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确诊丨经典病例95】胰腺神经内分泌癌 1例,附诊断分析思路及专家点评!#医学影像#

 panyunbo 2017-05-08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 女性,46岁。


主诉 : 皮肤巩膜黄疸2周。


现病史: 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疸,进行性加深,伴间断性上腹部不适及腰背部不适。PTCD术后3天。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出血,无呕血、黑便。患者发病以来,睡眠及精神可,胃纳一般,小便色黄,大便发白。近期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 2年前曾行宫颈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根治术,术后化疗及放疗。


实验室检查: CEA 3.96 ng/ml (0-5)

CA199 164 U/ml (0-37)

CA72.4 0.992 U/ml (0-6.7)

CA242 11.64 U/ml (0-20)

血、尿淀粉酶(-)


超声: 无。


CT/MRI扫描: CT扫描:扫描设备为Discovery HD750 CT机,患者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膈顶至髂嵴,常规扫描层厚5mm,层间隔5mm,管电压120KV,自动管电流,矩阵512×512。增强扫描参数:高压注射器团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注射速率3.5ml/s,造影剂用量为1.5-2ml/kg,注射后32s、60s及120s行三期增强扫描。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D


本病例具体分析会在全部题目后展示。


问题2:本病与胆总管的关系?


A 侵犯

B 未侵犯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B 


病灶靠近胰腺头部腹侧,胰腺背侧可见一条状强化区域,考虑为残存正常胰腺实质;胰腺段走行于背侧胰腺实质,如果背侧胰腺实质正常的话,胆总管受侵几率非常小。


问题3:病变与十二指肠的关系?


A 侵犯

B 未侵犯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三解读

答案:A


轴位图像提示病灶与十二指肠之间脂肪间隙消失,冠状位图像提示病灶与十二指肠降段呈宽基底相连。矢状位图像可见正常十二指肠壁外缘比较光滑,肿瘤侧的十二指肠壁较模糊,正常十二指肠壁呈现明显强化,而病变侧的壁呈现低强化,且范围扩大。因此答案为十二指肠受累。


问题4:病变与肠系膜上静脉的关系?


A 侵犯

B 未侵犯


答案分割线


问题四解读

答案:A


矢状位图像提示门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之间通畅。肠系膜上静脉右侧壁、后壁光滑,与病灶无接触,肠系膜上静脉前壁、左侧壁与病灶接触。我们可以认为病灶与肠系膜上静脉接触的范围为管径的1/2,如果病变与静脉接触为1/2的话,手术剥离肿瘤的可能性非常大,影像学提示肠系膜上静脉受侵犯可能性小。


手术与病理

腹腔探查:胰头至胰颈可及直径约3cm占位,胰体硬,隐约可及占位。横结肠系膜部分受累。肠系膜可及多发肿大淋巴结。术中发现:肿瘤未侵及下腔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行全胰、脾切除,十二指肠、胆囊切除。术中因横结肠系膜受累,行横结肠及右半结肠切除。


术后病理

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

侵及十二指肠浆膜层及肌层。

未累及胆总管,未见脉管癌栓,淋巴结可见癌转移。胃断端、十二指肠断端、回肠断端、结肠断端、结肠断端未见癌残留。

左侧肾上腺未见特殊,网膜组织未见特殊。


免疫组化

NSE(+),CD56(-),CgA(弱+),Syn(-),MAP2(+),p63(-),TTF1(+)



三、诊断分析思路


1
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本例病变腹部CT显示胰腺多发占位,呈现膨胀性生长,首先考虑肿瘤性病变。通过具体分析病变的强化特征,确定病变血供是否丰富,进一步分析病变有无囊变坏死、病灶对主胰管、血管、神经侵袭性以及转移淋巴结征象,对最终明确病变诊断有很大意义。


2
本病例读片思路

发现病变与认证

本例病变腹部增强CT发现胰腺多发占位,以膨胀性生长为主,病灶较大、呈现均匀低强化,但是进一步定性需要分析病变对胰管、神经、血管的侵袭性。胰腺周围肿大淋巴结首先考虑转移性,其表现为集中在胰腺周围,无融合,以上几点对与其他疾病的鉴别有一定帮助。


