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全国古迹探秘系列作者

 学而时习之喵 2017-05-08

被贴上“IT男”标签的大雄于2014年辞职,怀揣几本古建筑的书,从云南出发,一路沿海北上,到达最北地区漠河,再从内陆地区折返云南,以古建筑为坐标,一去就是半年,把大半个中国绕了一遍。这次“壮举”虽说谈不上风餐露宿,但沿途乘坐各种交通工具,骑车步行至各偏僻的县是常事,甚至差点遭遇歹徒路上打劫……这一去,更引发了他对中国古建筑的热情,行程再也没能停下来过,迄今为止,他走遍了全国23个省、83个地区,160个县市。


除了对祖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感兴趣之外,古建筑的几何之美或许也从此开启了作为理科男生的审美。


大雄走的地方越多,深感知之甚少,近来,他有更多的进一步探寻古迹建筑计划,想用航拍等方式记录弥补之前所看不足,闲暇时间,不断在补齐相关古建筑的维基百科知识。


云南-禄丰-星宿桥-清

 这几年跑过多少个地方?


大雄:这些年,不计港澳,大概走过23个省(新疆、西藏、青海、江西除外,安徽、湖南、湖北、内蒙古纯路过),83个地区,160个县市。虽说没能“看遍”,所到之处还是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及佛教石窟寺。期间有很多缺憾,但也没那么遗憾。

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五代

 

 行前做了哪些准备?


大雄:出发之前的准备,首先不会是心灵鸡汤似的“说走就走的旅行”,那个其实有点像毒药。其次,也没什么特别要准备的。不过就是装上换洗衣服,基本的生活用品,充电宝、电筒之类,还有一台小微单;最重要的,当然是身份证、钱包、手机。只不过去的时间稍微长一点点,从几天的旅行拉长到几十天、几个月而已,换洗衣服不得不多带些,搞得背包有点大。


甘肃-瓜州-榆林窟 


 这几年的花费是多少?


大雄:有这样的兴趣,但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实际上并不具备看遍国内古建筑、石窟造像等的条件。时间(假期)自然有限制。更重要的,一直都没什么积蓄,足够支持周游各地。实际上,家里对这件事情,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们会否赞成,因为从未说过。资金来源当然只能是自筹。唯一能支持去做这件事情的信念,借用佛教的说法,就是“执念”和“贪欲”。

 

我真的贪心,就想看遍天下汉、唐、辽、宋、金、元、明、清,也包括渤海、高句丽、西夏、吐蕃、南诏等的地上实物。尽管这个肯定做不到;大概也没有谁能做到。看一部分也许可以,但要解决时间和资金两方面的问题。


广东-广州-南海神庙码头遗址-隋

 

我觉得自己在做某些决定的时候比较轻率。为了解决时间限制,当然是辞职;旅费,则是将住房卖掉。也许当时想过可以在另外的城市重新开始,未必不是好的选择。然而,各种原因都有,最后还是回到了昆明。

 

一定要算花了多少钱,不考虑这几年“创业”失败瞎折腾出去的,只说在路上用掉的,总该有十几万了?我也不是很确定。


贵州-安顺-文庙大成殿-清


 为什么对古建筑有越来越强烈的兴趣?


大雄:关于古建筑,以及佛教石窟造像等的兴趣,很难说是从何时产生。80年代初,爷爷退休后受邀返聘参与到地名普查工作,当时家中是有不少史、地方面的书籍。爷爷早年参加过滇缅公路勘测,到过印度、孟加拉、缅甸等国,我幼年时也常听他说过这段经历。另外,母亲有段时期在长三角进修,回来后也给我讲苏州园林、西湖之类的人文景观。虽然附近有些古迹,我觉得还是受先人影响更多,兴趣的种子应该是童年时就已种下。


海南-澄迈-美榔塔-宋至元

 

至于佛教石窟造像等,曾祖母笃信佛教,粗通梵语。后代虽无信者,但家庭中始终对佛教保持适当的尊重。其实,大理勉强算有趣的地方,我是指文物方面的东西。有古建筑,如圣元寺观音阁(元-清),兴教寺中殿、万佛殿(明);有佛塔,如崇圣寺塔(唐-宋),佛图寺塔(唐),弘圣寺塔(宋);有石窟寺,剑川石钟山(唐-宋);有古遗址,太和城(唐)、巄嶼图山城(唐);古崇拜遗迹,弥渡铁柱(唐)。


