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三大政治势力

 金色年华554 2017-05-08

第一股政治势力是咸丰周围掌权的大臣即“顾命八大臣”。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军进攻北京的时候,咸丰帝逃到热河行宫(今承德),到1861年8月病死,遗诏6岁儿子载淳(即以后的同治帝)继位,年号“祺祥”。因为他小,不能亲政,任命亲信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其中以载垣、端华政治地位最高,是皇室亲王;肃顺(姓爱新觉罗)在朝中势力最大,号称肃党,咸丰经常采用他的主张,但他个人作风较跋扈。首先,对政治中的弊政,主张雷厉风行的改革;对待触犯法律的大臣也不容情面。如对耆英的处理,因擅自回京赐令自尽,这样树敌太多;其次,重视选拔人才,提拔重用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中兴名臣”,在满族贵族中是种族偏见较弱的人;再次,对待外国侵略者,主张抵抗不妥协,如《天津条约》换约时,俄使伊格那提也夫拿出《瑷珲条约》让他批准遭到严厉拒绝,俄国人记载:“目空一切的肃顺”竞将给他看的文本掷于桌上,说,“这是一纸空文,毫无用处!”对外国侵略者采取顽固的不妥协态度,使侵略者感到这股政治势力是办理对外交涉的障碍。 肃顺也是个权欲很强的人。据说当时也有窥窃大位之志,野史中有记载说他尝戏坐宝座,问人看象不象皇帝的样子。还有一则轶事说,肃顺每晨未起之时,先在帐中饮人葠汁一杯,有一小内侍专司其事,杯子用的咸丰帝赐他的玉杯。有一天小内侍不慎把玉杯打碎了(肃顺不知),惧而欲逃,一老监给他出主意,让他向一位姓陈的大臣求救,这位大臣一向以多谋著称。小内侍从之,陈某教他如何如何……。小内侍回来用胶把碎杯粘合,次晨复用之盛人葠汁以进,方入账,惊呼倒于地,杯碎汤洒。肃顺叱之,小内侍跪曰:“适见爷两鼻孔中有两道黄气,长五、六尺,如龙状,所以惊倒,打碎了怀子,死罪死罪。”肃顺闻言窃喜,遂不怪之,更觉自己当有真龙天子之命运。

第二股政治势力是恭亲王奕訢。

他是咸丰的异母弟,老六。咸丰生母(孝全皇后)早死,是奕訢生母(静皇贵妃)受托抚育成人(“贵妃舍其子而乳文宗”),两人幼年时亲如兄弟。据“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皇位继承传统,奕詝继位,但其智识、才能都不如奕訢,在其师杜受田指点下“校猎南苑”中投机取巧,赢得道光欢心,但奕訢不服气,且有很强的权势欲。咸丰即位后,命奕訢为首席军机大臣,开了清朝数百年亲王入军机领班的先例,但终因其权势欲太强,加上其生母(已尊为康慈皇贵太妃)去世,失去中间调节人以及肃顺等人的挑拨,两人日益疏远,以致“顾命八大臣”按亲蔬远近关系奕訢应排第一,但却没有其位置,甚至八大臣执行咸丰遗命不准他到承德吊唁。 奕訢与八大臣之间除权力之争外,还有政见分歧。奕訢是洋务派的代表;八大臣是顽固守旧派。两派矛盾尖锐。肃顺在咸丰面前说其权力太大,指责他“联合外人,以制朝廷”,建议“必须预防之”。1861.8咸丰病重时,肃顺曾与端华、载垣密谋“剪除咸丰之弟,即不杀亦当永远监禁”,旨已拟好,三人定计,帝殡天时,即下此谕。

第三股势力是懿贵妃叶赫那拉氏。

在1860年离京前,她与八大臣的矛盾尚不明显,但到承德之后即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叶赫那拉氏权欲极强,但咸丰遗诏命八大臣主持政务,这就完全排除了她想以载淳生母地位参与政权的可能性。她力图取得最高统治权,派人上奏要求她“垂帘听政”,肃顺等人加以反对,双方的权力之争紧锣密鼓地,或明或暗地展开了。且肃顺等人还定下回銮时“遂定计谋杀两宫于途”。但这时她还谈不上什么政治地位,她要进行活动,必须依靠更有身份地位的权势,于是她首先争取的是皇后紐祜录氏,将其拉到与自己同进退的地位,以抵制肃顺等人跋扈;其次是拉拢随驾在承德的醇郡王奕譞(其妹夫),利用他和奕訢联系;在利用奕訢的势力达到目的。

在对待外国的态度上,肃顺一伙和慈禧、奕訢一伙是有区别的,肃顺他们对外国侵略者心有疑惧,不大驯顺;而慈禧、奕訢等人主张待以优礼,以信义笼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