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山79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草坞樵夫 2017-05-08
出玉虚宫西的部队栏门,进入荒山野沟。可见幽岚山顶的五指峰。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X

地图。前文提过:
1、幽岚山与青峰岭,以冰湖沟、宝金山沟为界,同时这个沟也是翻越对子鞍,通大石河流域的重要古道。现在因部队路断了。
2、红螺三崄(通“险”),在幽岚山五指峰下的主沟里。《房山县志》:“幽岚山,城西四十里,即紅罗崄也,山势崚嶒突兀,诸峰罗列,如剑如戟”。
3、出栏门不久,有小径东向,是过电塔翻山、去四马沟的路。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可知红螺三崄最早记载是明代《帝景景物略》,其卷八有《红螺崄》文;《房山县志》称该文为《红螺崄纪略》,作者方逢年,明代遂安人。完整抄录,以防断章取义:
“山头苦乱,目不给瞬也。正复爱其历乱,山涧苦喧,耳不给聒也;正复爱其怒喧,山路苦陡,趾不给错也;正复爱其陡绝尔,乃樵夫牧儿,释厥苦辛来助。游人矻矻惘惘,盖险思僻情夫人而有之已。上方山之险僻,未险僻也,东去三十里,有红螺崄焉。山通体一峦锷,而峦诸相具。循九龙峪,度八达岭(孤山口到拴马桩翻山古道),犯云雾而上。上牛羊迳,非人迳也。
自桃叶口(黄山店南)入五里,数十人家,苑随崖起,户随涧开,远望云会门,两峰立矣。到门,而坠石开裂,真若门然。荒荒落落,亦有僧烟,如是者下崄。下崄而上里余,凑凑出石隘中者,龙潭水也。过此径穷,而梯垂铁绠挽而下上。久之,梯穷又迳,洞曰红螺,当年有红螺放光也。洞石作古色,下土穹然,当年有人饮此,霹雳骤至也,龙窟
?如是者中崄。中崄复上半里,崄意渐弛,僧渐拓其宇。峰蹙者渐列,面面见其巧,然势仍仄逼。直上视,莫及列峰之顶。右松棚庵,一松横阴,广轮四五丈,半覆庵半覆空。僧聚石松根,为松御风也。再右百磴观音洞,曲而容坐,深而朗朗。如是者上崄。出崄有宇,翼翼差差,花竹簇簇者,嘉遁庵,中贵山栖焉(此句《县志》为“名幽岚山接焉”)。崄旧名幽岚山,一曰宝金山。樵迳之,成化年始;僧宇之,嘉靖年始;游人传之,万历年始。”
可见,红螺三崄,明代开始出名。文称“险僻”甚于上方山。其实,上方山的左右的红螺三崄、冰湖沟、青银沟都是“极为险僻”之地。一次到达,难以搞清方向、方位。
走河床左侧坡边,容易些。这一带曾叫“老爷埂”,有庙。
还是借民国22(1933)年《游山》游记描述沟景。其中,周肇祥《重游上方山及红螺三崄记》开始就有:“房山多佳山水,上方最幽深,红螺三崄最僻险。红螺古幽岚山也。上方尚有游者,三崄则几无人道之”。“(出玉虚观)半里,曰北境,柿林中见古僧塔。里余,曰老爷埂,庵圮塔存”。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不远,走河床,来到冰湖沟、三崄沟交汇的岔口。两侧悬崖如门,河床巨石横纵。
周文:“一里,至涧底,曰冰谷沟(冰湖沟),双涧交流”。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岔口左(西)可去冰湖沟,可见青峰岭断崖。
周文:“阴崖亏蔽,当夏犹冰。宝金山来龙,崇窿如釜钟,得名非妄。西通上下石铺(堡),有银矿(北直河),村民盗采,久封禁,今莫知其处”。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向右(东北),沿沟斜上红螺三险,当中巨石称“必歇石”。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必歇石左侧爬上。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必歇石后一堆坍塌巨石。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巨石堆后,是另一个三岔谷口。图正中沟,通《房山72四马沟到华木伦》的麻烦岭顶端。
曾进入约百米,无人迹,难以通行。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而左(西)转,就是明代就存在的“坠石开裂,真若门然”的“云会门”。
上部塌落的巨石,斜倚山侧,形成三角石门,中左下部有明代“门额”。
周文:“东为云聚门,大石覆压,枝挂若门,题字已泐”。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细看门额,双勾阴刻“門會雲”,其中“門”只存右侧。左侧可辨“太监”、“明□历三(1575)年十二月吉日”等字。
题刻已有400多年,“门”又存在了多少年?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门里洞天。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门内。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远看,云会门的巨石。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沟内是一条幽静秀丽的山谷。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周文:“沿石壁诘曲行,多青箭鸟,避人飞去”。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721大雨后的沟谷。
周文:“里余,东南山坳,有老君观址”。当在左侧。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向里进入三崄。红螺三崄,分上、中、下崄,明清房山八景之一。
“崄”通“险”,“险”多为形容词,“崄”为名词。
山体呈螺旋上升,每层悬崖下有盘道。下险建竹子园乳峰庵,中险建极乐寺,上险除小庵之外每一洞穴就是一座庙宇。此外,中崄的红螺洞、登上崄的天梯,更像螺壳形状。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路在山脚分岔:右走沟可直达中崄,左“之”行登下崄。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抬头,凸出崖壁上有残址。周文:“二里抵下崄,磐石突出,上为真武殿,半圮”。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上到岔口,右(北)为真武庙残址。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庙址三面下临深谷。
临沟壁有古道可通沟底。道边有一伏碑,字迹不清。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沟壁道内,还有一碑座,上坡通下文竹子园。
后知坡上有坍塌古塔和被盗地宫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返回岔口,继续上行。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不久,又一残址,坡地较大,就是《房山69金山寺》残碑提过的下崄竹子园。寺名“乳峰庵”,是否因北山双峰得名?
