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酿啤酒“搅局”中国啤酒市场

 QuanLiRen2016 2017-05-09

传播啤酒文化  尊享啤酒生活
国内外高端啤酒生产技术设备及产品的全新展示
第二届中国国际精酿啤酒展览会(CICB2017)

2017年629-71日    

南京

咨询电话:010-66017794  

www.cicbexpo.com

精酿啤酒,也叫手工啤酒,与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工业啤酒企业用下发酵法生产出来的拉格啤酒不同的是,这种啤酒多采用的是上发酵法(不排除部分下发酵法),酒体较为丰富,口感更为醇厚,味道更多样化,是大批量生产的清爽型工业啤酒无法媲美的。因此,这种酒受到了海归、白领、自由职业者等追求个性化生活人群的青睐。


市场快速兴起


中国精酿啤酒虽然处在起步阶段,但从2012年开始,精酿啤酒突然开始变得热络了,越来越多的人对它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民间资本到新闻媒体,从行业协会到政府管理部门,都开始关注精酿啤酒了。


由于中国精酿啤酒市场刚刚起步,竞争还不激烈,销售价格是普通啤酒的3-5倍,因此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能达到50%和30%,而市场依然供不应求。正是由于市场的内在驱动和需求,让不少从事酒吧、高档餐饮的人员和一些投资界人士,看到了这块未来增长潜力巨大的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做精酿啤酒的作坊和企业加起来估计有3000-5000家。不过,这些作坊和企业的规模都非常小。即使加上国内大型啤酒企业的产量,精酿啤酒的总产量也仅为整个啤酒销售额的2%左右。


与美国 、德国 、比利时等国家相比,对于中国精酿啤酒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从消费需求来看,中国的消费者视野越来越开阔,追新特点明显,这给精酿啤酒提供了增长空间;二是从业人员民间爱好者较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虽然这是短板,但这有利于他们不断地创新尝试,酿造出更多不同的酒。


从长期的发展轨迹来看,中国精酿啤酒可能会与美国的轨迹比较接近。上世纪90年代,精酿啤酒开始在美国兴起,当时工业化啤酒市场也是被几大啤酒集团垄断,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精酿啤酒的市场规模从当时的5%上升到了目前的14%-15%。


大型企业开始了有限的布局


与外界对精酿啤酒的追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大型工业化啤酒生产企业却处于观望或半观望的状态。它们甚至将精酿啤酒视为行业的“搅局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为传统啤酒行业的最大获益者,大型啤酒生产企业只需要维持现状就能够活得很好,没有生存的压力去倒逼它们开发新的产品和市场。


二是精酿啤酒由于造价是普通啤酒的3-5倍,以及口味的多样化,决定了它的消费群体比普通啤酒要小很多,并且更多是追求个性化消费的群体。


开发一个新产品、推出一个新品类的啤酒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去做市场宣传和促销。更为关键的是,精酿啤酒与中国流行的干杯文化并不兼容,精酿啤酒醇厚、新鲜、口感丰富,适合慢慢的品,而不是大杯或整瓶的灌。要改变干杯人群的消费习惯,也需要很长时间的市场培育。


三是精酿啤酒在中国虽然发展很快,但目前占中国啤酒4900万吨年消费量的比例不到2%,这意味着这点量对工业化啤酒厂商并没有造成重大的挑战,对它们的财务报表也不会造成多大的不利影响。


但大型啤酒生产企业意识到精酿啤酒对工业化啤酒形成的挑战,这些企业高管还有更优的策略和盘算——一个细分行业,刚开始介入的时候进行市场培育往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拓荒者并不划算,精酿啤酒亦然。那么,这些手握巨资的大型啤酒厂商,其实更愿意等精酿啤酒市场发展起来之后,再花钱将其中的好品牌买过来。


而即使是自己亲自做精酿啤酒,拥有强大制造、物流配送等优势的大型啤酒企业,也能很快将自己的精酿品牌投放市场,这就是所谓的“摘果子”策略。


燕京、雪花、青岛和百威等大型啤酒生产企业也在精酿市场进行了布局,比如燕京的白啤在超市就可以买到。但这些企业的行为更多是顺势而为,虽然目前在精酿啤酒市场的投入并不多,但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


激情有余,但底蕴不足


中国精酿啤酒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时间较短,从人员、消费文化、原料、设备到技术等诸多问题,政策法规也没能及时跟上,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面临不少短板。因此,如何走出无序状态,进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成为这个新兴的行业必须直面的问题。


精酿行业的无序首先表现在,从业人员很多是圈外人员,不懂技术、缺乏人才和上下游,可谓是“激情有余,但是底蕴不足”。很多人有进入行业的激情和动力,但是对精酿啤酒的理解和认识还相差甚远;另外,虽然这些从业人员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也不是特别有钱,处于激情有余、实力不够的状态。


从目前急于介入这个行业的几类人群来看,主要有酒吧和高档餐饮的经营者、投资界人士、科研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走“小而美模式”更好


从发展路径来看,在中国进入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摒弃传统工业化啤酒规模化生产的模式,精酿啤酒如果走本地化、小型化的模式,做成一个地方特色小企业,可能更加有利于企业的成长。


专家认为,一是精酿啤酒更要讲新鲜度,周转太多不仅会增加运输成本,而且会破坏它的新鲜度。据了解,在德国是每个村里面都有啤酒厂。二是比利时啤酒之所以那么丰富,和当地的资源,比如杏、樱桃、蓝莓等比较丰富有莫大的关系,有了好的原材料才能酿造出个性化的啤酒。


需要什么样的标准?


如果走小型化的发展模式,目前在中国还存在一个问题:按照目前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定,每小时灌装1万瓶的啤酒厂都要淘汰,这就意味着,现在的精酿啤酒企业很难取得QS生产许可证。


中国工业化啤酒的标准制定得比较细比较窄,从精酿啤酒的特性来看,也很难直接套用,如果一味地套用的话,其实并不符合产业的发展,会直接导致很多资金都无法进入这个行业。


在美国,尽管精酿啤酒和工业化啤酒使用的是同一套标准,但它的标准制定得比较宽泛,没有苛刻的条件,不存在需要修改的问题。为了推动精酿啤酒的发展,美国反而制定了这样的标准:生产规模不能超过25万升;为了防止过度追求利润,大工业化啤酒集团持股不能超过15%。


为了防止大型工业化啤酒企业对精酿啤酒市场的垄断,美国1500家小型精酿啤酒企业组成了一个联盟,联合对抗大型工业化啤酒企业。他们自己在联盟里面制定了相关标准,目的是保证啤酒品质而不是一味地去逐利,真正用匠人精神去做好这个产业。


中国精酿啤酒行业刚刚起步,在啤酒总市场份额中的占比还不到2%。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企业或部门去酝酿制定精酿啤酒标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