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芭蕾,是她对生命的礼赞!

 鸿雁书斋a 2017-05-08

-- 上海文化广场 唤醒身体舞蹈季 长按以上二维码查阅 --



《天鹅之死》的凄美瞬间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并不陌生,而这个经典的舞台形象正是由杰出的芭蕾舞表演大师——安娜·巴甫洛娃创造的。巴甫洛娃是20世纪初芭蕾舞坛的一颗巨星,她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芭蕾艺术。




天鹅之死·安娜·巴甫洛娃芭蕾独舞


安娜·巴甫洛娃(Anna PavloVa,1881?1931)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农村士兵,母亲做过洗衣工,生活十分贫苦。9岁时母亲带她去看马林斯基帝国剧院的《睡美人》,点燃了巴甫洛娃对芭蕾的热情。9岁时她开始报考舞蹈学校,却因为看起来“病怏怏的”没被选中。10岁时终于考进圣彼得堡舞蹈学校,但是巴甫洛娃的古典芭蕾训练却并非一帆风顺,她过弯的足弓,瘦弱的脚踝,还有修长的四肢看起来与她小小的身体很不协调,以至于她的同学都嘲笑她是“小野人”。但巴甫洛娃从来没有停止训练,反而比其他人训练的更多更勤快。到了高年级阶段渐渐显露出了非凡的舞蹈才华,她那古典式的舞步及 表演天资十分引人注目。毕业后,进入了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并用了四年的时 间迅速升为该团的主要演员。



1909年,她应邀参加了佳吉列夫俄国芭蕾舞团,与 福金等艺术家合作并主演了《阿尔米达的别墅》、《仙女们》等剧目。巴甫洛娃首次 在巴黎“俄罗斯演出季”中亮相便引起了轰动。1910年,她开始组建自己的小型芭 蕾舞团,并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在长达20年之久的巡回演出中,巴甫洛娃的足迹遍布了中国、埃及、南非、乌拉圭、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等四十多个国家,演出数千场,观众不计其数。



据说,长时间的排练演出使她每年都要穿坏两千多双足尖鞋。曾有评论家这样分析她成功的秘诀:“她无时不在训练,无时不在彩排。她从不因获得荣誉而停步不前。”她用这样执著的精神投入舞蹈练习,穿坏两千多双足尖鞋已不足为奇了。在巴甫洛娃的芭蕾舞表演艺术生涯中,她曾塑造了无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表演过大量的经典芭蕾舞剧及舞蹈作品,主要包括《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雷蒙达》、《舞姬》、《吉赛尔》、《仙女》、《埃及之夜》、《天鹅之死》等。她的舞蹈吸收了各位芭蕾表演大师之所长,然而又具有不同于各家的独特风格。



她的舞蹈实践活动不仅推动了芭蕾在许多国家的发展,更使一些国家的濒于 僵化、消失的芭蕾焕发出生机。她非凡的艺术魅力也影响了许多人的命运,甚至有 许多著名的舞蹈家都是在看了她的演出之后,才爱上了芭蕾,选择了芭蕾。如英国 著名舞蹈编导阿什顿就是14岁时在厄瓜多尔看到巴甫洛娃的演出后深受震撼,从 此便立志要献身于这门崇高的艺术而后成为举世闻名的芭蕾大师。现代芭蕾编导 大师福金曾经说过:“巴甫洛娃艺术的重要作用,并不在于它给人带来了一时的欢乐,而在于它在本世纪(20世纪)25年内,使人们改变了对芭蕾的看法……证明了芭蕾应该成为语言的最高意义的形式。”因此可以说,巴甫洛娃对于芭蕾艺术在全球的传播和普及功不可没。



巴甫洛娃所演出的最著名的作品当属《天鹅之死》,这是一部感动着世界的独 舞作品,有着震撼灵魂的力量。该作品由俄国舞蹈编导米歇尔·福金创作,自1905 年首演以来,每次演出都能够给人以新的感受。当大提琴黯然奏响那宁静而忧郁的旋律,一只白天鹅静静地出现在“湖面” 上,忧伤地徘徊在皎洁的“月光”下。她低着头,抖动着翅膀,摇曳的身影在倾诉着 对这个世界无限的留恋。然而在天空与生命的呼唤下,她鼓足全部力量一次又一 次展开双翅飞向天空,欲飞而无力……精疲力尽的白天鹅无限向往着飞翔、向往着 自由的天空,它的每一片羽毛似乎都在哀鸣。挣扎中,她奄奄一息,无力的“双翼” 倾向前方。慢慢地,她又直起腰身,开始旋转,似乎生命的光辉重新闪现。转瞬间, 生命再也无法挽回,身体安静了,温柔的翅膀最后一次爱抚着美丽的羽毛……那凄美的舞姿、绵长的忧伤,不禁令人为之心动,美丽的身影化作生命的哀歌,可是你会觉得她——天鹅,是那样美丽高洁,这就是“天鹅之死”对生命的礼赞。



《天鹅之死》没有什么惊人的技巧,短短两分钟内,巴甫洛娃以其细腻的表演与超凡的舞蹈技巧,将天鹅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鹅之死》已经成为芭蕾史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许多芭蕾明星莫不以出演《天鵝之死》为荣。据编导福金的回忆,一次在与巴甫洛娃讨论“编什么舞蹈最合适”的时候,福金顺手用曼陀林弹起了圣桑的曲子《天鹅》,当即提议用这段音乐编舞。在福金看来,纤细、娇柔、略显忧伤神态的巴甫洛娃简直就是心目中“天鹅”最理想的化身。于是他立刻进入创作,舞蹈中充满着即兴与偶然,只用了五六分钟时间,便成就了这个经典的舞蹈作品。福金曾评价说:“没想到,这部作品后来竟成了新俄国舞蹈的象征……它实际证明了舞蹈不单纯是悦目的艺术,而应该是通过眼睛进入到灵魂深处的艺术。”


《天鹅之死》在它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创造变化,我们现在能够欣赏到的大多是由前前苏联著名演员玛亚·普列谢茨卡娅演出的版本,她演出《天鹅之死》已近千次之多。巴甫洛娃,这位曾为世人倾倒的“天鹅”积劳成疾,最后因辛劳过度于1931年1月在荷兰海牙准备演出时与世长辞。当时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正在进行演出,不幸的消息传来后,乐队指挥继续宣布由安娜·巴甫洛娃表演《天鹅之死》……乐曲响彻了剧场,但却只见追光灯在缓缓移动,空空的舞台只留下凄美的回忆……安娜·巴甫洛娃临终前曾留下了一句催人泪下的遗言:“把我的天鹅裙准备好!”巴甫洛娃虽然去了,但在人们的心中她永远是那只圣洁而坚强的白天鹅。巴甫洛娃的表演艺术对后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她的舞蹈艺术闪烁的是不息的光芒。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