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文汇报04-19

 太乙ocwfrzeutj 2017-05-09
【由于断网,直至今天才上传,抱歉!】
香港《文汇报》04-19
培育國際科創人才 打造「亞洲矽谷」
2017-04-19
吳學明 香港政協青年聯會副主席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央為配合「一帶一路」戰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新構想,以推動香港、澳門與廣東深圳、廣州等珠三角9座城市,以城市群為單位,互通互補進行產業升級。騰訊創辦人馬化騰也在兩會提案中提出「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將粵港澳未來定位為「中國矽谷」。
不過願景雖好,但香港當下科創產業基礎以及環境仍然欠理想。舉一個我身邊的例子,我有兩位朋友創業,但多次在香港科技園申請補貼基金失敗。這兩位朋友一位耶魯畢業、一位斯坦福畢業並曾在美國的Google公司工作6年,兩位擁有高學歷及多年實務經驗的人才卻不斷碰壁,這令我感慨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領先的金融中心,並沒有給予科創人才最好的支持。
那麼香港在這輪新世紀的產業升級過程中應該怎麼做,才能實現科創產業的新面貌,擔當多城合作的重要支柱?相比深圳完善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珠三角發達的製造業(比如大疆無人機在香港科技大學培育成功後,選擇離開香港前往深圳,加快製造),香港需要明確自己的定位,發揮「超級聯繫人」的作用,將培育國際性科創人才和培育強勁潛力的中小型企業作為自己的重任。
需共建人才引入和交流政策
首先,我建議粵港澳各地要建立更緊密的人才引入和交流政策。如何培育更多如同大疆這樣的優秀企業,如何在這些初創公司搬到內地之後,仍然不忘和香港合作,進一步帶動香港的科創發展,我想關鍵一步就是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技術輸送。我建議香港政府除了內地人才引入計劃,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內地、對國際上的科創人才、粵港澳的科創人才給出更寬鬆的就學、往來、工作、補貼機制,增進企業間和學校間交流。甚至比如像內地的定向培養政策,政府免去學費,但學子必須簽訂協議,承諾在畢業之後在當地或者前往特定地區工作數年。香港政府也可以效仿,免去學費、縮短成為永久居民的年限等,最大化地幫助科創人才來到香港,或者鼓勵本地年輕學子從事科創。
第二,人才輸送並不是培養之後立刻「轉手送人」,而是盡量留住人才,在有成果有人才集群效應之後再離開香港,擴大生產。我認為給予新興的科創企業最大程度資金、管理方面的扶持也是非常重要。我認為香港完全可以向成功研發出知名手機遊戲《憤怒的小鳥》、《部落衝突》的北歐小國芬蘭學習。雖然芬蘭人口只有500多萬,但在國際的創新排行榜經常高踞全球首五名,其中一個原因是政府成立專門部門,為各類科技公司提供高風險資金,高達6成半的芬蘭著名企業都曾受惠。雖然香港也有比如阿里巴巴成立的「香港青年企業家基金」;特區政府也於2016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20億元創科創投基金。但在政策上,如何真正惠及更多的創業者,簡化程序,加快資金落實,更大膽地將真金白銀投資給好的人才是當務之急。
港府優勢可作為國際化中介
另外,配套更好的管理諮詢乃至創業諮詢服務也是留住人才進行孵化的重要一步。初創企業在拿到天使資金之後,如何繼續成長、推廣、升級公司管理,香港政府藉着開放、透明、自由的信息、平台優勢,完全可以作為國際化的中介,幫助初創公司引入全球範圍內最好的管理或者諮詢團隊。如我前文提到的朋友創業申請資金失敗的例子,當拒絕申請之後,政府如果有留住優秀人才的心態,應該對創業者給出更可行的建議,乃至進行耐心細緻的後續跟進服務,未嘗不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進行集群化發展之後,香港也可以開拓視野,和內地管理者建立良性的合作競爭氛圍。有報道稱,去年深圳全市研發投入超800億元,佔GDP比例已達4.1%。目前香港研發投入佔GDP僅0.73%,僅為深圳的1/5左右。在深圳市政府支持下,中大、理大、科大等香港6所高校紛紛設深圳研究院。看到這樣的數據,面對如此強勁的peer pressure(同儕壓力),我想香港的政策制定者當然不想落於人後,失掉粵港澳大灣區的領導角色。
我相信,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強強結合,香港的科創產業環境、人才輸送、配套資金等方面都將極大地得到改善,一定會連同大灣區,成為「中國矽谷」,乃至「亞洲矽谷」。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