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水江

 昵称QAb6ICvc 2017-05-10

分水江,古名桐溪、学溪,别名天目溪、横港,是中国东海独流入河流钱塘江干流富春江上最大的支流。上游为临安市昌化溪和天目溪,一般以昌化溪为正源。源出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的山云岭(绩溪县荆洲岭饭蒸尖),东北流入浙江省临安市,经新桥至汤家湾称昌北溪,折向东南流经鱼跳至龙岗,主河道折向南流称旦溪,南汇颊口溪。右纳昌西溪后称昌化溪,经昌化镇至河桥,右纳昌南溪,至紫溪,左纳天目溪(又称浮溪)后称分水江,继续东南流入桐庐县境,至印渚右纳后溪,至分水下游2公里右纳前溪,经华浦、横村至桐庐县城北注入富春江。干流全长174公里(一说164.2公里),总流域面积3430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境长11.6公里,浙江境内长164.2公里,流域面积3444.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3亿立方米。自然落差1142米。水能理论蕴藏量0.07万千瓦。流域已建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0.75万千瓦。主要支流有八都溪、十一都溪、天目溪等。

历史上分水江是一条水患多发的河流,建国后桐庐县境内建设了大型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五里亭水库,分水江水患得到根治。分水江的水景资源也得到开发,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名片图:分水江桐庐分水江镇段)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分水江

  • 流经地区

    安徽省浙江省绩溪县、临安市、桐庐县

  • 地理位置

    浙江省东北部

  • 流域面积

    3444平方公里

  • 别    称

    古名桐溪、学溪,别名天目溪、横港

 
  • 河    口

    桐庐县城桐君山

  • 河    长

    174公里(一说164.2公里)

  • 主要支流

    后溪、前溪、锦溪、漕源溪、琴溪、旧县溪

  • 发源地

    安徽省绩溪县云山岭

折叠编辑本段干流概况

折叠河道走向

昌化溪天目溪

天目溪,因天目山得名。上源为东关溪,临安市境内长56.8公里,有7条主要支流汇入,流域面积788.3平方公里,天然落差1010米,平均流量11.48立方米/秒。天目溪古名西溪。据《水经注》:天目山瀑布下注为浣龙池,"池水南流径县西,为县之西溪,溪水又东南与紫溪合"。又据康熙《於潜志》:东关溪,在县东北,发源泥坞(岭),流最远,下与西溪合。东关溪为天目溪最远之源,发源于临安与安吉交界的桐坑岗(海拔1506米)。干流经西天目、绍鲁、於潜、堰口、塔山、紫水、乐平7乡镇。天目溪昔多分段命名:东关溪至钟家会西关溪之水;至白鹤,又会大有来的双清、正清二溪之水,下称白鹤溪;至后渚桥下,会虞溪,纳千洪、横路、凌口之水,下称双溪,昔可通舟楫;经岞?山一段,亦名锦江;过於潜镇后,又称浮溪,相传唐大历中,俱胝道者过此,适逢溪流泛溢,以净巾浮渡,故名;至龙潭,会藻溪,至南山,会交溪,又纳藻溪、太阳之水;至堰口,西会古竹之水,至牧亭,东会塔山之水,在新梅、下梅一段,又称梅溪;至潜川镇紫溪村,与昌化溪(包括马山之水)会合,下有燕尾滩,古极险峻,宋庆元间,凿石疏通,改称阔滩,今尚可通塘船小舟;至七坑,又会里伍水,注入桐庐县分水江。分段名称久废,总称天目溪。

昌化溪,因昌化得名。发源于安徽绩溪县荆洲岭饭蒸尖(海拔1349米),(绩溪县境内,称荆州河,原称石门亭水。源出竹岭东麓之石门亭(竹岭亭)。向东北流贯于荆州盆地中部,至黄茅岱东北之石门潭入临安县为昌化溪,长12公里。)流经昌北、昌化,至於潜紫溪与天目溪会合,长约96公里,有11条主要支流汇入,为县内最大溪流,流域面积1376.7平方公里,天然落差920米,平均流量23.42立方米/秒,1969年7月5日特大洪水,青山殿水文站最高水位64.51米,超过1922年(壬戌)洪水最高水位61.96米的2.55米,相应流量7200立方米/秒。昌化溪,古名紫溪,曾以名县。因有紫色磐石,望夕如霞,倒映水中,故名紫溪,又名赤濑。考其发源,据《水经注》:水出县西百丈山。又据道光《昌化县志》:紫溪大源出自於潜天目及昌化百丈二山,交会于柳溪,道场坪左所出,盖又其别源也。又据《乾隆府志》:昌化名溪三十,其源为上溪,而柳溪乃众流之委。今考昌化溪源远流长者应属后溪。源于绩溪饭蒸尖,干流经新桥、岛石、呼日、鱼跳、龙井桥、龙岗、白牛、昌化、河桥、马山、紫水11乡镇,入天目溪。

