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基鱼塘”循环理念焕发生机

 椰风海韵遍文昌 2017-05-09

  掘池养鱼,塘基植桑,桑叶养蚕,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太湖岸边的纵溇横塘之间,就开始密布着棋盘式的水网农田。先民们植桑养蚕,蓄鱼种稻,逐渐将太湖流域经营成了膏腴之地、国之仓庾。

  今年6月中旬,“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套传承千年的古老生态农业模式,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


古老的农作模式 怎样实现生态循环

  南浔区菱湖镇射中村,64岁的村民费发财承包了40多亩鱼塘,饲养鲈鱼、黄颡鱼等水产。鱼塘周边种满了桑树,今年老费春蚕养了2张种,中秋蚕1张种,晚秋蚕1张半。

  按照千年流传的植桑养蚕蓄鱼的生产规律,费发财夫妻俩一年到头的安排,几乎可以用手指数过来:正月、二月要管理桑树,放养鱼苗;三四月为桑树施肥;五月养蚕,六月卖茧,蚕沙用来喂鱼;紧接着鱼塘清淤,用塘泥培固塘基;年底几个月除草喂鱼。

  根据时节的变化统筹安排农事活动,正是“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理念的核心。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于明清时随蚕桑产业的迅速发展而基本成型。据明代归安县沈氏所著的《沈氏农书》记载:“池蓄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雍桑,鱼,岁终可以易米,蓄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可取得“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

  千年的智慧,至今体现着它的合理性——种桑、养蚕、养鱼相互配合,用“挖深鱼塘、垫高塘基、塘基植桑、池中养鱼、池埂种桑”的综合种养殖模式,通过鱼塘,把桑、蚕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化成高蛋白营养产品——鱼。

效益的考量给传承带来压力

  通过饲养鲈鱼、黄颡鱼等特种水产,费发财每年能挣近20万元,而养蚕的收入却不足万元。“我们只是习惯了这种种桑养鱼的生活节奏,不忍心让塘基上的桑树荒废了。”老费说,“村里很多人家都已经不再养蚕了。”

  记者在射中村党支部书记董魁富的口中证实了这一点:目前全村876户人家中,养蚕的不足300户,今年春蚕全村订出400只种,虽然这个数字在全菱湖镇的行政村中横向比较算是最多,但与往年纵向比较,已是大幅缩水。“2008年开始,村里开始了大面积鱼塘改造。除了保留下来的680亩老鱼塘,新开的鱼塘边很少种桑。”董魁富说,改造前的鱼塘一般只养四大家鱼,一亩收入不超过1万元;改造后的鱼塘大多用于养殖特种水产,亩产值可达3万元。

  2004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射中村立碑“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综合养鱼研究和培训中心菱湖桑基鱼塘教育示范基地”。此后,每年参加培训的发展中国家水产技术人员都会到村里参观考察。

  董魁富坦言,保留680亩老鱼塘,正是出于传承和保护“桑基鱼塘”的考虑。即便如此,也已经很少有村民愿意为鱼塘清淤。

  “‘桑基鱼塘’的意义,是找到了一条既符合生产效益的需求,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共荣之路。如今,为了保护‘桑基鱼塘’而要让村民放弃经济效益,事实上也是种矛盾。”浙江省历史学会会员、《菱湖镇志》主编李惠民说。

坚守循环理念 让桑基鱼塘重焕生机

  “桑基鱼塘”孕育了鱼文化、蚕桑丝绸文化、桥文化、船文化、古村落文化、耕读文化等丰厚的民俗民风和人文底蕴,对她的保护既是一种历史责任,也是出于发扬生态循环生产理念的现实需要。

  位于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蚬壳湾的1007亩桑地和鱼塘,已被划为“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这里正尝试着一种“产生效益的保护。”目前,南浔区已经委托两位专家研究核心区鱼塘的修复方案,初步设想是建立小蚕公寓,通过试养等方式,让村民和游客参与进来;桑叶也会进行综合性开发,如桑芽菜、桑叶茶等,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桑基鱼塘”的效益。

  另外,在菱湖镇卢家庄村,延续了“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理念的“油基鱼塘”、“菜基鱼塘”悄然出现。2011年卢家庄村完成了标准化鱼塘改造,村里的4000多亩鱼塘塘基面积有800多亩,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村民们不再在塘基上种植桑树,而改种油菜、芝麻、黄豆等作物。

  “我承包了23亩鱼塘,塘基面积有4亩,每年冬天鱼塘清淤后种上油菜,来年5月底收获,然后再种芝麻、黄豆,加起来有近万元的收入。”卢家庄村下心田自然村的沈雄鸣说,“效益虽然跟养蚕差不多,但是轻松得多,我可以腾出更多精力管理鱼塘。”

“桑基鱼塘”风采

菱湖镇射中村桑基鱼塘

村民在用桑叶养蚕

村民正给鱼塘的鱼喂食

桑基鱼塘教育示范基地碑

卢家庄“油基鱼塘”盛开的油菜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