇、句子、段落;

   I.调式:按一定关系排列起来的一组音(不超过7个),并以其中一个音为主音组成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叫做调式;

   J.大调式:以“1”为主音的调式;

   k.小调式:以“6”为主音的调式;

   l.五声调式:分别以“1、2、3、5、6”为主音,也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例如以“2”为主音的调式叫“商调”式。

(4)问:对最初的创作练习有哪些要求? 

答:A.旋律通顺,易于上口;

   B.旋律生动,易于记忆;

   C.旋律有个性,与任何已有过的作品不雷同(包括自己写过的);

   D.音域不可过宽,一般不超过12度;

   E.乐句乐段要简洁精炼,在能达到同样效果的情况下要从简不从繁,即“用最简单的手法获得最大的效果”是我们作曲和配器中不变的原则;

   F.要注重歌唱性,要留有呼吸的气口;

   G.从最初学习创作开始就要形成符合时代的审美意识,即避免“土味儿”“怯味儿”“老味儿”“糙味儿”代之以“洋、新、俏、倩”的新风格;

   H.要多学习借鉴欧美音乐。

(5)问:具体创作时,有哪些步骤和经验? 

答:大致分为两部分:整体构思和具体操作。

整体构思有以下几点:

   A.酝酿出一种不同于任何已有作品的有独立性格的曲风;

   B.大致上设计出在音乐上“起、承、转、合”的全过程;

C.设计出“高潮”的营造形式,如:是用高音来推出,还是用歌词中的一句“狠话”来推出,或有其他特殊推出手段。

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点:

   A.首先要选择、设计好音乐的节奏和速度;

   B.把曾经酝酿过的曲风具体落实到一个乐汇或乐句上,称作“动机”。

“动机”要反复挑选设计,最后确定;

   C.有了动机,也就有了灵魂,它是一种乐思的集中体现。在动机的基础上,或者说在动机的引导下,再发展前后的乐句、乐段,而后再修改、补充、推敲,最后完成。

(6)问:写一首好的流行歌需要什么? 

答:主要不是靠高深的乐理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写一首好歌主要靠感觉,感觉有了,成功的可能也就有了。这种感觉往往可以建立在一个“立意”上,而后就容易发展了。这种“立意”往往可以提炼或者浓缩成一句歌词,有了歌词,曲子也就好办了。如“我可以抱你吗”、“让我一次爱个够”、“最近比烦”......都代表着一种“立意”。

(7)问:在流行歌曲的创作中,是词重要还是曲重要? 

答:应该说都很重要。每个人都会这样简单的回答,但是从细小的变化去分析,词曲的地位还是有微小的变化。这一点从流行歌曲在不同时期的流行情况中可以看出来。早期因为曲子好而流行的歌曲为多,如“小城故事”、“阿里山的姑娘”、“万水千山总是情”等,中期则因为词曲都好而流行的比较多,如跟着感觉走”、“外面的世界”等。近期因为词好而流行的比较多,如“心太软”、“都是月亮惹的祸”、“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等。以上举得这么多例子,主要说明一个问题,词的重要性不可小视。随着音乐的发展,旋律好已经成为基本要求,而在歌词上有没有突破将成为成功的主要砝码。

(8)问:怎样在歌曲创作中,运用民歌素材? 

答: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分几点来说:

   A.首先要花时间去了解和掌握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并用心去分析和研究它们的特点,以便在创作中准确的应用其风格;

   B.对于流行歌曲的作者来说,在最初创作中,最好先不要借用民歌素材,等具有了一定创作基础后再涉猎民族风格为好。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怕

在“先入为主”的规律中一旦养成了善用民歌风的创作习惯,日后就很难改变了。而在流行歌曲的创作中,民族风格的歌曲只占很少一部分,而没有民族风格的流行歌曲是主流;

   C.在具有一定的创作水平后,在运用民歌素材时仍要注意几点:

   1.不要照搬其风格,要提炼其精髓,用现代的节奏和旋律去体现民族特色的神韵;

   2.风格不要混淆,如不要把蒙族风格当藏族风格,即,风格运用要准确;

   3.民族风格不要太浓郁,民歌风太足就不叫流行歌曲了,应该叫民歌;(世界音乐除外)

   4.民族风格要运用得巧妙、恰当。崔建的“一无所有”(陕北风格),童安格的“把根留住”(鲜族风格),张千一的“青藏高原”(藏族风格)都是民族风格运用成功的范例,值得大家学习和参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