河南-巩义-巩义石窟-北魏 


山西-洪洞-广胜寺飞虹塔-明


总之,从很早时候起,一方面对外面世界充满向往,特别是广袤国土上的历史建筑、石窟造像;另一方面还能就近了解各类型的地上文物遗存。再后来定居昆明也有这样的环境去观赏文物,像真庆观(明),曹溪寺宝华阁(元-清),西寺塔(唐),妙湛寺金刚塔(明),东寺塔(清),法华寺石窟(宋),地藏寺经幢(宋)。

 

四川-安岳-华严洞-北宋


 四川-安岳-圆觉洞-北宋


 旅途中遇到的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大雄:旅途中若说难忘,或者说感觉到“力不从心”,只有三件事情。一是上厕所,特别是搭乘火车刚好车站又没有存包处,譬如黑龙江漠河站。那就得将大包临时托付给陌生人,尽管大包里面不过衣服等非贵重物品。不过,世上好人多,这其实不是太大问题。

 

二是洗衣服。有些地方只待几个钟头,或者一个晚上。洗的衣服干不了,或者没地方晾晒,稍微有点麻烦。解决的办法是,花点体力带多几样。每隔一个多星期,必然会选择某地待上三四天,以便接下来几天都有干净衣服更换。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北宋

 

三是一个人在外,尤其是选择徒步或骑自行车的路段,多少会担心人身财产安全。不过,绝大部分情况下这种考虑都是极其多余的。只有一次,在中条山县道上,村庄相隔稍远,人少车稀,骑自行车上长坡时很不巧的碰上乡下几个无所事事的半大小子,意图打劫。上天厚爱,很成功的逃掉了,人财两安。

 

除了中条山那次,在海口、韶关、宁波、北京、洛阳、渑池、义马、芮城、长治、左云、华阴、天水……一路上没少受人恩惠,帮助甚多。虽说戏言,事实上因为多年好友分别定居洛阳、长治,倒有点像在两地各成立了“中原办事处”、“上党办事处”。


河南-汝州-风穴寺中佛殿-金


河南-济源-济渎庙单勾阑-北宋


 简单说说东西方建筑的差异是什么,特别是保存手段?


大雄:几年来确实稍微见识了一些古建筑,但知识基础摆在那里,也谈不上多深刻的理解。目前的条件,暂时做不到游历国外,自己去看西方或其他地区的历史建筑。就我的能力去讲,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差异,我觉得还是比较勉强。泛泛之论是有些,却不好说有几分正确几分臆测。

 

不论中西,最早的房屋或者建筑都是“穴居野处”。稍后一点,利用身边易于加工的材料建造屋舍,主要是木材、茅草之类。其实很早时期,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不会太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许是自然条件限制,逐步走上不同道路。像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石材易得,巨木难得,由是开始发展砖石建筑。


河南-三门峡-安国寺-清

 

西方建筑的直接源头,应该说是地中海沿岸,简单讲就是希腊。实际上,希腊早期的建筑,也是木结构,只是在受到来自于埃及等更早的文明影响下,才逐渐转变为砖石建筑。像著名的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可以理解为砖石仿木构;帕特农初建时,本来就是木结构建筑,屡次焚毁后才最终改成现在还能看见的石造神殿。

 

砖石构造的建筑,首先是比木材来得长久,既不容易形变也不会遇水腐朽遇火焚毁。其次,砖石在竖向上面可以承受极大的力,但水平方向则不一定;通俗说就是不使用拱券的情况下,梁的跨度不能太大,否则必须增加梁下的柱子数量。埃及卡纳克神庙即是典型。


吉林-集安-丸都山城遗址-高句丽

 

回过头来说中国的土木结构建筑。中国一直以木结构为建筑主流,我个人觉得会有几个原因。其一是,中国文明尽管起源于多地,但这些地方共同之处在于,木材远比石材的获得容易。其二是,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东亚大陆相对比较封闭,不是说东西之间在此之前没有交流,但那时的中国建筑确实没有受到太多外来文明影响,以土木结构为基础独立发展出自己的体系。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可能与长期宣传教育的会有点不一样。长期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确实落后于西方。于建筑来说,其中涉及到的数学、力学以及机械能力、工程组织水平,不足以支持大型砖石建筑的建设。这个展开来,是比较宏大的题目,我只随便举几个例子。中国的铁器起源并不晚,但大规模应用于生产则要等到西汉以后。以铜作工具,开采石头是比较困难的,效率也不好保证。如果是像埃及等地很早以前那样,以石头来加工石头,这个对于秦汉以前的中国有点不太现实。商、周时代,当时中国有点像“”小国寡民“,天子亦止“天下共主”而非“天下之主”,组织大量人力开展砖石建造勉为其难。春秋战国的形势,亦求土、木为基本材料,方可加快建设速度。总之,如果古代中国要建造如金字塔等类的巨型砖石建筑,非得等到秦朝以后不可。事实也是这样,很多人不算很了解的高台建筑,亦是春秋末期以后各国实力增强才逐渐兴起;能够与金字塔齐名的万里长城,则始自战国,建成于秦朝。还有数学理论方面的成就,我觉得,那个更是不好比较;像今天的中学数学课程,并没有超出公元前古希腊数学家掌握的太多。