昌化溪亦多分段命名。后溪会仁里之水,至鱼跳,会上溪,下称巨溪(昌北溪);至龙岗(汤家湾),会无他溪(昌西溪),受昌西诸水,下称晚溪或西晚溪,昔时可通舟楫;至白牛以下,溪中有洲,水分南北,又称双溪;至昌化镇以下,先后会澞溪、紫溪,又称三溪,因经下阮村,又称下阮溪;至河桥,会蒲溪、伽溪(昌南溪)诸水,因溪经柳相山,中有大、小柳滩,又称柳溪;至高坪、青山,会马山水;至紫溪,会天目溪。共六段、八名:后溪、巨溪、晚溪(西晚溪)、双溪、三溪(下阮溪)、柳溪,尚不包括支流多名。实因山区阻隔,流向复杂,不同地段,任意称呼。今自龙岗以下,干流概称昌化溪。

分水江本干

桐庐县境,分水江别名天目溪、横江。由九排岭入县境,大致西北-东南向,流经印渚镇、分水镇、毕浦镇、瑶琳镇横村镇、旧县、桐庐县城,流至桐君山脚汇入富春江,境内流长53公里,落差37米,平均宽度250米,一般水深0.5米~4米。

折叠河道特征

上游临安市境内,分水江及上游天目、昌化二溪水系大多呈树枝状或方格状,溪流沿断裂线和坡向切割山地,造成峡谷、陡坡交错,形成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昌化、於潜、临安等三大河谷平原,均处于昌化-杭州东西向断裂带与东北--西南断裂带交错地区。由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组合多层次发育,使河流水系纷杂,但大致呈东北--西南和东西方向两组汇合。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对耕作区有直接影响,溪流两岸谷地、盆地往往成为畈田耕作区,串珠状河流谷地呈东西向和东北--西南向延伸。河谷大多在海拔100米以下,部分地区达300米左右,相对高度小。主要分布在溪流两岸,以昌化镇、於潜镇、临安镇和临天、横溪、夏禹桥、紫水、乐平、河桥、龙岗等地的面积较大,由河流运动冲积而成,有明显层状结构,下层为沙砾层,上层为粘土层,在溪流两旁,呈河床--河漫滩--、二阶地等横向水平分布,自上游向下游,呈狭长带状、串珠状纵向延伸,水利条件好,为本县主要农业区。

桐庐县境,分水江垂直构造线发育,留有若干原始走向特征。按河道形态和水文特征分3个河段:九排岭至五里亭长11公里,为高山狭谷,河谷边缘多高山;五里亭至浪石埠流长26公里,有多处广阔的卵石河滩,河谷边缘多低山;浪石埠至桐君山脚流长16公里,坡平流缓,河槽整齐稳定,河底沙石淤积。分水江河道曲折,水位变幅大,具山溪型暴涨暴落特点,洲滩众多,有贺洲、砖山、南堡、五里亭、龙潭、逻浦、糁口、金潭、后浦、洪石、猪婆石、瑶母、潮逆、浪石、牛岩、尖山、旧县、饭箩等洲滩52处,大弯道5处,水泄不畅,多水患。2001年10月30日~2005年5月28日,在分水江五里亭(分水镇上游2.5公里)峡谷处建起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兼顾灌溉、供水等综合利用的Ⅱ等大(二)型水利枢纽工程。两岸溪流呈格子状,由西北而东南,次第纳后溪、保安溪、前溪、马源溪、锦溪、夏塘溪、毕源溪、漕源溪、琴溪、九岭溪、云溪、大坑溪、龙伏溪、尖山涧、旧县溪、双溪共16条。

折叠编辑本段水文特征

分水江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浙西山丘区。流域水系发达,水位暴涨暴落,具有山溪性河流特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变化明显。3至4月份,地面盛行东南风,一般多降连绵细雨,降水量逐渐增多,称春雨期;5至7月份,春末夏初期间,暖湿太平洋高气压气团渐向大陆推进,锋面常在流域上空停滞或摆动,造成连续降雨,降水强度大且量多,称梅雨期;7至9月份盛夏季节,天气炎热,盛行偏南风,多雷阵雨和台风雨;10至11月份,天气晴朗为主;12至2月份,寒冬季节,地面盛行偏北风,多云天气,气温低,会出现雨雪天气。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638.2毫米。分水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79立方米每秒,青山殿站多年平均流量45.8立方米每秒。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支流

