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确诊丨经典病例18】松果体恶性肿瘤1例,附诊断分析思路及专家点评!#医学影像#

 panyunbo 2017-05-08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48岁

主诉:间歇性头晕头痛2周余,伴恶心呕吐3次。

现病史: 患者于 1年前出现记忆力减退,常迷路;1月前出现视物模糊、视物重影;2周前出现头晕头痛,间歇发作,伴恶心呕吐3次。无昏迷、发热及抽搐。以“颈椎病”对症治疗效果不佳,2天前当地CT示胼胝体广泛占位。

既往史: 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病史。

实验室检查: 无重要阳性发现。

超声: 无特殊。

CT/MRI扫描: 检查设备为Philips Achieva TX 3.0T MR扫描仪,患者采取仰卧位,扫描基线为AC-PC线,范围自枕骨大孔至头顶,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T2WI,T2-FLAIR,DWI(b=0,1000);扫描层厚5mm、层间隔30%,层数18层,矩阵256×192;病灶行GD-DTPA增强扫描:肘静脉手推注射对比剂10ml,约2ml/s流率,注射后行轴位T1WI(SE)增强扫描、冠状位、矢状位FFE-T1WI增强扫描。详见图像。

图像较多,请滑动查看

上下滑动,点击可查看大图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A

该病变位于中线区偏左侧,与第三脑室、松果体、胼胝体压部、左侧侧脑室三角区、四叠体及小脑幕关系都很密切,且瘤周水肿明显,因此区分脑内、脑外病变较困难;但左侧侧脑室三角区及后角与病变交界呈锐角,无杯口样扩大,第三脑室后部呈线样向右偏移,说明病变来自脑室外,因此B答案可以排除;矢状位观察中脑四叠体受压变形,因此排除D。仔细观察病变主体并无沿胼胝体浸润的趋势,且双侧北侧丘脑受压呈“八”字形改变,因此,尽管瘤周水肿明显,该病变来自松果体区可能性更大,故A为最佳答案。

印象诊断问题(2):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MRI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

A.胶质母细胞癌

B.血管外皮瘤

C.松果体母细胞瘤

D.生殖细胞癌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手术所见:

左顶钻孔4个,开骨窗约6×7cm,见硬膜张力较高,悬吊硬膜止血,‘U’形切开硬膜,翻向颞侧,置显微镜,切开左侧顶叶皮层,见占位呈灰白色,质韧,与周边组织边界不清,血运丰富,镜下分块切除部分肿瘤。

病理诊断:

松果体恶性肿瘤,松果体母细胞瘤可能性大(图61,62)。

免疫组化:

NSE(+),GFAP(+),CK(±),CgA(+),Syn(+),TTF-1(-),CD34(-)



三、诊断分析思路

1
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MRI平扫可见松果体区中线偏左侧可见一不规则形占位性病变,T1WI呈等/高混杂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病变内可见长T1长T2信号区,提示部分囊变,短T1短T2信号提示伴有出血;边界清晰,左侧侧脑室三角区及后角、胼胝体压部、四叠体等周围结构受压变形移位,病变与胼胝体压部分界不清,病变与侧脑室三角区及后角交界处呈锐角,且局部侧脑室后角变窄,提示为脑室外、外压性病变。GD-DTPA增强扫描,病变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病变内及病变周围无强化或流空的血管结构。病变周围脑实质水肿较明显,因此该病变分析应从两方面入手:1.脑内病变,可解释水肿,来源于胼胝体可能性较大;2.脑外病变,根据临近脑组织水肿特点可判断其具有一定侵袭性或恶性程度较高。

2
本病例的读片思路

(1)病变显示与信号解释:本病例MR扫描易发现病变,但病变信号复杂,有囊变区域,如不仔细观察易将囊变区域误认为脑室的一部分,有可能对定位诊断产生误导;在MR图像上,病变内的短T1短T2信号涉及到出血和钙化的鉴别,有一定难度,但对于定性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2)定位诊断:颅内病变的准确定位可以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提示病变的来源,但有时对于复杂病变脑内、脑外的定位也较困难,一旦定位出现偏差,会误导诊断结果。在定位诊断上要充分发挥MR三维扫描的优势,在各个方位上仔细观察,选择最有利于明确定位的扫描方位解读病变。对于本病例来说,病变主体位于松果体区,大部分信息指向脑外肿瘤,但由于体积较大,对周围结构影响较大,关系密切,因此,不能排除脑内病变,尤其是胼胝体压部病变的可能性,在鉴别诊断上应考虑到这一点。

(3)定性诊断:本病例特点为48岁中年女性,病史为慢性过程,主要为记忆力、空间定向能力减退和视觉通路损害,近期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MRI显示松果体区占位性病变,临近枕叶和视辐射区受压和水肿可以解释一部分症状。根据病变本身信号复杂、强化明显和周围水肿较大等特点可以做出恶性或侵袭性肿瘤的诊断,虽然病理考虑为松果体母细胞瘤,但该病好发于儿童,因此进一步定性诊断存在较大难度,更易做出生殖细胞瘤、血管外皮瘤、囊性脑膜瘤等更好发于该年龄段、该部位的肿瘤,甚至基于对脑组织水肿的不同解读和病人及病变的强化特点,胼胝体压部胶质母细胞瘤也不能完全除外。因此,本病例的年龄对结果的判断有一定的干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要点

