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诵】醉在西子湖

 昵称33717465 2017-05-09
醉在西子湖

  文丨袁军

  春风徐来踏青时,西湖仙境好风光。

  利用清明节小假去了一趟杭州西湖旅行,回来的数日内依然沉浸在西湖的万千风情的美景之中,久久不能释怀,犹如喝了一坛陈酿老酒,沉醉在那楼台亭榭、烟柳笼纱、水波潋艳、青黛含翠的万般柔情缱绻的诗情画意里,全然忘记了尘世的纷扰,宛如置身于如梦如幻的世外仙境,让人流连忘返,心驰神往,只愿长醉于西湖的柔情蜜意之中而不愿醒来。境由心生,心随境美,不由得使人吟诵起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名句: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置身于西子湖畔,就置身于对唐诗宋词的千寻百觅、游弋沉醉中,置身于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中,置身于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怀中。一如我幽幽的情思,如烟如梦,穿越千年,沉梦千里。曲苑风荷将烦恼和世情涤荡;灵隐寺的晨钟暮鼓让人忘却了人间悲喜;雷峰塔延续着无尽的寂寞和旷古绝今的坚守与无奈;未断的断桥,烟雨迷离,守着沧桑的誓言,依然演绎着许仙与白娘子凄美、传奇和浪漫的爱情故事;苏小小分花拂柳而来,明眸皓齿,轻吟浅唱,魂断西冷桥;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夜夜浣着心事,扯断多少柔肠?忽然一阵狂风骤雨之后,怒发冲冠的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直冲云霄的豪气,报效祖国的耿耿忠心又使婉约的西子湖曲折回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美的极致,是因为有了西湖的独特之美。西湖湖水碧绿清澈,宛如镶嵌在群山环抱中的一颗熠熠生辉的蓝宝石。在阳光的照射下,在微风的吹拂下,西湖碧波闪闪,金光万道,轻舟荡漾,水鸟时而掠过天空或轻拂水面;断桥不断,在烟雨迷离中时隐时现,恍惚间仍见许仙与白娘子撑着油纸伞缠绵于桥上;苏堤上桃红柳绿,柳树青翠欲滴,枝条随着微风扭动着柔软的腰肢,舒展开细长的手臂,似多情的少女,披下长长的秀发在湖边梳洗打扮,或摆动翠绿的裙摆,轻轻的,柔柔的在微风里飘舞,柔姿轻舒,情意绵绵,婀娜多姿;桃花含笑,红的如火,白的如雪,同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葱绿的柳树相衬映,引得蝶飞蜂舞,莺歌燕舞。置身于此情此景,人犹如在画中行,一幅绝世的清雅闲适的悠然画卷在我的面前铺陈而来。优雅的自然景观,浓厚的人文气息,凄美、传奇、浪漫的爱情故事,厚重的历史文化,令人陶醉,心潮澎湃,激情荡漾,惬意流连,真是风景如画的仙境,美不胜收,不由得让人赞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不信人间有此湖。


  西湖的绝美如果你不亲历感受,是很难用文字来表述的。西湖美的魅力更在唐诗宋词的游弋中,留下了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大量绝美诗篇。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许多首诗词描写其景物之胜,风情之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他写下的三首忆江南的组词中的第二首就直抒胸怀,“江南好,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时更重游!”。宋朝大诗人苏轼在此为官,亲自带领人民挖荷塘淤泥筑起苏堤,就曾赞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流传千古的佳句。在赞美杭州及西湖的众多诗词中,尤其是宋朝大诗人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中把当时的杭州描绘到了极致,繁花富庶。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如此好的景致和富庶,谁人不向往,不垂涎?柳三变的这首词流传至金主完颜亮时,他已垂涎三尺,心驰神往,惊羡“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陶醉之下,“随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柳永的这首词成为了金人南侵的直接诱因。随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随又偏安一隅,定都临安,即为今天的杭州。南宋赵构忘记了国恨家仇,过着歌舞升平的奢侈生活。难怪南宋诗人林升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人谢处厚也专门为此事做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据记载,清朝皇帝乾隆六下江南,也曾三次去过杭州西湖,西湖的绝胜之美可见一斑。


  ·如今,历史的烟云早已灰飞烟灭,杭州西湖的传奇故事飞短流长,杭州城也见证了北宋、南宋王朝的兴衰。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像钱塘江的潮水怒潮狂卷,随着G20高层论坛峰会在杭州的召开,杭州已经跻身于国际化大都市的前沿。


  一湖碧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堤岸、树木,雷锋夕照、三潭映月,轻舟泛过湖面,天很低,云很近,我的内心也一片安宁。杭州西湖的旅行使我感受到了善意和爱意,有了一种对遥远文化历史的追望,对人类创造力的欣赏,对大自然鬼斧神笔的敬畏,更对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了自信,让我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自信……



  简介

  作者简介:袁军,1971年出生。自幼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吴起作协副主席,多篇散文发表于《宁夏日报》《延安文学》《宝塔山》《红都》《三秦都市报》《西北信息报》《陕西日报》《延安日报》等报刊杂志,出版《绿色的印记》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