折叠天目溪支流

虞溪,因昔有虞将军祠得名。发源于临安市老虎坪,汇豪千、千秋、桐岭三关之水,贯流横路、凌口2乡、经英公水库,至凌口桥下,会丰陵溪,至后渚桥下,入天目溪。为天目溪较大支流。

丰陵溪,发源于安徽宁国的棋盘岭,经豪千关,贯流临安市千洪乡,至凌口桥入虞溪。经枫岭(丰陵)称丰陵溪,至凌口(零口)桥又称零口溪。

藻溪,因溪多萍藻得名。发源于临安市琅(牢)山,贯流藻溪乡,至摇(寮)车桥,入天目溪。

交溪,因柳源、浪溪二水相交,得名交溪。柳源,发源于临安市白沙、桐岭二关,经龙王桥水库,及朱相坞、朱柏坞;至下太阳,北会富源水;至扶善,南会浪溪水,始称交溪;至昔口,北会昔溪水;至南山,入天目溪。

富源,取富裕之源而名。发源临安市斑竹坞,经富源、八亩,至下太阳,入柳源。

浪溪,发源于临安市浪山得名;又称干溪,雨则涨,晴辄涸,少旱流绝,故名。经景村、双庙,至扶善,会柳源,称交溪。

昔溪,出临安市黄岭之阳,称黄溪,至小昔坞口,称昔溪,至昔口,入交溪。

此外,尚有临安市堰口乡的古竹水、竹林水,塔山乡的竺溪,乐平乡的里伍、七坑水等,源小流短,均于下游直接注入天目溪。

永来河,原称沧浪水。源出清凉峰野猪(),北流至永来(岭脚下)折东流,经阴山至银龙坞纳南来之清凉溪(出自清凉峰顶峰)至栈岭纳南来之栈岭水入浙,注天目溪,长11公里。自阴山村西至栈岭5公里,以河为界,北属临安县境。

折叠昌化溪支流

仁里溪,因流经仁里得名。发源于浙皖边境黄毛尖、芦塘岭一带,经岛石,会临安市黄阳、朱家发源的黄川溪;至江川,会竹坞、小川发源的白竹溪;东流至倒龙山,入后溪。

上溪,亦称高溪。因居上游,水位高得名。发源于临安市太子尖,自西南向东北,贯流上溪乡,至鱼跳,入后溪,以下昔称巨溪,今概称昌北溪。

桃花溪,发源于临安市千顷山,经西坑、龙井,南流至太平桥,入昌北溪(巨溪)。

柘林坑溪,发源于临安市千顷塘,经柘林,南流至荞麦岭脚,入昌北溪(巨溪)。

合溪,发源于临安市百丈岭,经龙井,东流至童家,入昌北溪(巨溪)。

云、顺、杨、横溪,云溪发源于临安市昱岭,云溪坞以里,经新燕,先会南边发源淳安县交界的顺(唇)溪;再纳北边发源龙塘山的杨溪;经邵家、洲头,又汇南边发源大明山千亩田的横溪(横溪中段,至横溪桥,并西受岭下溪水);至此,诸溪会合,统称杨溪,亦称洲水,向东流至阳(杨)干,会颊口溪,以下昔称无他溪,今称昌西溪。

