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摔跤吧!爸爸》:瞧人家的“主旋律电影”

 yg4912 2017-05-09


 

《摔跤吧!爸爸》:瞧人家的“主旋律电影”


阿达



最近热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好看,完美。用一句咱们这边的习惯用语概括此片,不妨戏称为“主旋律电影”——就是主要元素均为正能量的、正面意义的、励志的、英雄主义的。该片的主角是一对“父女摔跤英雄”,形象绝对光辉,他们百折不挠,全力拼搏,为国争光,可歌可泣,尤其是当夺冠后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时,印度人虔诚的举止和神情,完完全全是“爱国主义的召唤”。就像美国“主旋律电影”《血战钢锯岭》的镜头一样,主人公从悬崖上被躺着吊下来时,那个煽情的音乐……


《纽约时报》这样称赞《摔跤吧!爸爸》,说它是“鼓舞人心的电影,喜剧效果佳,励志且感人”。你看这“鼓舞”“励志”“感人”,正是典型的主旋律特色。《纽约时报》可不是随随便便表扬谁的,它的一句表扬,几乎就是盖棺论定,即便像内部爆料这样的事情,一旦上了它的版面,也必是全球性爆炸新闻。


这就令人沮丧地想起咱们的“主旋律电影”,每每直白,空洞,宣传,说教,甚至脑残。只要被名曰“主旋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艺术创作,基本就是“奔着获奖去,不管没人看”的货色。纳税人的钱被“主旋律创作”挥霍着,却看不到几部真正“受人民欢迎”的作品。久而久之,本来是伟光正的“主旋律”渐渐变成艺术上很low 的代名词。


也有人说《摔跤吧!爸爸》是套路电影,此话也算没错。但套路也是路,而且往往还可能是主路。从绝对意义上而言,任何电影都可以归之于某种类型,类型就会有套路。但是如何在套路中玩出无穷的花样,这就考验艺术功力了。


《摔跤吧!爸爸》能够玩到广受欢迎和备受称赞的程度,说明它把套路玩得非常纯熟和富有创意。此片在国外知名电影网站中,IMDB评分达到8.8分、烂番茄收获96%的新鲜度,在第7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该片创下了展映场次90秒全部被抢购售罄的惊人纪录。主演阿米尔·汗更是二度来华宣传,开启了全国多城路演活动,所到之处受到了中国影迷的热情欢迎。

  

当然,我在这儿不断用“主旋律”来形容这部电影,只是便于说事而已。对于印度的影人来说,他们并不持有这样的执念。他们是被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所感动,然后按照故事片的规律,设计情节、塑造人物、调度电影语言……


出乎意料的是,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常见的“一言不合就载歌载舞”的冗长桥段,而是异常巧妙地用“印度电影必配插曲”融入情节之中,非常贴切地交待了故事细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一切恰到好处。

  

尤可称赞的是,影片一方面用“夺冠的期待”为主线吊足观众胃口,另一方面又用极具民族和民俗特色的细节展露了编导的思想锐角,其在情节中生长出的对男尊女卑的批判,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对体育体制的批评,点到为止却极有力度,毫无说教之感,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思想含量,使得影片既令人感动,又引发思索。

  

在娱乐性和思想性的结合上,印度电影堪可榜样。此前阿米尔·汗的另一部著名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也是如此,其幽默感和娱乐性更甚《摔跤吧!爸爸》,但它巧妙而辛辣地调侃了印度教育体系的僵硬刻板。《摔跤吧!爸爸》中,则是用“直抒胸臆法”点明主题——


当吉塔向英联邦运动会冠军发起挑战时,父亲鼓励她:“你的对手不仅是那个澳大利亚选手,还有那些歧视女性的人!”彼时彼刻,听上去一点不违和,而是觉得恰到好处,他不仅是为了激发女儿的斗志,也是在为印度女性呐喊。于是这块金牌赋予了更大的意义:它改变的不仅是一个女孩的命运,也让无数遭受性别歧视的印度女孩看到希望。

  

一部“印度主旋律电影”能够感动到全球无数观众,说明凡是彰显“乐观向上、百折不挠、英雄主义、励志智慧”等积极元素的艺术作品,不分地域民族国界,具有普适的“打动性”。假如咱们的电影也能立足生活,遵循艺术规律,而不是囿于简单的意识形态思维,动辄“政治正确”,动辄“难过审查”,也不会输给印度电影吧?


不过我还是说句不中听的话:狼奶吃久了,做人也不像人了。在习惯了无所不在的紧箍咒后,即便紧箍咒脱却,很多人还会“自戴紧箍咒”,这就是所谓“斯德哥尔摩症”——受迫害一旦成了习惯,被虐就会成瘾,最后内化为“自我需要”。


咱们的很多艺术家,不是已经异化成这样的“斯德哥尔摩症”患者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