定性诊断

对于本例病变,病灶多发,呈低强化,无明显囊变坏死,对主胰管、血管、神经侵袭性较弱。病变周围肿大淋巴结集中分布于胰腺周围,无融合趋势。主要考虑为胰腺淋巴瘤、转移瘤或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要点

患者中年女性,因梗阻性黄疸症状就诊。腹部CT发现胰腺多发占位,增强扫描发现病变呈分叶状,膨胀性生长,呈均匀低强化。胰管无明显扩张,胰腺周围血管及脏器无明显受侵征象。胰腺周围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无明显融合趋势。对以上征象进一步分析,(1)病灶呈低强化,和常见胰腺神经内分泌癌不一样,常见神经内分泌癌呈高强化,甚至高于胰腺实质强化,而小细胞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呈低强化。

(2)病灶对主胰管侵袭性较弱,胰管轻度扩张,胰管走行迂曲,依据这一点与胰腺癌鉴别,胰腺癌多表现为胰腺的乏血供低强化肿块,伴远端胰管扩张,胰腺癌引起胰管扩张程度较明显,扩张胰管走行僵直,且通常会伴有胰腺体尾部的萎缩;本病例的胰管扩张特征与胰腺癌不相符。且本病例呈膨胀性生长,胰腺癌多浸润性生长。

(3)病灶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腹腔干、肝总动脉相接触,无包绕,说明对血管侵袭性相对较差;胰腺癌对血管的侵袭性较强,常包绕邻近血管。

(4)胰腺周围肿大淋巴结,腹腔淋巴结多集中在胰腺周围,而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旁未见肿大淋巴结,常见胰腺癌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时,胰腺癌与腹膜后淋巴结融合无法区分。本病灶淋巴结多为孤立性,无相互融合倾向,这一点与淋巴瘤相鉴别。综上,首先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癌。

2
鉴别诊断

胰腺癌

胰腺癌为胰管起源肿瘤,生长方式为浸润性生长,嗜神经生长特性。胰管扩张的形态与程度不符合常见胰腺癌的表现,胰腺体部病灶为胰腺癌的话,病灶体积较大,胰管扩张程度会更重一些、走行僵直且会伴有胰腺萎缩。与本例病变不符。胰腺癌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时,常与腹膜后淋巴结融合无法区分,此外胰腺癌较大时常出现坏死,本例病变无明显坏死。胰腺癌对血管的侵袭性较强,常包绕邻近血管,本病例表现以接触为主,无明显包绕。


淋巴瘤

胰腺低强化病灶时,要想到淋巴瘤的可能性,淋巴瘤多伴有下腔静脉旁、腹主动脉旁多发肿大淋巴结,并且淋巴结相互融合,包绕临近血管,本病例无这种特征,只是孤立肿大淋巴结,无融合,无包绕血管,因此与淋巴瘤不相符。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胰腺正常的“羽毛状”结构消失,呈现“香肠样”外观,呈弥漫或局限性增大,可能为胰腺组织被淋巴细胞、浆细胞弥漫浸润及纤维组织高度增生而产生形态学上的上述变化;胰腺周围“鞘膜”征,可能为胰腺周围积液、蜂窝织炎或纤维化,考虑为被膜或胰腺周围脂肪组织的纤维化可能大。胰管及胆总管下段长段狭窄,胆总管下段呈陡然向心性狭窄,狭窄区细长 ,边缘光整。CT增强表现动脉期密度略低,延迟均匀强化。可伴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无明显血管侵犯征象。


实性假乳头状瘤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男性少见。肿瘤可发生在胰腺的任何部位,肿瘤较大,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向胰腺外膨胀性生长,肿块周边有较厚的纤维包膜,较大时对周边组织推挤甚至粘连,一般包膜完整时不侵犯周边组织,肿瘤包膜不完整时可向周边侵犯。肿块密度一般不均匀,为囊实性结构,囊实性结构比例不同,影像特点也不同。肿瘤30%发生钙化,钙化呈点片状或环形,钙化多位于肿瘤边缘。肿块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明显强化,但各期强化 CT 值均低于胰腺实质部分,囊性坏死区不强化。