颊口溪,发源于安徽绩溪的荆洲,经浙基田,大、小石门;在马啸坑口,北会马啸溪;向东流至阳(杨)干,会杨溪(洲水),下称昌西溪(无他溪)。

昌西溪,昔称无他溪。上会颊口溪、杨溪,集中昌西之水,为昌化溪最大支流,经株柳、无他,至新溪,北会发源百丈岭之董溪;东流至龙岗(汤家湾),入昌化溪(晚溪)。

沥溪(历溪),发源于千顷山干坑,经临安市沥溪村,至白牛,入昌化溪(晚溪)。

沃溪(澳溪),发源于大源塘以北,经临安市沃溪村,至黄干,会黄溪(黄干溪),至七里桥,入昌化溪(晚溪)。

澞溪,发源于龙门岭,经临安市杨村、箬建,入昌化溪(双溪)。

紫溪,发源于百丈山延伸的龙门岭与轿岭之间,古称紫溪(昌化溪)总源,流经临安市孙家、石坎,至童婆桥,入昌化溪(双溪)。

蒲溪,因石蒲丛生得名。发源于江岭,会淳安县交界的大岘坑之水,贯流临安市石瑞乡,经学川、蒲村、澄村、至河桥,会昌南溪(伽溪)后,入昌化溪(三溪)。

昌南溪,亦称上卜溪、伽溪。上游有湍、沈、塘、梁4溪,集中临安市湍口乡之水。

湍源溪,发源于淳安县交界的审岭,经寺坞口,至端口稍上,会沈溪。

沈溪,发源于淳安老庵基,蜿蜒两县界,经沈溪村,至湍口稍上,会湍源溪,在湍口稍下,会梁溪。

塘溪,发源于塘里、秀上一带,经临安市岔口、塘溪村,至凤凰山脚,会梁溪。

梁溪发源于龙门上,经临安市凉溪村,至凤凰山脚,会塘溪,在湍口稍下,会沈溪。

四溪,会合后称昌南溪,汇合处有湍口温泉,下经临安市赤石,又汇发源蒲岭,流经浪村的浪川溪;经上卜,昔称上卜(博)溪;经茄村,昔称伽(茄)溪;至河桥,会蒲溪,入昌化溪(三溪)。

洪岭之水,南部称青坑溪(洪岭溪),经临安市会头湾、青坑口至桐庐县境称瑶源溪,注入分水江;东部经潘家、韩家,以及马山乡的沈家坞、过水埠,入昌化溪(柳溪)。

尚有临安市白牛乡九坑桥的龙潭坑溪,昌化镇朱穴的平渡溪,河桥乡云浪的锦坑溪(源于於潜景村乡)等,均先后注入昌化溪。

折叠本干支流

分水江下游两岸溪流呈格子状,由西北而东南,次第纳溪流16条:

后溪,旧称印渚溪。上承瑶、麻2溪,分别发源于淳安县及岭源乡枝笔尖北坡,于桐庐县合村乡双溪口合流后,东流纳碧水溪,于云峰山西麓入怡合乡,复迤北纳竹源、定源诸水,迤东入印渚乡,纳东秋坞之水后,于贺洲东南入江。流长16.5公里。

保安溪,上承大、小源,分别发源于桐庐县保安乡羊角山南坡和大猪山东南坡,于保安坪东合流,曲折南流入印渚乡,至老虎山东南入江。流长4.5公里。

前溪,上游为桐庐县东辉乡罗佛溪,源出枝笔尖东坡,东流至坑口纳塔岭之水后称前溪。又迤东折南入百江乡,复东流至百江纳罗溪,迤北纳白鹳溪,于元宝山麓入分水镇,复东北流纳塘口溪、月溪,沿九龙山北麓流经白沙入江。流长31公里。

