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俞穴 — 井荥输经合

 JXY雨萌 2017-05-09



1

什么是五俞穴?

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每条经络各有五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分别被称为井、荥、俞、经、合,故称其为五俞穴。


古文中,腧、俞、输三个字通用,即通假字。在古中医经典中,有时称为五俞穴,也有时称为五腧穴,或五输穴。



2

五俞穴在临床上大多是较常用和有效的穴位


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腧”。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  


意思是说,气血从四肢末端向上到达头面躯干,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什么是“井”、“荥”、“输”、“经”、“合”


经气初出,如水流的源头,所以称“井”;

经气稍盛,如水成的微流,所以称“荥”;

经气渐盛,如水流之灌注,所以称“输”;

经气充盛,如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

经气丰盛,宛如水流汇合,所以称“合”。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荥:指小水成流。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

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3

五腧穴与主治病症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


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


荥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


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


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


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


各古籍论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意思是说,荥穴和输穴主治经脉经过部位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


《难经》还将五腧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母泻子”法。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五脏的“腧穴”,又是五脏的“原穴


按照《灵枢·本输》,五脏有五个腧穴,而六腑除了五输穴以外,还专门有一个“原穴”。因此,又被称为:井、荥、输、原、经、合。


这样算起来,五脏有二十五个腧穴。六腑有三十六个腧穴。五脏虽然没有专门的“原穴”,具有原穴同等功能的是“腧穴”,即五脏的“腧穴”,又是五脏的“原穴”。



4

《内经》中五输穴具体运用的记载


五变主五输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五变主五俞”之说,如“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俞,故五五二十五俞,以应五时”。


就本篇所提后人一般有两种认识:

其一为按时序不同而分刺五输,即“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俞;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其二为按病变表现的不同特征分刺五输,如“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根据五变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腧穴进行治疗,是针刺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临床上,一般根据病变不同,所刺腧穴各异的原则,以取穴施针。若能参合时日,则疗效更佳。


治咳证


《素问·咳论》在论及咳证的治法时说“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治疗脏咳,取五脏之输穴。


五脏咳症状中多伴随疼痛,如《素问·咳论》云:“心咳之状,咳则心痛”、“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等,即《难经》所云“俞主体重节痛”,故取俞穴。马玄台曰:“五脏俞穴者,肺俞太渊,脾俞太白,心俞神门,肾俞太溪,肝俞太冲是也。”治疗腑咳,取六腑的合穴。


六腑咳症状中多伴随呕、遗矢、遗溺,如《素问·咳论》所云“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大肠咳状,咳而遗矢”、“膀胱咳状,咳而遗溺”等,即《难经》所云“合主逆气而泄”,故取合穴。马玄台曰:“六腑合者,大肠合曲池,胃合三里,小肠合小海,膀胱合委中,三焦合天井,胆合阳陵泉是也。”治疗咳证兼浮肿者,加刺其经穴。


咳嗽伴随浮肿者,即《难经》所云“经主喘咳寒热”,故取经穴。马玄台曰:“若脏腑之咳而面浮肿,则随脏腑之经穴而各分治之。肺之经穴经渠,大肠之经穴阳溪,胃之经穴解溪,脾之经穴商丘,心之经穴灵道,小肠之经穴阳谷,膀胱之经穴昆仑,肾之经穴复溜,心包络之经穴间使,三焦之经穴支沟,胆之经穴阳辅,肝之经穴中封是也。”


治痿证


《素问·痿论》对痿证的治疗原则除了“治痿独取阳明”之外,还有“补其荥、通其俞”。经云:“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吴崑注云:“十二经有荥有俞,所留为荥,所注为俞。


补,致其气也;通,行其气也。”也是强调了治痿必须辨证论治,调其荥输,有虚有实,谨按时间。例如肺气热之痿躄,若肺有热邪,属实,则取肺经输穴太渊,泻法治之;若肺气不足,属虚,则取肺经荥穴鱼际,补法治之。


故张介宾有云:“如筋痿者,取阳明、厥阴之荥俞;脉痿者,取阳明、少阴之荥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 


治痹证


《素问·痹论》有云:“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强调五脏痹以刺俞穴为主,六腑痹以刺合穴为主,五体痹要根据发病部位,进行循经取穴治疗,分辨其属于何经病变,进行针刺治疗。这也是痹症针刺原则之一,五脏痹以“通”为主,六腑痹以“泻”为要。如心痹取神门、心俞治之;肝痹去太冲、曲泉;肠痹取曲池、小海等。


综上所述,五输穴是腧穴中的一些特殊穴位,与脏腑关系密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哲眼看中医


微信号:医道宗源 xiayu99

问诊 | 分享 | 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