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一样的人生——我的转行感悟

 陈识123 2017-05-08

包月阳

    按:本文写作、发表于3年前,201334月间,取材于一位新闻系学生对我做的访问记,记录了我从报纸转行到出版社的真实感悟。近两天有许多朋友在微信和微博里给我留言,表达了对我的关心。我无法一一回复和感谢,就找出这篇旧文重发于此,算作对朋友们的一个交代。禅宗说“活在当下”,我对以前的东西早已经不在意。我现在很好,工作顺利,生活安定,每天都过得有意义。深深地感谢朋友们,祝各位吉祥快乐。

        从新闻跨行到出版,转眼已近三年——写这篇短文时刚好34个月。与做新闻时相比,这三年多睡了许多觉,多走了许多路,多交了许多友,少操了许多心,少熬了许多夜,吃得香甜,睡得踏实,笑得开怀,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大幅提高。感谢命运,让我有机会经历不一样的人生。 

    我的两个职业,都与专业和爱好相关 

    从1983年大学毕业到现在,我从事过两个职业:先是报人,现在是出版人。回顾一下,一个人这一生做什么不是偶然的。迄今为止我从事的两项职业,与我所学的专业和爱好都有密切关系。我从小喜欢文学,上大学的时候学了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做了经济报纸的编辑记者,这个职业既跟经济学知识有关,又跟文学爱好有关。现在我又在做经济类出版社的编辑工作,还是与这两样有关。

 

        我对文学的爱好是小学时候培养起来的,一直到大学毕业都保持着浓厚兴趣。1979年考大学的时候我报的第一志愿是中文系,第二志愿是经济系,学校录取的是第二志愿。当时我还不太服气,因为那年高考我语文考了79分,算是比较高的。也因为这个,在大学那几年我对经济的课程不是太感兴趣。客观上,当时文革刚过,经济系教材比较陈旧,学的概念是计划经济的,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少,没有太多有用的东西。主观上,就是觉得枯燥,不太喜欢。但后来参加工作后,我发现自己用的经济学的东西还是很多的——虽然在大学的时候只学了基本概念,但基本概念在工作中也是有用的,它能保证我在写经济报道的时候,不至于写很多外行话。认真分析起来,在《经济参考报》那11年,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绩的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的经济学知识而不单是语言功底。后来我参与创办《中国经济时报》主管编采业务并能有所收获,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的经济学素养。

 

    这让我想到一个人的爱好和职业之间的关系。如果只凭自己的爱好去做,不见得能取得很大的成绩;如果能够适应你现实的工作,把这个工作转化成自己的爱好,把爱好融合到工作中,就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我特别想对年轻人说,爱好固然重要,但爱好可以培养。

 

    惭愧,由于大学期间对经济学不太爱好,我的专业课学得一般般。毕业到新华社之后被分配到经济参考报,起初不甚满意(我更想从事综合新闻报道),但工作中我发现,其实经济报道很有意思,经济学很有意思。说起来,我的经济学知识大都是毕业之后学的,大学时学的基本概念帮助我在工作中自学了许多经济学知识。所以我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不要把最初的兴趣当成一生唯一的兴趣。这算是我对三十年职业生涯的一个反思吧。当然,经济报道作为新闻工作,其与文学、文字有关联,也与我的兴趣有关联,但决不是只用文学爱好、文字知识就可以胜任的。

  

 

    做出版很有趣,离开新闻行当无遗憾 

 

 

    我从事了27年的新闻职业。1983年,我们130多名大学毕业生刚进入新华社的时候,时任新华社副社长陈伯坚在入社培训时对我们说:“新闻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业,一个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这句话对我的新闻生涯影响很大。我曾经想,我这辈子不会做新闻以外的工作了。

 

    但人的一生往往不能由你自己去设定发展道路,你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我以为自己要干一辈子新闻,但忽然有了一个机缘,让我换了现在这份工作,我也感觉很好。两年多过来,我已经十分喜欢出版行当。新闻工作的确激动人心,而出版工作也非常有意思,出一本好书也挺激动人心。每当我拿到样书或者封面的时候,就觉得挺高兴,能给读者贡献一本有价值的书,挺有成就感。做新闻有一种把握时代脉搏的感觉,做书不是时时刻刻把握时代脉搏,却也能够清晰感受到一个时期内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发展的脉络。做新闻最主要是记录,而做出版则需要深度引导人们,给人们知识,给人们思想,给人们提供一种经过过滤的质量更高的精神食粮。我有一个比喻,信息是一条大河,新闻是河面上的波涛和浪花,而书籍是水面下涌动的巨流。出版人更有机会沉下来,接近本质。