马源溪,在桐庐县东溪乡。源出阳西山西坡,南流至逻浦场入江。流长8.5公里。

锦溪,在桐庐县东溪乡。别名大张溪。源出高脚山北坡,北流迤东至臧家边入江。流长5公里。

夏塘溪,源出桐庐县歌舞乡歌舞岭,东北流至岩山尖西麓入百岁乡,复北流至潘村纳洪坑之水,至太平庵入毕浦乡,经洛口埠入江。流长23公里。

毕源溪,在桐庐县毕浦乡。源出杨梅山东坡,南流纳横潭源、仲夏坑之水入白塔岭水库,复南流至毕浦入江。流长12公里。

漕源溪,在桐庐县至南乡。源出中梓坞,北流至阳山头入江。流长11公里。

琴溪,在桐庐县高翔乡。源出北青山南坡,东流折南至元川入江。流长12公里。

九岭溪,在桐庐县九岭乡。源出红东山南坡,南流迤西至方埠入江。流长9公里。

云溪,在桐庐县九岭乡。旧名临溪。上承坞墡、桃源2溪,分别发源于凤联乡坞墡岭及龙角山,南流至濮宅西南汇入云溪,迤东折南1公里入江。

大坑溪,源出桐庐县胜峰乡狮子山北坡,东北流经大坑水库,复东流折南、迤东经童家碓入横村乡,又折北迤东由新开河道经马浦入江。流长13.5公里。

龙伏溪,源出桐庐县莪山乡清冷山北坡,北流迤东至潘山桥纳莪溪,又东流折北经九亩岭入横村镇,又东北流至许家桥头入江。流长12.5公里。

尖山涧,在桐庐县九岭乡。源出郎家岭,西南流经闸口水库,于尖山西麓入江。流长6公里。

旧县溪,在桐庐县旧县乡。旧名东坞源。源出清冷山北坡,东流折北经新开河道于濮村东南入江。流长9公里。

双溪,在桐庐县桐君乡。曾名大溪。源出白峰岭,南流经里包水库至浮桥埠入江。流长9公里。

折叠编辑本段水利工程

折叠防洪

分水江河道曲折,洲滩众多,素有"溪有十八滩,一滩高一滩''之说。自上而下有贺洲、砖山、南堡、五里亭等洲滩52处,大弯道5处,造成水泄不畅,洪枯水位变幅大,水患多。1969年"7·5"洪水,当时的印渚南堡大队遭受灭顶之灾,全村231户房屋被夷为平地,村头仅剩一棵苦楝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事迹就是南堡人民与洪水搏斗的真实写照,被列入教科书。分水江两岸多山溪,由西北向东南次第纳入支流17条:后溪、保安溪、前溪、马源溪、锦溪、夏塘溪、毕浦溪、漕源溪、琴溪、云溪、九岭溪、大坑溪、龙伏溪、旧县溪、尖山涧、茅蓬溪、双溪。这些溪流主流最长者57公里,短者5公里,流域面积最大者320.6平方公里,最小为5.19平方公里,大都是源短流急,暴涨暴落。

分水江及其支流山溪,历史上洪涝频繁。1969年"七·五洪水"后,桐庐县在分水江两岸兴修防洪堤,防洪堤顶高程南堡39.7米,分水32.13米,东溪27.4米,毕浦25.5~24.5米,至南24.5~21.2米,九岭16.5~15.5米,横村17.5~15.5米,旧县14米,桐庐大桥至分水江口13.8米。

龙潭工程。龙潭系分水江中游右岸一段近90°急弯河道,呈C型,长度3.725公里。河道较宽,水流紊乱,易洪泛,常冲毁分水、东溪、毕浦等乡沿江堤岸和农田。1977年11月县革委会作出规划,将龙潭河道截弯取直,劈开董家山,开出一条新河道,改原来3.725公里长的急弯道为1.33公里的直线河道。工程总投资1020万元,用工2000万工日,需搬动土石方822万立方米。提出"三年通水,五年配套"。此工程未经科学论证,即于同年成立工程指挥部,11月21日开工,从20多个公社抽调农民1837人开挖土石方,有关部门无偿支援机械、运输、电器设备龙潭工程开工一年以后,逐步暴露出工程难度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多而社会、经济效益差等问题;省水利主管部门不给补助经费,地方财力无力负担;干部群众抵制,工程日见萎顿,1979年2月23日,工程停办。

折叠水库

分水江水库,位于分水镇上游2.5公里处五里亭峡谷河段。工程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兼顾灌溉、供水和旅游等,为Ⅱ等大(二)型工程。水库总库容1.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44亿立方米,水库正常蓄水位45米,汛期限制水位40米,水电站装机容量3万千瓦。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由拦河坝、泄洪闸、发电厂房及升压站等组成。枢纽总体布置自左岸至右岸依次为左岸非溢流坝段、电站厂房、泄洪闸和右岸非溢流坝段,副厂房、户外式升压站布置在主厂房左端下游靠山侧。大坝为砼重力坝,设9孔泄洪闸。发电厂为河床式,安装2X15兆瓦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2001年动工建设,2005年3月,实施库底清理工作,5月水库下闸蓄水,10月电站机组投入试生产。2006年11月,浙江省水利厅组织验收,枢纽工程砼重力坝、河床式发电厂房、升压变电站和进厂公路4个单位工程通过验收。

五里亭水库,位于分水江上游五里亭峡谷河段,系Ⅱ等大(二)型水库,为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集雨面积为坝址以上2630平方公里的76.4%,水库正常蓄水位45米,汛期限制水位40米,总库容量1.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1.44亿立方米。拦河坝采用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长263.9米,坝基宽33米,最大坝高34.7米。泄洪闸布置在溢流坝段,设有9扇12X16.2米露顶式弧形钢闸门,由液压启闭机启动。9孔泄洪闸共用一扇扦修钢闸门。电站采用河床式布置形式。2001年10月开工,2005年5月下闸蓄水。

英公水库,在临安市凌口乡英公潭。为综合治理天目溪、减轻於潜镇及其下游的洪水灾害、改善灌溉条件而建,结合发电、养鱼。1976年10月动工,1981年8月完成主体工程,10月完成左面大劈山护坡,12月建成一级电站。控制集雨面积81.3平方公里。大坝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20年一遇洪水基本不出溢洪道,50年一遇洪水削减洪峰50.13%,500年一遇洪水削减洪峰29.59%。浆砌块石溢流重力坝,高53米(坝顶海拔173米),长170米,宽4米。总库容3528万立方米,相应水位172.209米;兴利库容1515万立方米,相应水位159.5米。防洪面积1万亩,灌溉面积1.2万亩(设计灌溉面积2.8万亩),养鱼水面1300亩,一级电站装机1000千瓦。