周文描述:“步行西上,陡峻无路,禾黍丛生,藤蔓缘壁,瓜熟不能收,待其自落。越岭见房宇,即古翠竹岩。地多竹,又名竹子园,有明万历年僧道庆募铸乳峰庵铁钟,悬古桑上”。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古钟已无,里(右)侧有一摩崖刻碑。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摩崖碑额“万古流芳”。从文字可断是清末刻于明碑之上。
碑文:“大明崇祯甲申(1644)乙酉季春 吉立
重修红萝三崄翠竹岩乳峰庵。四置分明,西至□□□□,南至大牛湖,东至十八盘下□□为界,北至□□分水为界。
都古哲先贤隐形晦于避凡□□矣,傲材□□岩谷,面怡情物外全于□修□巢□化神在且万古,犹如在矣。若房邑西四十里许,红萝三崄曲径□回,危峰叠出,峦厓怪石,宛然华岳之奇,□激□□□岩武陵之胜。概非夙愿厚幸,安能履此境也。内监房公永寿,□都国运颠连难振中流之居,柱死□抛却浮荣,□□淡泊,材居于崄之翠竹岩诸峰。乳峰庵住持唐常永。玉皇殿三间,灵官殿一间,北客堂二间,□客堂二间。
□敬陈明霦。
……重修柱构道纲刘圆融、王圆启、李圆肇。
大清宣统三(1911)年岁在辛亥五月初三日 吉立”。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碑中时间,碰巧分别为明、清两朝灭亡之际。所以,估计原来有寺,在明、清末年成为宫中太监逃难居住养老之处。
1933年,碑中的王圆启还在。周文记述:“住持王圆启,亦内监,以白银四十两买山,千两建屋。三崄之境,皆其有也”。同游的傅增湘记有:“庵主王圆启,亦内监,年正七十,居此十年,以给事掖庭,濡染纷华之身,乃能甘澹泊,守枯寂,深藏于穷谷无人之中,亦可谓难矣。或言其性怪僻,不能与人谐,故遁而之此。斯其所以近道也欤?”
摩崖碑下,有口古井。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尚存的磨盘。同样临沟崖壁有古道通沟底。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下崄翠竹岩乳峰庵,原来有多宏大,遗址下的坡田和挡墙能说明问题。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崖壁有处崖居遗址。沿坡可下真武庙石碑,有塔址。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应该是处修行处。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室内。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从坡路上,有浅宽似棚的“灵泉洞”,曾也是修行处。周文:“西行曰灵泉洞,泉出石底,石结成龛,微有钟乳。问松棚庵无知者”。看来还有个叫“松棚庵”的地方。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过洞,盘旋而上,转过山角,对面崖壁有条通中险的绝壁栈道。若不是有人,真看不出栈道的存在。
从这里上望,真是“诸峰罗列,如剑如戟”。但已看不见五指峰等主峰。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栈道是绝壁上的天然台槽,低矮处有人垒石铺平。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栈道1米多宽,右临无底深渊,左迫垂直崖壁,走在上面不由心惊胆跳。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东段有废弃小屋。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第一次到此时,真辨不出方位。
仔细辨认,看出四马沟翻山而来的山脊电塔。那么,脚下就是三崄沟,右侧山坡就是下崄。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山角石阶而上。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陡阶西转,临崖无栏,只有小心。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转上平道,相隔深谷,就是中崄极乐寺残址,其上峦嶂称“红螺山”、“金刚山”,就是上崄。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透过茂密树枝,隐约可见右侧两立碑、左侧一卧碑。
周文:“盘旋而升,径仄险,疲于行,十数休歇,乃抵岭,方平可列坐。西望大小牛角湖,峰势森峭,下有停泉,东望极乐寺。据中崄,已无垣宇,双碑兀立”。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去极乐寺,要从西侧沿谷绕行。大概山角两侧就是曾经的“大小牛角湖”吧。
房山77穿越棺材山》提过:房山山区“湖”不是“湖泊”,而是“泉”;可能是“壶”的谐音。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西行不远,再看极乐寺。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第一次登上崄时,只惊叹天梯的难度,后来才发现天梯的位置。确是危岩叠垒而成。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天梯近乎垂直而上,顶盖巨石,正如螺壳钻顶。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1933年周肇祥游记,适逢断路下雨,从下崄绕山脊而上,中崄、上崄交待不清,抄录:
“两崖蔽削,通以独木,已半朽,曰天桥。其东石级崭绝,过于云梯。旧亦有铁绠,被村民盗去,无路可通。须更从翠竹岩东陟,乃能至也。沿岭绕越,又一炊黍间,抵朝阳洞,为上崄,洞向阳故名。本石窟而加以开凿,深两寻,广半之。壁有刻记,为人椎坏,不能辩。隶书记游迹。山雨忽至,急行至斗姥殿。其后孤峰突起,方广如幢,根中空,绝依傍,兹山之秀也。高崖西峙,上有洞曰背阴,颇宏深,中奉佛,旁穴通天光,疑即观音洞。袁守义昔年看青宿斗姥,夜夜闻木鱼声自洞出,迹不可得。北行里许,至石壁下,曰铁佛寺,像高七尺。殿圮,盖屋覆之。东为天桥湖,下为红螺洞,以阴雨未能到。从来路归至竹子园。三崄诚幽峻,惜庵寺荒圮,林木伐尽,近山村落,地不足给耕,人以烧炭为业”。
绕沟西端,有高大垒石挡墙。
房山79  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北侧有缺口可上,或许这就是“大小牛角湖”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