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酒风烂漫,绝不是当秘书的料

 雨霁槐荫1 2017-05-09

李白,酒风烂漫,绝不是当秘书的料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

    “对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冒着酒气从远方而来,口里念念不忘吟诵他的酒后诗,每句都是上讲究的哲言。他的悲欢离合必须用酒浇灌,然后再顺其自然地绽开诗情绪,落纸成诗。

 

无酒不诗,每诗必酒,成为李白酒诗创作的定式。若在无酒壮态,李白也能长谈,也能交流,也能保持清醒。但是,诗便与他怄气绝缘,憋得他诗性泛滥,却找不到出口,患开了酒依赖症,恨不能头撞南墙。

 

    都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这多出自纯文学层面考究。李白是“诗仙”,浪漫诗于“仙”们的专利。他还是人门受过洗礼的道士,更是“酒仙”了。甚至,他的“酒仙”远比“诗仙”名头大。

    “酒仙”能写诗,而且写成了“诗仙”,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小小的诗浪漫,盖不住酒性情,他比浪漫还要超脱一个层次。率真、洒脱、狂傲、旷达、逍遥,这等词性集一身,他变得无比烂漫。

   

写喜写庆写欢写乐,酒催发下的烂漫情怀,不用刻意,自然会顺水推舟。李白并没限于这个类型,他独特处在于,写愁写悲写苦写怨,虽从本意出发,但能写出非本意超本意的境况,读之不愁不悲不苦不怨,有种烂漫的情怀引体向上,会感觉他的诗有温度有韵律有力量。

待到酒风烂漫时,他在诗中笑。

 

本文的开篇诗句,仅是李白诗篇的摘抄,选之又选,选出十句耳熟能详的,远远代表不了李白酒诗的基本面。

前段时间有好事者为中国古诗词排行,李白的《将进酒》列入前三甲。权威不权威且放一边,这足以说明李白以酒代诗的影响力。

    李白写了多少诗,一般采用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的说法。据郭老统计,李白现存1500首诗文,与酒沾边的170首,占总体的16%

   

李白写了那么诗,在唐朝的盛名自不必怀疑,但因涉及太多的酒,到宋朝受到王安石的排挤,以至于影响他的诗坛排名,竟然被推下首席位置。

据宋代惠洪《冷斋夜话》记载:王安石曾说,“太白词语迅快,无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与酒耳。”

 

王安石是政治家,也是大文人。他闲来无事爱饮几杯,并著有一些含酒的诗词。他有没有酒后作诗词的习惯,或他的诗词是否全为酒后所作,这个无从考证。可以肯定的,王安石饮酒有度,绝不会像李白那样视酒如命,无拘无束,为诗而酒与为酒而诗相结合,有事没事总爱喝几杯。王安石动用“政治家”的视角,评论诗酒双栖大仙李白,差点直接点明李白属于酒色之徒。

怪也不怪乎。

 

    李白的成名,故有他诗作丰登、摄人眼球的主因,也不排除“文人不相轻”的诗作追捧。杜甫,就是那个后来与李白齐名的杜甫,无可厚非地担当李白的推手第一人。

杜甫比李白小十多岁,当他还算文艺青年时,李白已成大作家。他俩曾在某年三次相逢,每逢都以诗酒会友,互赠诗篇,共话惺惺相惜的文人情。

 

    杜甫写过多首《赠李白》。其中一首这样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诗歌贵在悟,有些解读纯属多余,朦朦胧胧地似懂非懂,未必不是幸事。

    这首韵律平衡的《赠李白》,肯定要为李白增“粉”,但相较下一首,则要逊色若干。李白名垂诗酒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饮中八仙》的李白篇。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的一句“李白斗酒诗百篇”,绝对成为李白的贴身名片,认识李白,都是奔着这句郎朗上口的诗句。

 

    今人往往惊讶于“一斗”的海量,胆怯地认定自己酒量浅,成不了诗人,更成不了李白式的大诗人。宁可不当诗人,也拒绝“斗”量灌人。

    其实呢,“一斗”并没超乎想象的“神”。据权威发布,唐代的一斗等于十升,而一升约等于现在的0.6升。换算一下,唐代一斗酒相当现代的6升,即6000毫升。还有,唐代尚无现代意义的白酒,那是流行的是米酒,度数在5度左右。

如此换算,李白喝了“一斗”酒,不过相当于现在的十瓶啤酒。

微醺醺醉迷离,正是作诗抒情的佳境。他写出飘飘欲仙的绝句们,也算“酒仙”“诗仙”的本能。若是换成当下五六十度“老白干”,“老白”肯定让酒“干”掉。

 

李白二十多岁离乡远游,一路游来,酒啊酒,诗啊诗,友啊友。他越游心越野,性情散绻烂漫,追求自由自在,不愿受约束。他不适合“老死”在一地,更不合适“坐班”。

 

    按道理讲,李白顺着性情漫游到底,并不失“酒仙”“诗仙”的惬意生存,没准找到另条“通天”大路。

可他偏偏不安分,很想到仕途里大展身手,实现壮志凌云的“官场梦”。因为在李白生活的年代,喝酒作诗与从政并不矛盾,连皇帝大人也时常露几下酒诗鼻子。官僚大臣们哪个不是酒里高手?若不会吟几首小诗,哪怕醉后“打油”呢,是被人笑话的。

 

    李白走“终南捷径”,先结交道士吴筠,又认识了唐玄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取得最关键引荐人贺知章的赏识。三个人互相借劲,锦上添花,终于将李白安排到翰林院,当起了文学秘书。天天伴在唐玄宗身边作诗吟赋,文学侍候着,还不时揩点皇酒喝。这等上佳好事,引无数文人竞折腰,李白够风光够闪亮的。

如果隐忍性子,顺从唐玄宗的旨意说话办事,哄欢喜了唐皇,稍微打个招呼,李白外放个一官半职,自不会成问题。

 

    可李白眼里揉不了沙子,自持才高八斗,身在权贵身边却蔑视权贵,连高力士都敢捉弄,杨贵妃也是他暗讽的对象。

他管不住那张吃醉酒的大嘴,不分场会地点,依然由着性子寻酒喝。而且喝高了兴奋时,他逞能,啥话都说,最犯忌讳的皇宫秘密,他都源源不断地向外泄露。

他牛的不能再牛。唐玄宗那里需他侍候文学,他竟然几次大醉差点误大事。

 

    杜甫能写出那样的诗句,李白要是不显摆,杜甫怎么会知道?杜甫知道了,并以诗明世,整个文学圈加政界都当成趣味传,李白的结局可想而知。

李白的宫中劣迹斑斑,唐玄宗即使想用他,无奈高力士上眼药,杨贵妃吹枕边风,李白翰林秘书当不成了,只能“赐金而还”。

 

    伴君如伴虎。幸亏唐玄宗不是虎。倘若唐玄宗是位苛薄较真的皇帝,李白恐怕吃不了兜着。

    他不容于当朝,离走后的失意即便没写在脸上,他也许还在貌似半点不在乎,但酒诗留痕,他还是怀念拿到风光的无限。

    “昔在长安醉在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