天子凹水库,位于分水江支流后溪,2003年11月兴建,2005年10月建成。水库坝基高程115米,正常蓄水位145米,总库容169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38万立方米,以发电为主。拦河坝为双曲混凝土拱坝,坝高32.2米,坝顶长118.45米,拱冠顶宽3米,拱冠底宽8.18米,厚高比0.25,坝体混凝土1.23万立方米。泄水建筑物为坝顶5扇高5米、宽6米弧形钢闸门,配有5台2×7.5卷扬式启闭机。设计按200年一遇洪水校核,泄洪能力867立方米/秒。

坞口水库,位于至南乡漕源溪中游蒋家村南,由至南公社筹建。集雨面积13.8平方公里,总库容47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405万立方米,正常库水面积270亩。1958年开始筹建,1970年10月动工,1977年5月大坝达到设计高度开始蓄水运行,1980年基本完成配套。粘土心墙砂壳坝,高36.8米,顶长175米,侧流式溢洪道与钢筋混凝土输水管布置在大坝左端,1976年在输水管内加套厚4.5毫米、管径800毫米钢管,并浇混凝土加固。配套东、中、西干渠3条,长9.95公里,电站4座,装机640千瓦。灌溉蒋家、大方、洞前、和平、皇甫、姚村、沈村等农田5350亩,占全乡水田总面积67%。

合岭水库,位于旧县溪上游合岭村,旧县公社为主筹建,莪山公社塘联大队参加。集雨面积2.61平方公里,引水入库面积1.04平方公里,总库容21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80万立方米,正常库水面积129.5亩。灌溉旧县乡合岭、尹峰、大山、洪儒、上峰、上联、母岭、旧县、四联和莪山乡塘联等10个村农田5540亩。土坝,高26.66米,顶长211米,顶宽4米,上游面块石贴坡。宽浅式溢洪道布设于右坝肩土层,进口宽10.5米,浆砌块石结构,砌墙护底直至坝脚,进口建石拱桥1座。砌石输水拱涵建于大坝左侧,洞长120米,洞径1米。干渠3条长12.1公里,渠首砌28米跨径石拱渡槽一座和管径1米长70米倒虹吸1处。利用灌溉渠道落差建电站2座装机255千瓦。1971年10月动工,1979年12月完工。

小松源水库,位于前溪上游罗山乡松村东,则罗山公社筹建。集雨面积5.3平方公里,总库容197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65万立方米,正常库水面积59.5亩。"照谷社"型坝,高42米,顶长139米,侧流式溢洪道布设于左坝肩,管径800毫米钢筋混凝土输水管布置于大坝右侧。配套干渠1条,长5公里,隧洞1处,长1公里。建电站3座,装机605千瓦,灌溉松村、罗山、苎坑、乐明4个村农田2500亩。1973年10月动工,1980年竣工。

大坑水库,位于大坑溪上游胜峰乡石青桥村西。由胜峰和横村公社联合筹建。集雨面积12.5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34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20万立方米,正常库水面积66.3亩。砌石堆石坝,设计坝高52米,顶长130米,副坝为工字形钢筋混凝土坝,高6米,顶长70米。溢洪道与输水隧洞分别布设于大坝左端山腰与山体中。灌溉渠首设钢筋混凝土排架渡槽1座长40米,过水流量每秒2立方米。灌溉胜峰乡石青桥、联峰、大会山、十字路口、里柴、柴家边、板头、香山和横村镇富乐、深畈、孙家、宅里、龙伏、柳岩、杜预、横村等16个村农田1.2万亩。由胜峰乡和横村镇合建,1971年10月动工,大坝高度为33米,正常库容130万立方米,配套工程已建成干渠4条,长19.2公里,隧洞1处,长530米,电站3座,装机945千瓦。工程尚在建设中。