松果体区肿瘤少见,占颅内肿瘤<>

主要临床进展遵循以下三种情况:

1.中脑导水管受压所致梗阻性脑积水

2.Parinaud综合征(上视瘫、瞳孔光反射受损但调节能力保存、辐辏反射消失)

3.鞍上受累出现内分泌异常(如男性生殖细胞瘤引起早熟)

松果体区好发病变:

生殖细胞肿瘤(最常见)

起源自松果体实质细胞的肿瘤(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瘤)

胶质瘤和脑膜瘤(临近脑干、小脑幕侵犯)

松果体囊肿(常见,偶然发现)

2
鉴别诊断

(1)生殖细胞瘤:是松果体区最常见的肿瘤,发病高峰为10-30岁,男性患者约占90%,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多呈浸润性生长,常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转移,易向蛛网膜下腔及脑室系统种植、播散。T1WI、T2WI多呈等信号,可见出血、坏死或囊变,偶见钙化,肿瘤压迫三脑室后部可致梗阻性脑积水,增强扫描一般为明显强化。本例与生殖细胞瘤鉴别困难。

(2)血管外皮瘤:起源于血管外皮周细胞,属间叶性、非脑膜细胞性肿瘤,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脑膜肿瘤约2.5%,好发年龄为40岁左右,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一般起源于硬脑膜。肿瘤位于颅内、脑外,呈分叶状,一般 与硬脑膜以广基相连,平扫实性部分信号与脑膜瘤相近,坏死、囊变多见,一般无钙化。周围可见血管流空。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3)胶质母细胞瘤: 累及松果体区胶质母细胞瘤大多起源于中脑,为脑实质内肿瘤向脑外侵犯所致,常见临床症状为颅内压增高,发病高峰年龄为45-70岁。病变好发于深部脑白质,形态多不规则,肿瘤在T1WI多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与周围水肿不易区分,出血、坏死、囊变多见,增强扫描成明显不规则环状强化。根据发病部位可予以鉴别。

病例供稿: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肖连祥  医生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

河南省人民医院  王梅云  教授

松果体母细胞瘤是颅内罕见的肿瘤,可出现于任何年龄,以20岁以前多见,好发于儿童。松果体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化,WHO分类为IV级,发生于儿童松果体实质的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常经脑脊液播散转移,并常为致死原因,肿瘤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为10%。临床表现多样,其症状主要取决于病变解剖部位,多有脑积水的临床症状。

松果体区肿瘤可分为二组,第一组起源于松果体腺的肿瘤,包括由多潜能胚胎生殖细胞分化而来的肿瘤(生殖细胞瘤、畸胎瘤)和松果体主质细胞分化而来的肿瘤(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母细胞瘤),第二组起源于松果体腺周围结构的肿瘤(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松果体区乳头状瘤、海绵状血管瘤)。本例病灶基本可以明确定位在松果体,即前述第一组起源。那么我们看看松果体相关肿瘤常见表现:

(1)生殖细胞瘤:

①主要发生在30岁以前,15岁为最高峰年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约80%出现在男性。

②绝大多数边界清楚,多为实性,CT平扫呈均质稍高密度或等密度,钙化的松果体常被生殖细胞瘤压向一侧或包埋,偏离中线。MR:T1均质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为均质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时肿瘤多数呈均质显著强化。

③三脑室后部两侧壁侵润性生长,使三脑室后部呈“V”字形狭窄,这是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较特征性的表现。

④生殖细胞瘤可多发,鞍上池、基底节区、脑室或脑实质其他部位可同时有生殖细胞瘤存在。

(2)畸胎瘤:肿瘤内钙化、脂肪、囊变、出血等多种成分同时存在,而呈混杂信号影,边界清楚。

(3)松果体细胞瘤:肿瘤内多发散在钙化斑点,瘤体成圆形、类圆形,轮廓光整,境界清楚,周围无水肿。

(4)松果体母细胞瘤:体积较大,向周围结构浸润性生长,形状不规则,可见分叶,境界欠清。松果体母细胞瘤常表现为与脑灰质接近的等信号,明显强化,可见“爆裂松果体”,可沿蛛网膜下腔、软脑膜、室管膜种植播散。

本例影像学表现总结:

①各序列成像松果体正常结构消失(符合松果体母细胞瘤、畸胎瘤和松果体细胞瘤);

②病灶T2信号偏低,可能提示肿瘤细胞排列紧密(符合生殖细胞瘤和松果体母细胞瘤);

③病灶外围见多处点片状T2低信号影,部分T1呈高信号,可以联想到爆开的松果体钙化灶(符合松果体母细胞瘤和松果体细胞瘤);

④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有囊变坏死区,边缘毛糙、模糊,提示恶性肿瘤(符合生殖细胞瘤和松果体母细胞瘤);最终鉴别诊断主要在生殖细胞瘤和松果体母细胞瘤之间展开,本例影像学表现更符合松果体母细胞瘤。

参考文献

1.Dumrongpisutikul N1, Intrapiromkul J, Yousem DM. Distinguishing between germinomas and pineal cell tumors on MR imaging. Am J Neuroradiol. 2012 Mar;33(3):550-555.

2.Ozgural O, Kahilogullari G, Bozkurt M,et al. Primary pineal glioblastoma: a case report.Turk Neurosurg. 2013;23(4):572-574

3.Suzuki R1, Suzuki K, Sugiura Y, et al.  A case of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in the pineal region with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2014;42(5):429-43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