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史研究生(硕博士)阅读书目(考古部分)

 RK588 2017-05-10
2017-02-27 曹建墩 瀚墨书香

 

第一讲:考古学与历史学 

 

推荐阅读:

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译:《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第三讲“泛论考古学”。
李济:《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收入《李济文集》卷一。
张光直:《考古学与“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考古学与中国历史学》、《对中国先秦史新结构的一个建议》,收入《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中国考古学向何处去——张光直先生访谈录》,收入《考古人类学随笔》。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附录”三篇:《诗的考古学》、《考古学是什么》、《中国考古学的现实与理想》。
杜正胜:《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原载《考古》1992年第4期,收入《古代社会与国家》,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新史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文物季刊》1998年第1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与中国历史的重构》,《文物》2002年第7期。
朱凤瀚:《论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唐际根:《考古学·民族主义·证史倾向》、《作为考古学的考古学》,收入《考古与文化遗产论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
罗泰:《中国考古学的编史倾向》(陈淳译),《文物季刊》1995年第2期。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第二讲: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推荐阅读:
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黄其煦译),文物出版社1987年。
策拉姆:《神祇、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三联书店2012年。
拱玉书:《西亚考古史(1842-1939)》,文物出版社2002年。
Gordon Willey and Jeremy Sabllof: AHistory of American Archaeology, New York:Freeman, 1980 2nd ed.

布鲁斯·特里格:《时间与传统》(陈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杨建华:《外国考古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徐坚:《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科学出版社2012年。
沈颂金:《考古学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学苑出版社2003年。

 

第三讲: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

 

推荐阅读:

(一)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操作流程

冯恩学主编:《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二)地层学:
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收入《考古学是什么》。
严文明:《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学研究》,收入《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


(三)类型学

(四)考古学文化
戈登·柴尔德:《欧洲文明的曙光》(陈淳、陈洪波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收入《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

(五)考古遗存和文化的分期——考古学时间架构的建立

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收入《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六)当代考古学理论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主编:《考古学:关键概念》(陈胜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第五讲“谈聚落形态考古”;《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
俞伟超:《考古学新理解论纲》,收入《考古学是什么》。
张光直:《从俞伟超、张忠培二先生论文谈考古学理论》,收入《考古人类学随笔》。

 

第四讲:考古报告的阅读

 

推荐阅读: 


严文明:《关于编写考古学报告的谈话》,收入《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杨宝成、杨锡璋执笔):《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邹衡主编):《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第五讲: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

 

推荐阅读:


苏秉琦:《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考古类型学的新课题》、《瓦鬲的研究》,收入《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严文明:《考古资料整理中的标型学研究》,收入《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收入《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赵辉:《关于考古类型学的几点思考》,收入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2年。
俞伟超主编:《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

 

第六讲:区系类型学说

 

推荐阅读:


苏秉琦:《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收入《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第四章“条块说”,三联书店1999年。

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收入《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严文明、张忠培编写),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收入《中国考古学论文集》;《古代中国考古学》(第四版),三联书店2013年。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文化因素分析与晋文化研究》、《论文化因素分析方法》,收入《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


第七讲:传播论与文化圈

 

推荐阅读:


凌纯声:《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重点阅读:《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与亚洲地中海》、《南洋土著与中国古代百越民族》、《太平洋上的中国远古文化》三篇综论,及有关铜鼓、犬祭、猎首、崖葬、宗庙社稷等专题研究。
张光直:《中国古代文明的环太平洋的底层》,收入《中国考古学论文集》。
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收入《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第八讲:考古学与古代族群研究

 

推荐阅读:
邹衡:《试论夏文化》、《论先周文化》,收入《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收入《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
俞伟超:《由夏文化探索引发出的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关系的争论》、《早期中国的四大联盟集团》,收入《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年。
赵化成:《甘肃东部秦和羌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收入俞伟超主编:《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
童恩正:《四川西北地区石棺葬族属试探》、《四川西南地区大石墓族属试探》,收入《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
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的族属问题试探》,收入《冯汉骥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汪宁生:《晋宁石寨山青铜器图像所见古代民族考》,收入《民族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林沄:《关于中国的对匈奴族源的考古学研究》、《东胡与山戎的考古探索》,收入《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张学海:《试论鲁城两周墓葬的类型、族属及其反映的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1983)》,文物出版社1985年。
罗泰: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 (1000-250BC)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Chapter 4, Clan Differences within the Zhou CultureSphere(CA. 1050-500BC).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Sian Jones: The Archaeology of Ethnicity: Constructing identities in the pastand present, London: Routledge,1997.