折叠引水

南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分水县建长林堰(今天英村南)。明洪武三年(1370)邑令金师古谕民修自长林以下十二堰。清光绪三十年(1904)桐庐有堰179处,多设于大源溪、剪溪、钟山溪、壶源溪;光绪三十二年分水有堰247处,多设于前溪、后溪、百岁溪、歌舞溪。石筑之石堰,多设于大溪;土筑之浮堰(草堰),多设于小溪。民国期间以整修为主。解放后,对旧有堰坝进行整修加固。1977年11月,窄溪镇于梅山村洋虎山与雨井山之间的大源溪上,建造一座截水堰坝(俗称窄溪地下水库),拦截大源溪地下渗水。堰长115米,高0.7米,粘土心墙坝,浆砌石块护面,截流深6米。其上设进水槽1条,宽2米,高1.8米,水深1.4米;引水渠1条平行于大源溪河床,宽2.4米,高1.4米,长1070米,与富春江南渠结合灌溉窄溪、石阜、凤鸣等乡农田1.2万亩。利用渠水落差建低水头电站1座,装机250千瓦。工程于1978年4月建成,搬动土石方2.17万立方米,投工10万工日,投资5万元。至1985年,全县堰坝达1362处,灌溉农田3万亩,其中灌溉农田100亩以上的129处。最大的分水黄山堰,灌溉农田2000亩。

折叠航道

昔日的分水江是分水、於潜、昌化水路运输的要道,多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河床渐趋高仰,浅滩露头,江面从深窄状改变为浅宽状。现除桐庐至旧县尚有舟楫之利外,其余江段已不能通航。

唐贞元十八年(802)临安开凿紫溪30里始通舟楫;南宋绍熙、庆元间,在下游燕尾滩凿去铦利之石,使航道消除险阻。昔时昌化溪可通航至汤家湾,天目溪可通航至英公潭。天目溪据康熙《於潜县志》载,至英公潭亦需"春夏水涨,可通舟揖";同治以后,外来客户开山毁林,河床冲刷,光绪《於潜县志》已称"溪石积塞,不复可通";民国时盐船尚能至后渚桥。昌化溪汤家湾昔时为昌北山货登舟之地,河桥在抗日时盛极一时,有"小上海"之称,泊舟多时达四五百号。建国初期,小船仍通行于麻车埠,曾设运输公司,水涨时亦可上溯至河桥。1969年"七·五"洪水后,昌化、天目溪断航。

昌化溪航道,民国时期船通汤家湾,筏通颊口。民国18年(1929)《浙江经济记略》记述:自汤家湾至柯老相公殿,长67华里,可通船只,自下与天目溪汇合通桐庐。民国36年,自汤家湾至昌化镇,平时通筏,昌化镇以下可通船。因水土流失严重,河床逐年提高。解放以后,昌化溪航道作用逐渐消失,1969年7月5日洪水后,昌化溪航道断航。

天目溪航道,据国民28年《於潜县经济概况》记述:自后渚桥至印渚埠长达50余华里河道可通船筏。其时,航行于天目溪的舟船达200艘。1968年潜川公社在西乐堰建翻水坝,航道阻塞。1969年7月5日洪水后,天目溪航道中断。

分水江在桐庐县境内长53公里,滩高流急,系浅水航道。因多暗礁漩涡,船工有谚称:"一路九溪廿八湾,洪石洞、猪婆石两道鬼门关"。抗战胜利后,省建设厅和水利局曾会同分水、於潜、昌化、桐庐四县政府着手治理河道。后因经费不敷而停工。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船民,分段包干,边航边疏。1954年,在麻车湾等13处炸礁疏航。1959年成立河道养护队,12名船家青年专任疏航任务。时,木船溯江直达於、昌县境。后因山洪频发,河床渐高,航运日困。1968年,在猪婆石上游修筑拦河丁坝400米,取得改道避险成功。时,洪石洞已被流沙湮没。1969年夏,暴发特大洪水,上游泥沙大量倾泻,河床聚高0.6~1米。横村埠以上河段难以通航,下游10公里航道可通10吨左右船只。其中桐君山至旧县5公里段为六级航道,旧县以上段均为不通航水域。

折叠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清凉峰,原名鄣峰,属天目山山脉之中段大障山山脉主峰,海拔1787.4米,处于歙县、浙江省临安县之交界处,顶峰座落境内。1954年改今名。以石门、断崖、云海、虬松四胜著称。奇花异木、珍禽异兽繁多,生物资源丰富,1986年3月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绩溪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北坡野猪()海拔1499米,是山间湿地草甸。分上、下两(),上()广平200余亩,()上之岗海拔1645米,南侧悬崖陡壁直落千米。北出清凉溪,有十八龙潭,溪岸奇峰比列。东北迤5公里为大岗(一名东岙头)海拔1618米,以山脊为界,东接临安县龙塘山;又3公里至栈岭脚(海拔1007米)以水溪为界,东为临安县。北麓永来村、银龙坞村,西麓横岩下村。南坡属歙,其西南山脊为绩、歙县界,上有天子墓山(海拔1319米)、双峰山(海拔1291、1292米)和湖田山。

