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新说》九针2015-12-16

 乐山有大佛 2017-05-09

  虽存在即是合理,但有一句话,大家深思明白后,就不会介意形形色色各种针法了,那就是: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为什么古人要说九针是天地之大数?而不是小数中数?古人这个论点,难道真的不适合当今社会当今人类了?九针实际上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多系统、整体而立体结构的医学思想。九针现在的状况是千里马已有,而伯乐没有。征战天下,只待时日。

  两千年前的古人,治病是以九针为第一选择的,也就是说“必欲治病莫如九针”,他们会尽量不采用药物和砭石之类的方法治病,因为药物有毒副作用,而砭石的痛苦巨大。所以在《灵枢经》里,黄帝一开篇就说得非常明白:“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黄帝是排斥药物和砭石的,首推选用精妙的针术去治疗百姓的病痛,因此后面才详细讲述了九针针具,以及诊治理论和具体的运用方法。

  然而,自《黄帝内经》记载九针之后,两千年来,我们再也没有见到九针的身影,也就是说,九针失传了。按常理而言,如果内经时代九针医术很盛行的话,那么《黄帝内经》这样一部引导初学医者由浅入深的入门教材,不可能作为经典之作流传后世的,应该是以记载九针的经验积累和应用阐发方面的书才更具有成为经典的价值。而恰恰《黄帝内经》成为了经典之作,所以只能证明在内经时代九针医术就已经开始罕见,没有什么人运用,濒危失传,所以才有人写了这本书,以此告诫警惕后人,期望他们以正确的方式继承发扬九针医术。

  那么,九针为何失传?我推测九针失传的原因有三:

  1:两千年前适合制作九针的金属材料稀缺,最适合制作九针的金属,恐怕非金和银莫属了,而自古以来金银就贵重,并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够随意消费的,所以古时候九针医生至少应该不是穷得一塌糊涂的人。也因此限制了九针的使用人群不可能有很大,这是九针不能盛行流传的主要原因。

  2:九针时代出现了《黄帝内经》这样一本长篇巨著,不遗余力的讲解了很多基础的医学知识,说明那时很多医者对九针理论已经出现了认识上的谬错,亟需规范和整改。我们以今证古可以想象,应该还是由于医者行业中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或听到风便是雨这样的人多了,导致了九针的疗效不佳,患者们白白承受了痛苦却没有得到疗效,自然就会开始排斥九针,从而导致九针出现衰败局面。

  3:由于内经时代后期《伤寒论》等药书的出现,加上当时九针针具制作等受条件限制,疗效也不尽如意。而野生药物则在屋前屋后、田间地头、山上河边随处可得,药性也很好,所以后人逐渐开始重药轻针,从而导致九针开始失传。

  4:不管怎样,九针终究是失传了,但九针是好东西,这一点肯定是没错的。尤其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九针对于我们更是显得非常重要。所谓物极必反,阴阳之道也,九针失落上千年,现在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各种金属材料包括黄金也是价廉易寻易买,越来越多的金属可以与人体亲和,甚至放入人体几十年也不会出现什么异常问题,这样的金属正是制作九针的上好材料。而药物所产生的毒副作用日益成为诟病,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醒悟,开始追求无药疗法,所以绿色、无毒、无害、安全的九针是时候该重新出世了,一切是顺理成章的事。

  中医的未来一定是针的天下,药已经横行上千年,由于自然、环境、基因、炮制等条件的变迁,早已今非昔比,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也应了盛极必衰之理,也是天意,所以目前药物气数逐渐开始消退,不管是否心甘情愿,让位已经是定律了。

  两千年后的我们,要想真正理解和挖掘古九针,明白古人的思想和理念,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遵循内经原文;

  2: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

  3:信解行证。

  也就是说,内经古书,我们现在所见最早版本也不过宋代的而已,其中是否有错谬,我们不得而知。因为看不到更早版本的原书,所以现在的《黄帝内经》,哪怕有可能是将原文印错的,我们也只能遵循原文去读,否则一切都乱了。至于经文内容字句的意思,无论怎样解读都可以,但所有的观点和结论,都必须切合实际,必须是道法自然的,然后再拿到实践中去运用和验证,最后才可以得知你的解读是否正确。

  回复“立新说”,收看本栏目近期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