江苏-苏州-罗汉院双塔-北宋


但是,我并不认为以上说的就是文明优劣,视作文明之间的不同要妥当些。不过,采用砖石,或者采用木材,确实给建筑带来差异。前面提过砖石建筑或者采用拱券,或者采用密集的柱,来取得较大跨度;反过来,木结构建筑即使不用拱券,甚至可以适当减去一些柱子,从而获得更好的室内空间。像辽、金、元时期,所谓“”减柱造“就是这样。极典型的,如义县奉国寺七佛殿(辽),佛光寺文殊殿(金),在室内空间营造方面可说是木材所能取得的极限。

 

又如,砖石水平方向上的应力会稍微脆弱些。因此,很少能见到砖石建筑将屋檐挑远,可以让人紧靠着外墙也能“遮风挡雨”;如果要挑出屋檐,亦只能以“叠涩”的方法实现。但木结构建筑就不一样了,使用斗栱、昂等组件,足可以将巨大的屋檐挑出数米之远。例如著名的佛光寺东大殿(唐),屋檐挑出外墙接近4米,足可保证A0级汽车竖着停放也不至于被雨水淋到。

 

辽宁-义县-奉国寺七佛殿-辽


还有,砖石不易形变,且墙本身也是承重结构,地震来临时极易倒塌,或者构件从中断链。而木材可以承受一定形变,中国古建筑中的两大结构,抬梁、穿斗,都是柔性的,且墙壁不是主要承重,地震来临时,甚至能做到“墙倒屋不塌”。

 

由于东西方建筑之间的差异,现在说保存。前面有说砖石结构不怕水、火,这两者恰好是木结构的“灾难”,再加上像白蚁之类的问题,显然石头要比木头来得长久。这就是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地中海沿岸,公元前实物俯首可得;而中国也好,日本也好,木结构建筑实物最多也就到公元7世纪,那还是在历代维修保护前提下才取得的成绩。


山东-济南-四门塔-隋

 

另外,前面说的东西方建筑差异,其实是大家都容易注意到的,也算是每种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都是城堡、宫殿、神庙之类的“官式建筑”等华丽丽的代表。如果讲民居建筑,也许两者之间的差异就缩小了很多。世界上多数地方,普通民房都是土木结构为主。既然是土木结构,不外乎抬梁、穿斗、井干、密梁等方式。如果木头比较少的地方,又不外乎夯土垒砌辅以其他材料。也有些地方民居,确实以粗加工的石材为主。但不论哪一种,就民居来说,世界各地的差别都不如大型建筑那么明显。


山西-高平-二郎庙戏台-金


 如何确认一座古建筑的“历史身份”?


大雄:就我个人来说,因为见过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古建筑,初见一座古建筑多少可以通过类比推测它的时代。也可以说“感觉”它是哪个时代。当然还有不少文献可以查证,国内现存古建筑的数量虽不能确切说有多少但总还是有限,不说具体到每一座清末民初的小庙都有考释,但大部分确实是有很多专家做过这些工作。如果讲学者们如何鉴定一座古建筑的年代,可以就我所了解到的稍微解释下。


山西-高平-姬氏民居-元

 

首先,有一些建筑是可以准确到具体年份,甚至竣工日期的。不妨先有一个晚清时期的标准建造方式。然后发现另外的一座古建筑,也有史料记载具体年份,可能是清代中期,同时在它的建造方式上面发现了很多不属于晚清时期的特征,那就得到了一个清代中期的标准建造方式。依次往前推,就能有一套年代序列完整的“参照物”。

 

其次,中国古代有两部极重要的建筑专业书籍。一部是北宋末年《营造法式》,一部是清雍正年间《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分别规定了北宋晚期、清代中期的建筑规范。虽然现实中的建筑,包括北京紫禁城三大殿,极少一丝不苟的执行规范,但这两部规范确实是建立建筑年代序列特征最重要的依据。


山西-平顺-龙门寺西配殿-五代

 

再次,有一些不是建筑本身的文物,以及后代不容易改造的如石质“建筑”,也有比较明确的可以考证。主要就是像汉阙、崖墓、石窟雕刻、敦煌壁画等,还有从墓中出土的陪葬品如陶楼,这类资料也是比较丰富的。