天目溪漂流,分水江毕浦码头至冷坑象鼻山脚一段长约5公里江面,溪流蜿蜒曲折,洲滩众多,一滩连着一滩;两岸山水相连,山峦叠翠,是分水江风景最秀丽的河段之一。《水经注·渐江水》曰:"连山夹水,两峰交峙,反项对石,往往相捍。十余里中,积石磊坷,相挟而上。涧下白沙细石,状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争辉……"分水江又名天目溪,因此在这段河流上开展的竹筏漂流称为天目溪漂流。置身竹筏之上,只见江水清澈,掬之可饮,悠悠荡荡顺流而下,进而穿涧过坳,山回水转。但见锦峰绣岭相映成画,蓝天白云倒影成像,峭壁险峰犹如桂林山水,林木葱茏的峰峦之间不时传来松涛低唱、鸟儿啼鸣。水面上,鸭鹅成群,结伴嬉水,翩翩起舞;筏底浪花漱石,摇曳的水草、形态不一的鹅卵石清晰可见,花纹如斑马的鱼群衔尾浮游,更增添了大自然的情趣。随着溪流的渐渐转急,竹筏越漂越快,如箭射而下,似腾云驾雾,转眼到了冷坑坞口的象鼻山下,这里崖陡壁峭,形似巨象把鼻子伸向水中嬉水,故称象鼻山。弃筏登岸,便是红灯笼外婆家景区。

浪石金滩,浪石金滩地处分水江畔的浪石埠,东连桐君山。整个景区自然风光秀丽,四周青峦叠嶂,一线碧水沿沙滩蜿蜒流过。两岸阡陌纵横,千年古樟参天蔽日,万亩芦苇随风摇曳。此外,这里还有汉光武帝刘秀避难遗址白颈庙,三看御妹处枫家村,历史古迹浪石亭、止步亭及古战场等。浪石得名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天目溪中有一块巨石,昼夜飘浮于这一带水面上,随波逐浪,从不漂到别处,也不下沉。一天,一位渔婆婆拢船靠上浮石,在浮石上洗晒衣褥,触犯了神灵。从此,巨石沉没江底,再也没有浮出水面,只有当水位退浅时,此石才显出真面目,故称此石为浪石。浪石周边遍布黄沙、鹅卵石,足有万顷,在阳光照射下,金光灿烂如金滩一般,浪石金滩由此得名。龙舟游是浪石金滩风景区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在长达2公里的水面上,百艘制作精细的龙舟穿梭其间,备有鼓手、舵手、木桨等,游客可稳坐竹椅悠然举桨,可敲锣打鼓竞舟争雄。

垂云通天河,垂云通天河是一条地下暗河,位于分水江畔毕浦乡杨家山麓,以水景美著称,面积10万平方米,洞道长8公里,一条长4.5公里的地下河贯流全洞。登舟穿过6000平方米的垂云湖,迎面洞壁上镌有"垂云古迹"四个摩崖石刻大字,据康熙《桐庐县志》记载为桐庐县令刘文会所书。"垂云通天河"整个游程都是坐船浏览,身临其境如入神话般的水晶洞,其间景色令人目不暇接。洞内河道分两段,落差8米,在洞内用升船机提升,惊险刺激。

琴溪香谷,琴溪香谷位于分水江支流琴溪上游,高翔乡珠村境内,毗邻瑶琳仙境,纵深2公里。因山间清泉"伏流石中,声如琴筑",故谓"琴溪"。谷内漫山遍野的野桂花、香樟树、野山兰和成片的黄金柴形成了满目青翠、四季飘香的自然景观,堪称"香谷",琴溪香谷名称由此而来。唐代,琴溪香谷曾出了状元郎施肩吾,故民间亦称状元谷。谷内高山耸立,石壁陡峭,凉气袭人。蜿蜒的山径通向谷底,琴溪绕山跌宕流淌,卵石满涧,水随山转,水声涓涓。漫步其间,沿途步移景换。状若瑶琴的翠谷琴湖,如一方碧玉,映衬着翠谷峰峦。500余米长的琴鸣秀芥,狭长处似一线通天,山路缘溪而筑,溪或跌宕成潭,或激石奔浪,泉流声声,琴韵袅袅。龙隐水洞掩藏峡谷中,洞中流泉潺潺,洞前有大石如屏,左似钟形,撞之其声清越;右作鼓状,击之其声宽宏。流传千秋的状元泉,清澈见底,千年不涸。为纪念唐代状元施肩吾就读处而建的状元祠堂,雕梁画栋,飞檐翘壁,掩映在绿树丛中。

在分水江畔还有著名的瑶琳仙境、独山等景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