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情 核大国在发展核武器的过程中,需不断进行核试验。多年以来,美苏等核大国在地面、地下、水下、高空都做过威力强大的核试验,既给地球带来了一定破坏,也让人类更加了解了核能这一能源,并研发出很多新型武器。 第169期 请输入标题 bcdef 近年来,有关于我国某个邻国频繁进行地下核试验的消息频频见于媒体,而其核试验的污染性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其实,不同类型的核试验造成的影响和后果也是不同的,今天菲菲就带大家来看看,核试验究竟有几种玩法。 最早也是最让人熟知的,就是大气层核试验,包括爆炸高度在海拔30千米以下的空中核试验和地面核试验,通常是用飞机或气球将核装置带到空中,或把它放在高塔或岛屿上进行爆炸。这种试验优点是便于实施,有利于对力学、光学、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放射性沉降等各种毁伤效应的测量和研究,能观测研究核爆炸景象,并及时回收核爆炸产物样品及测量记录仪器。不足之处是难以近距离进行射线物理测量,不利于保守武器设计的秘密;由于核爆炸过于贴近地面,很容易将地面上的大量灰尘和碎片卷入到蘑菇云中形成核放射物质。例如我国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后,美国、日本等国派出飞机在太平洋上空取回爆炸后的大气尘粒。经分析,里面确实含有热核材料成分,这才让美国人真正相信我们掌握了氢弹。 而大气层种蘑菇这单调的玩法远远满足不了美苏两个大国的兴趣,可能是受到鞭炮炸鱼的启发,在冷战初期曾经设想过在水下引爆核弹来掀飞对方的潜艇和水面舰队……然而水下核试验会毁坏海床结构,杀灭海洋生物,而且因为过于接近地表,其产生的大量放射性水会对附近的船只或设施造成污染。这种作死的行为后来以条约的方式被禁止了。 正所谓大国有大国的玩法,小国有小国的花样。近些年在东亚某小国颇为流行的地下核试验,则是指爆心在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核试验。可按爆炸深度不同可分为浅层地下核试验和深层地下核试验。浅层地下核试验地面形成弹坑,有大量放射性物质逸出;深层地下核试验,常称为封闭式地下核试验,只有少量放射性物质逸出。这种核试验有利于物理诊断,可模拟某些高空环境研究爆炸效应,有利于核试验中的安全和保密,试验场规模较小,便于组织实施。不足之处是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碎片,并会产生一定的地震活动,导致试验地点地面下降。 而除了以上这些比较常规的几种核试验,真正高端的玩法就非常可怕了。如果让核弹在大气层30千米以上的高空爆炸,产生的伽马辐射就会将电子从大气分子中分离出来。被分离出来的电子会被地球磁场捕捉,从而产生极大范围的扩散电子脉冲,其结果对电子设备是致命的。任何有电子接收装置的设备,在接受电子脉冲攻击后,电路板会全部烧毁,这就是著名的EMP核攻击。 1961年10月31日,苏联在新地岛上空35千米处进行空爆核试验,不料氢弹不仅毁灭爆心附近的一切,还对几千公里范围内的电子系统产生冲击,苏军地面的防空雷达被烧坏,无法探测空中的飞行目标;通讯中断,部队1个多小时处于无法指挥状态。无独有偶,1963年7月9日,美国在太平洋的约翰斯顿岛上空40千米处进行空爆核试验后,距约翰斯顿岛1400千米之遥的檀香山却陷入一片混乱。防盗报警器响个不停,街灯熄灭,动力设备上的继电器一个个被烧毁…… 当时人们并不能解开这个谜。后来经过几年的研究,才发现这是氢弹爆炸所产生的电磁脉冲造成的恶果。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污染四种效应,而氢弹爆炸又增加了另一种效应,即电磁脉冲。 氢弹爆炸时,早期核辐射中的伽马射线会与周围介质中的分子、原子相互作用,激发并产生大量高速运动的电子,形成很强的电场。在爆心几千米范围内电场强度可达到每米几千伏到几万伏,并以光速向四周传播。它的作用范围随着爆高的增加而扩大。当量1000吨的氢弹如在40千米高空爆炸,可影响整个欧洲。 美国军事专家看到了这种由核爆炸产生的瞬时电磁脉冲的军事价值,开始不遗余力地研究如何增强核爆炸时产生的电磁脉冲效应而抑制其他几种效应,他们把这种能产生强大电磁脉冲的武器称为电磁脉冲弹。据说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军曾经用电磁脉冲弹空袭伊拉克国家电视台,造成其转播信号中断。 从1945年7月16日美国进行世界上首次核试验到截止到2016年9月为止,全世界总共进行了2061次核试验,其中美、苏两国核试验次数约占总数的84%。而1963年8月美、苏、英三国在进行了大量核试验之后,在莫斯科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冲着谁来的不言而喻;幸亏我们在60年代抓紧时间赶上了核大国队伍扩编的机会,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国际地位。21世纪各大国的核试验有了新的方式,利用早期核试验的数据,通过超级计算机的计算即可模拟出核试验。当然我们的愿望始终是,全人类永远不要使用核武器!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背景音乐 It's Our Fight by Steve Jablonsky |
|
来自: 昵称11898194 >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