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解密】王世国: 为何人称“神笔”王铎

 hongzhuanyidui 2017-05-09


     王铎草书《杜甫诗卷》

  

2017年5月7日《信息时报》刊发

    

   明清之际,正当秀逸潇洒的董其昌书法风靡天下之时,王铎的书法却以一种“字字既有来历,而笔势复极奔腾”的粗犷面目登上书坛;由于他头顶“汉奸”骂名,当时书名并不显著,然而到了当代,人们则将其誉为“神笔”王铎。他的书法究竟“神”在何处呢?


 王铎《自书诗卷》

      

       一是蔑视技巧。明末盲目崇尚董书和玩弄技巧,导致形式主义的书风盛行,书坛花残柳败,王铎起而力矫时弊。他不仅以险劲沉着的书风来对抗董书的秀逸潇洒,甚至蔑视用笔技巧,代之以无法无度的率意书写。如他的《自书诗卷》,“所”字的一横有起无收;“起”字的长捺侧锋折笔;“邑”字的弯钩毫无提锋;“旗”字的最后一点随便拖带,如此等等,简直是败笔连篇。其实,王铎并非不懂笔法。他勤习“二王”书法,“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至到终老,还常称王羲之为“吾家羲之”。王铎只是觉得超越技巧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追求。他曾说:“凡作草书,须有吾登嵩山绝顶之意。”这是目空一切的境界。正是这种无法无度的率意之书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姿态,具有一种粗野犷悍的特殊魅力。



       二是形态奇异。腾挪跳掷的恣肆和宁丑毋媚的真率,是王铎书法形态上的突出表现,许多字的写法都是不主故常、不顾一般的规矩而随笔赋形。如《草书诗卷》中,有些字不按正常笔顺,有些字则过分简略,甚至字笔画连绵,难以辨认。此外,还有一些只顾表现书写节奏而不管使转是否圆美流畅的写法,使字体几乎成了“点描”的组合体。如“孤”字变成了七点的组合。王铎身处乱世,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致来讲究书法结体的漂亮,只能是弃其形貌,而求其精神。那奇异、荒幻、狂怪的字形,正表现了他落寞哀愤的情感和被压抑、被扭曲了的灵魂。



       三是行气跌宕。从王铎行草书的单个字来看,由于字势斜侧,它的中轴线最大倾斜角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作品。有人对此做了研究统计:王羲之单字轴线最大的倾角为15°;黄庭坚行书单字倾角偶尔达到12°,绝大部分单字倾角不超过7°;米芾10°;董其昌6°;张瑞图10°;倪元璐8°——而王铎高达25°。例如《草书诗卷》中的“人知”两字的倾斜达到了几乎歪倒的惊人程度。再从整行字来看,也是字势攲侧,毫无规则,时而左倾,时而右斜,左冲右突,东倒西歪。这样一来,当观者的感觉顺着上一字的轴线下行时,轴线却突然中断;而下一字的轴线从另一方向与它连接。例如他的《自书诗卷》中两行字的中轴线就是如此。这种弯折的轴线,行气跌宕,变幻莫测,造成观者审美感觉的顿挫回旋,引导着观者的眼睛作一种变化无常的追逐,构成“错杂”之美。



       是对比强烈。与董其昌一样,王铎还是一位画家,精于用墨。一般说,他在落笔前,其笔端蘸墨极饱,下笔以后,往往就成为一个水墨淋漓的大墨团,有绘画的泼墨写意韵味;然后,他奋笔而书,一直写至笔端水墨枯竭,字迹飞白几乎难以看清的时候,再重新蘸墨。浓润和枯燥的不同墨色在一幅作品之中周而复始地交替出现、断而还续地显隐起伏,就构成一种艺术的节奏,使观者如闻轻重交替、强弱分明的美妙的音乐。这种墨法虽不是王铎的独创,但他却使它得到最好的运用和发挥。那迫不及待的焦渴的笔触,正是他心底欲罢不能的一曲悲歌。


      总之,王铎在明清之交的丧乱的社会条件下,走出了一条与董其昌完全不同的反传统、非理性的书法创作道路,成为明代书坛最后一片同时也是清代书坛最早的一片霞光。


尊敬的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