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行合一的人生四境——“无”“有”“知”“为”

 我的书摘0898 2017-05-09

知行合一的人生四境——“无”“有”“知”“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看表面这几句话好像是道德上的说教,就像现在流行的鸡汤一样,没什么营养。要真正理解王阳明的四句教,首先要理解这里善恶所指的是什么?其所指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善恶。其根本意义在于说行为的对错。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是从思想到命运的连环转化。在这个转化环节中,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四句教就是一个很好的操作系统。

所谓的善,就是正闻、正见、正学、正行。正,不是正确的意思,所谓正确,不过是名言之争辩。正,是正是,是当下,只有当下,才是正是,才是这个。要当下闻、当下见、当下学、当下行,才是正闻、正见、正学、正行。而对于人生来说,只有现实是当下的,离开现实,一切都与当下无关。一切“闻见学行”,只能依现实而“闻见学行”,离开此,都是瞎闹。不符合当下现实的,上帝说正确也白搭。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和不善众人皆知,关键在于能否知行合一。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说人生下来本身是无意识的,所有人的起跑线从此开始,是人生的初级境界。有善有恶意之动,在家庭和社会的教化下,其思想和行为就家庭化和社会化,但这些是大多来自于自然性的传承,也就是说,父母的思想和行为是对的,你就学到了对的,父母的思想和行为是错的,你就学到了错的,这就是有和后面知的区别,这也是红尘芸芸众生大多数所处的境界,从无开始,止于有,是为第二境界。知善知恶是良知,随着人的成长就会走出家庭和社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知道什么是社会和自然的根本规律,就达到良知的标准了,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现在来看知也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真知的话已经是处于社会金字塔高层了,是第三境界。为善去恶是格物,最后就是正闻正见正学正行,把思想在当下行为化,正确的必须坚持,错误的坚决改正。正确的事情坚持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形成习惯,决定性格,掌握命运。这应该就是人生的终极修养,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人皆可为圣人,关键在于你能真正切实的做到这第四句,是为跳出三界外的第四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