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撻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而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人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 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要掌握好君主的心意、决策等情况,从而推知对方的心意和主张,然后才能控制他的行动措施。只要了解情况,依据实际确定方法,去推行自己的主张,我们就可以入政、出世自由,就可以事君离去随意了。 所以,圣智之士谋事决策,都是凭着先掌握信息而控制万物,进而顺合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的种种规范。对于君主的决策,我们可以先取《诗经》《尚书》中的教诲为之论证,笼统地说些添添减减的修改意见,再综合利弊得失,同时在内心里衡量一下此决策与我方决策的差距大小,以决定离去还是留下。 要想留下,就必须争取君主宠信,想要离去就不用管这个。无论取宠还是不取宠,都必须明晓取宠术和制君术,必须具备预测能力和决疑能力。只有我们在这些方面没有失误,我们才能成功地站住脚,从而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 若遇到可以凭依的明主,我们就帮他整顿朝政,治理民众,然后谋划些合君主心意的有成效的决策。这种叫做内部安宁,团结一致。若碰上君主在位不理朝政、奸臣当道不治民众的情况,我们谋划的决策就不可能适合当权者的口味。若遇到自视甚高、听不进外人意见的刚愎自用的暴君,那我们要先奉迎他,为他歌功颂德,博取他的欢心后再逐步说动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若被君主诏用,就先迎合他的心意而后设法逐步掌握他;若觉得某位君主不堪凭依而想离他而去时,就用权谋之术应付他再设法离去。要依据我们面临的政治情况来决定我们的策略,变换我们的手法,让外人摸不透,难知情,这就是保全自我、进退自如的大法则了。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才出山。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高望众,更是出于对时机的把握。他是看准了时机,认清了形势才踏出门的。良臣在选择投靠对象的时候,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选择题,更是一种智慧和机敏。只有把握了恰当的时机,找对了主子,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展宏图。 晋朝时的奇人王猛年轻时,曾经路过后赵的都城,徐统见了他以后,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便召他为功曹,可王猛不仅不答应徐统的征召,反而逃到西岳华山隐居起来。因为他认为凭自己的才能不应该仅仅做个功曹。所以他暂时隐居,看看社会风云的变化,等候时机的到来。 公元354年,东晋的大将军桓温带兵北伐,击败了苻健的军队,把部队驻扎在灞上,王猛身穿麻短衣,径直到桓温的大营求见。桓温请他谈谈对当时社会局势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边把手伸到衣襟里去捉虱子,一边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 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他问王猛:我遵照皇帝的命令,率领十万精兵来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可是,关中豪杰却没有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回答:您不主千里里来讨伐敌寇,长安城近在眼前,而您却不渡过灞水把它拿下来,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王猛的话说中了桓温的心思。 桓温更觉得面前这位穷书生非同凡响,就想请王猛辅佐他。王猛却拒绝了桓温的邀请,继续隐居华山。 王猛这次拜见桓温,本来是想出山显露才华,干一番事业的,但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在考察桓温和分析东晋的形势之后,认为桓温不忠于朝廷,怀有篡权野心,未必能够成功,自己在桓温那里很难有所作为。 桓温退走的第二年,前秦苻健去世。继位的是暴君苻生。他昏庸残暴,杀人如麻。苻健的侄儿苻坚想除掉这个暴君,于是广招贤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听说王猛后,就请王猛出山。苻坚与王猛一见面就像知心老朋友一样,他们谈论天下大事,意见不谋而合。苻坚觉得自己遇到王猛好像三国时刘备遇到了诸葛亮;王猛觉得跟前的苻坚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对象,于是他留在苻坚的身边出谋划策。 《鬼谷子》讲: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想去游说君主时就必须暗中揣度君主心意,事之可否,心之合否,时之便否;谋划策时也必须顺应君主意愿。也就是要顺从事物发展的趋势,铺设台阶,顺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加以引导。在遇到困难时机,要善于隐藏自己,等待时机,宜退则退,到机会来临时,在伺机而出,必定会有一番作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