 

    报社和出版社的盈利模式、经营模式完全不同,对我来说有一个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但二者同属文字工作,在内容上差异倒不是特别大。由于此,离开新闻界我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心理落差和遗憾。此外,可能跟年纪大了也有关系吧,我做了27年的新闻,长期上夜班,有点累了。从19944月进中国经济时报,到20105月份离开,中间是17个年头。17年,几乎天天要操心,时间够长的了。我在48岁的时候换了一个新的职业,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也算一种解脱。

 

    转行三年,我有如下体会:一个人不大可能、也不应该一辈子只做一样事。哪怕年近半百之时换一个职业,也没有什么不好,就是换了一种活法,就像一个演员被导演临时换了个角色,其实挺有意思的——都是人生嘛。南怀瑾说过,人生的意义就是“人生”这两个字,就是让你去经历种种,你在这个经历中能悟到种种。没有哪一种人生是完全失败的,也没有哪一种人生完全是成功的。是什么人生不重要,关键是如何去经历。 

 

 

    我不会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伟大 

 

 

    一位新闻系学生问我:您在新闻岗位上奋斗了近30年,从在新华社的《经济参考报》做编辑记者,到创办《中国经济时报》走上新闻事业的巅峰。离开报社,您不会有什么怨言吗?

 

    我诚恳地答:没有怨言。

 

    首先,我到出版社,生活水平没有下降,我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忧虑,这是很实在的一个问题。再一个,我这些年读了些佛学的书,感觉什么样的人生都可以去尝试。

 

    这涉及一个人对于幸福的看法。过去我也觉得要成功就是要有位子、高收入、大房子、还有好车,只有拥有了这些外在的东西,你才算成功了,才会幸福。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我34岁就成为副局级干部,37岁正局,当年又评了正高职称,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体制内来说,那是到了我人生的顶峰了,可是回忆起来,我当时并没有感到多么幸福。回顾我这十几年,真正感到幸福的时候是很少的,反而是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这三年,从管300人的报社转行到管30人的出版社,我反而感觉过得很愉快,很享受这个生活,虽然每天上班要开车将近3个小时,但是没有感觉自己过得不幸福。我觉得,新职业是新鲜而有趣的,而且是适合我的知识积累和年龄的。与新同事相处也是愉快的。

 

    说得再深一些,你的人生实际是一个连续的因果,所有因缘都是你自己积累的,所有道路都是你自己选择的,自然,所有变与不变也都是你该经历的。你不应该有怨言啊。

 

    这位年轻人又问:您有三个称号——“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中国最有良知的媒体人”和现在的“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您最喜欢的是哪一个?

 

    我禁不住哈哈大笑。禅宗说“活在当下”,我对以前的东西都已经不在意。而且,过去的一些称号是否准确,也不好说。比如“新华社十佳记者”,我够不够格?而所谓的“最有良知的媒体人”,本就是过誉之词。我偶尔也会看到这个称呼,从来没觉得这应该是我的称号。有良知的媒体人多了,我只是在某个事件上表现出了我的良知而已。

 

    至于现在,我就是中国发展出版社的社长,一个出版人。出几本好书,我挺高兴,就行了,就这样。

 

    一个人做了点事就容易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贡献多多,应该有什么样的荣誉,有什么样的待遇。但我活到知天命之年,感觉自己是很不完美的,以前很多事情应该可以做得更好。人生往往有很多遗憾,谁也不能说自己一直都正确。事实上,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可能是不正确的,不圆满的。反思我自己这半生,其实也是留有许多遗憾的。因此,我特别想对年轻人说:一个人从年轻时就要争取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少作无益的事情。争取在自己年老的时候回忆起来,能够觉得这辈子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多于有害的或者无意义的事情。而这一点,年轻时不容易意识到,年纪大的人,如果不接受有关觉悟的理念的话,也不一定能意识到。很多比我年纪大的人还糊涂着呢,感觉自己什么都挺好,自己没有错。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做错事。

 

    我对这位学生说:千万不要图虚名,不要陶醉于虚名,以为自己很伟大、很高尚,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我们能够做到比常人相对好一点就不错了,不要自以为是。少一点自以为是,才会有相对圆满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