还有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甚至可以断明木材砍伐的时间。通过这些,再加上中国自古以来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就能建立起建筑演变发展的年代序列,也可以说是基于时间的一套标准器。当有一座年代不很明确的建筑被发现时,就可以去对比这套标准器,看它更接近哪一个年份的标准建筑,由此推知它的大约年代。


山西-芮城-城隍庙大殿-北宋

 

对我等普通人来说,见得多了,就算不那么精确,其实头脑中也会有一套年代标准,从而“感觉”得到它属于哪个时代的作品。

 

至于说这套标准包含了哪些方面,具体到建筑的每一个构成,这个往详细说,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了。可以简单说一点,像柱子,明清时期的柱子多半是上下相等的圆柱体;而元代以前的柱子,最上面的部分会稍微砍斫下,做出个造型;更早时期的柱子,则很有可能取材自然,呈现出中间粗、上下稍细,所谓“”梭形“的样子。斗栱的变化,梁架结构的发展,屋顶的样式,这些都是建立年代序列的主要建筑特征。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唐

 

简单来说,就是不同时代的古建筑,在外观上给人的美术印象都是不同的。唐代木构殿堂,屋顶平缓,房檐挑出较远,如飞鸟徐徐展翅;清代木构殿堂,则大不一样。在色彩上也是的,明清时期喜欢用琉璃,宫殿则是黄瓦红墙,这已经是为大家熟悉的古建筑形象了;唐代则是另外的一种格调。


山西-芮城-永乐宫无极殿-元


 古建筑的爱好者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大雄:相对来说,云南的经济发展要落后些。与之适应的,则是多元的审美才刚刚开始。在很多具有厚重历史的文物建筑之前,譬如国内现存最早的木构殿堂南禅寺、佛光寺等等,我都没有遇到过云南老乡。在离开昆明的火车上,我甚至不觉得国内觉得会有多少人会喜欢看破庙古寺。然而,没遇到云南老乡,不代表没遇到其他省市的同好。


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

 

也因为遇到了,才知道确实有那么一大群人在,也互相交流。当然,这里面云南老乡绝无仅有;而北上广蓉等一线城市很多。我个人以为,这大概和经济发展是匹配的,文化上更容易形成一种氛围,像是各有各的审美,或者说旅游目标非常多样,不再是地方上的主流倾向就是风光名胜。

 

是这个关系,实际上并没有真的能够和他们很好在线下交流,谈不上更多了解。大概也是从事各种行业的人都有,不仅仅只有文保单位内部的人吧。不过,我觉得,除了以文保为业的一部分人,其他应该像我一样,觉得好玩或者说好看而已。也没什么特别理由,就是这个不错,看看风景。正如我自己觉得苍山洱海没什么意思,却不能阻止别人想去走走。


山西-五台-南禅寺-唐


 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大雄:未来的打算,一方面是为自己的执着和败家子般的愚蠢付出代价,需要努力重新挣回“家业”。另一方面,但凡有可能,要把过去的缺憾一一补上。譬如沿着丝绸之路,从洛阳、西安开始,穿过河西走廊,直到喀什和田乃止。当然,有机会到达丝路的另外一端,那也不会放弃。还有像南方的古建筑、石窟造像等,特别是云南省内的历史遗物,也很想多走走。至少在云南溜达的地方要比其他省多;南方各省,要比北方各省溜达的多。


山西-长子-法兴寺-唐至宋

 

定一个小目标,想挑出一部分相片,分别以“木构建筑”、“佛塔”、“石窟造像”为主题,在昆明和大理分别搞几次小规模的分享交流。只要达到省去乡亲们的脚力、略览历代文物的效果就足够了。

 

稍微大点的目标,则想把历年来走过的地方,以一种游记的形式,整理成书,将古典的美传达出来。尽管现在有了一两篇,但不仅仅没能完全想好如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是能够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甚至连该取个什么名字,《宅在路上》或《史地闲游》都没想好。有想法固然很好,个人能力更重要。说真的,近代以来有关古建筑的文章,我觉得最好看的还是首推林徽因。可能与她身兼建筑学家与诗人两种身份有关系,即使是学术性质的,她的文字也很美。


四川-渠县-文庙棂星门-清

 

更长远目标,实在不是我能知道的。


四川-雅安-高颐阙-东汉


云南-建水-指林寺大殿-元

 

从下周起,ONCE独家开启大雄【全国古迹探秘】系列,敬请期待。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入页面,即可注册成为“一次ONCE”会员。




2016年,我们开启了公众号“一次ONCE”,想和大家一起发现世界,探索世界,找到能丈量地球属于自己的尺子。周一至周六每日更新,比小众更自我的全球旅游路线规划。


“我进入世界,去见识它”


—— —— 敬请期待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