转移瘤

腺转移瘤常见的原发肿瘤有肺癌、结肠癌、乳癌、肾癌及胃癌等。CT 表现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包括单发结节、多发结节及弥漫性胰腺增大。没有明确的好发部位。不同组织来源肿瘤的胰腺转移瘤 CT表现不尽相同,最具有特点的是肾癌转移,肾癌转移多表现为高血供肿瘤,其他类型转移瘤多表现为低强化占位;胰管扩张与病变位置有关。




病例供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唐磊



专家点评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典型影像学征象为动脉期及静脉期高强化。较小的病变密度及强化更均匀,较大病变可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可能与囊变、坏死及钙化有关。少数情况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可表现为低强化占位。

本病例与胰腺癌的鉴别点如下:首先,胰管扩张的形态与程度不符合常见胰腺癌的表现,胰腺体部病灶为胰腺癌的话,病灶体积较大,胰管扩张程度会更重一些,形态会更加平直,而不会出现这种弯曲走行。通常会伴有胰腺体尾部的萎缩。而本病例肿瘤比较大,而胰管扩张程度并不很重,胰体尾部萎缩也不重。这种情况下胰管不一定是中断造成的扩张,很可能是压迫造成的扩张。第二,肿瘤为两个,一个位于胰体部,另外一个位于胰头部,文献报道胰腺癌可以多灶,但是临床工作中极少见到多灶,胰腺看到多灶的话,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转移瘤。第三,肿瘤从生长方式来讲,膨胀性生长为主,与常见胰腺癌不一样,胰腺癌为胰管起源肿瘤,生长方式为浸润性生长,嗜神经生长特性,本病例两处病灶均没有这些特性,这也是不符合胰腺癌的地方。另外从淋巴结的分布来看,最大淋巴结位于幽门下区、胰后方,淋巴结边界清楚,与胰腺肿块无融合,这与通常见到的胰腺癌不一样,常见胰腺癌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时,胰腺癌与腹膜后淋巴结融合无法区分。另外胰腺癌较大时通常会有坏死,而该病灶总体来讲还是密度比较均匀。这么多的特点不符合胰腺癌,要考虑其他病变的可能。


胆管的问题,我们看到胆管确实没有扩张,但是病人入院是通过梗阻性黄疸,肝内外胆管在做PTCD前存在扩张。胆管的扩张与肿瘤的侵犯或压迫有关。但是,背侧胰腺大部分完整,只能说胆总管受侵犯可能性不大。临床工作中,很有把握性说胆总管是否受侵犯是有困难的。

血管的问题,从图像上看,肠系膜上静脉至少可以说受压,因为病变与静脉之间脂肪间隙消失而判断静脉受侵犯是不合理的,正常情况下,并不是说所有层面肠系膜上静脉与胰腺之间存在脂肪间隙。这些层面上脂肪间隙消失不能说明静脉受累可能性。胰腺癌静脉受侵犯征象为下腔静脉变形,泪滴状改变。而这个病变,报告中病灶压迫肠系膜上静脉是有把握的。此外,肿瘤如果是软的,就不具备很强的侵袭性,所有的征象是基于原发肿瘤来说的,如果原发瘤诊断胰腺癌,这个病例一定诊断肠系膜上静脉受累,如果不诊断胰腺癌,考虑转移瘤或者淋巴瘤,那就不能诊断肠系膜上静脉受累,只能诊断受压。如果肠系膜上静脉受侵犯,静脉壁很薄,一旦受侵犯,这么长一段范围内部肯定会出现瘤栓,所以肠系膜上静脉受累证据不够。遇到这种情况,单纯就肠系膜上静脉来论是没有意义的,受累的范围、管径、周径都没有意义,取决于原发肿瘤,生物学行为虽然为恶性,但是侵袭性不强,如果外缘光滑,贴近肠系膜上静脉一侧也应该是光滑的,因此,肠系膜上静脉受压为主。



点评专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孙应实



参考文献:

1.Low G, Panu A, Millo N, Leen E. Multimodality imaging of neoplastic and nonneoplastic solid lesions of the pancreas.Radiographics. 2011 Jul-Aug;31(4):993-1015.


2.Lewis RB, Lattin GE Jr, Paal E. 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 radiologic-clinicopathologic correlation. Radiographics. 2010 Oct;30(6):1445-64.


快扫码关注医侃(yikantime),就差你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