第九讲:考古学与社会形态研究

 

推荐阅读:

张忠培:《母权制时期私有制问题的考察》、《中国父系氏族制发展阶段的考古学考察》,收入《中国北方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汪宁生:《仰韶文化葬俗和社会组织的研究——对仰韶文化母系社会说及其方法论的商榷》,收入《民族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俞伟超:《古史分期问题的考古学观察》,收入《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
杰西卡·罗森:《西周青铜铸造技术革命及其对各地铸造业的影响》、《战国及秦汉时期的礼器变化》,收入《祖先与永恒》。
罗泰: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 (1000-250BC)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Chapter 1,7,8.(有关西周和东周“礼制改革”的研究)
梁云:《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考古学的视野》,文物出版社2008年。

 

第十讲:社会组织和阶层研究——聚落考古的视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
西安半坡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元君庙仰韶墓地》,文物出版社1983年。
严文明:《姜寨早期的村落布局》、《仰韶房屋和聚落形态研究》、《从埋葬制度探讨社会制度的有益尝试》、《横阵墓地试析》、《半坡类型的埋葬制度和墓地制度》,收入《仰韶文化研究》。
张忠培:《元君庙墓地反映的社会组织》、《史家村墓地的研究》,收入《中国北方考古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杨宝成、杨锡璋执笔):《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韩建业:《殷墟西区墓地分析》,《考古》1997年第1期。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第一章第二节“商人墓地制度所反映的家族结构”(页99-116),“沣西张家坡西周墓地北区墓地探讨”(页633-657),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罗泰: 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1000-250BC) :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Chapter 3,.A North ChineseCommunity(CA.800-450BC):Demography and Ranking.(山西侯马上马墓地的分析)

 

第十一讲: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

推荐阅读: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
严文明:《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科学出版社2000年。
严文明:《长江文明的曙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文物出版社2007年。
陈星灿、刘莉等:《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
Liu li and Chen xingcan: StateFormation in Early China, London: Duckworth,2003.
高江涛:《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考古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郭立新:《长江中游地区初期社会复杂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乔纳森·哈斯:《史前国家的演进》,求实出版社1988年。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易建平:《部落联盟与酋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物出版社2003年。

高江涛:《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起源的陶寺模式》,《三代考古(五)》,科学出版社,2013年。

曹兵武:《史前中原的文化优势》,《中原文物》20014期,第4345页。

许宏:《礼制遗存与礼乐文化的起源》,《三代考古》(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赵辉:《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文物》2000年第1期;《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文物》2006年第8期。

赵辉:《良渚文化的若干特殊性——论一处中国史前文明的衰落原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04119页。

 

第十二讲:视觉材料与历史研究

推荐阅读:
巫鸿:《美术史十议》,三联书店2010年。
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三联书店2006年。
巫鸿:《时空中的美术——巫鸿古代美术史文编二集》,三联书店2009年。
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郑岩:《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李零:《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三联书店2007年。

 

第十三讲:从考古资料看古代仪式和信仰

推荐阅读:
张光直:《殷礼中的二分现象》、《商代的巫与巫术》、《商周神话与美术中所见人与动物关系之演变》、《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等篇,收入《中国青铜时代》。
凌纯声:《台湾土著族的宗庙与社稷》、《中国祖庙的起源》、《中国古代神主与阴阳性器崇拜》、《中国古代社之源流》、《秦汉时代之畤》,收入《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
俞伟超:《铜山丘湾商代社祀遗迹的推定》,收入《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

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中华书局2008年。
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古代美术史文编》,三联书店2005年。
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三联书店2010年。
杰西卡·罗森:《中国的丧葬模式——思想与信仰的知识来源》、《图像的力量——秦始皇的模型宇宙及其影响》、《西汉的永恒宫殿——新宇宙观的发展》,收入《祖先与永恒》。

 

第十四讲:考古资料所见古代文化交流

推荐阅读:

杰西卡·罗森:《红玛瑙珠、动物塑像和带有异域风格的器物——公元前1000至前650年前后周及其封国与亚洲内陆的交流迹象》、《中国的博山炉——由来、影响及其含义》,收入《祖先与永恒》。
李零:《入山与出塞》、《翁仲考》、《论中国古代的有翼神兽》,收入《入山与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
孙机:《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十五讲:考古与文献的结合——以“礼制研究”为例

推荐阅读:

陈公柔:《士丧礼、既夕礼中所记载的丧葬制度》,原载《考古学报》1956年第4期,收入《先秦两汉考古学论丛》,文物出版社2005年。
沈文倬:《对〈士丧礼、既夕礼中所记载的丧葬制度〉几点意见》,原载《考古学报》1958年第2期,收入《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收入《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
王世民:《关于西周春秋高级贵族礼器制度的一些看法》,收入《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林沄:《周代用鼎制度商榷》,原载《史学集刊》1990年第3期,收入《林沄学术文集》。
刘绪:《春秋时期丧葬制度中的葬月与葬日》,载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赵化成:《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载《国学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