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老外“玷污”的中华名菜

 汉青的马甲 2017-05-10

请相信我们,只要你一个不留神,在国外吃到某些伪中餐馆,那味道足以让你几十年的三观全部灰飞烟灭——这TM还是中餐?我到底是不是中国人?

勉强要找个相似物比喻的话,其制作脑洞跟怨气深重的大学军训食堂师傅类似:挥舞着种地巨铲和一桶酱料,把八竿子打不着的玩意拌得黏糊糊甜不溜秋酸不拉几,然后再裹上芡粉油炸到焦黑,以迎合喜爱酸甜、油炸的老外口味。

一家备受推崇的“正宗”伪中餐厅,
少不了以下你一辈子也不敢下嘴的改良菜:

“中华名菜”之炸鸡蛋卷
(Chinese Egg Rolls)

不要被这个名字所欺骗。它来源于中国春卷,但那厚如城墙的皮儿是对你牙口的重大考验,里面裹的可能是坚果也可能是任何东西。

“中华名菜”之炸蟹肉馄饨
(Crab Rangoon)

蟹肉馄饨没啥,油炸(已经不像馄饨的)馄饨也没啥,但里面包的除了蟹肉还有奶油干酪,并且还是蘸上酸甜酱享用的。

“中华名菜”之芙蓉蛋
(Egg Foo Young)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一口咬下这坨长相色泽酷似shi的年轻蛋(芙蓉蛋英文名Egg Foo Young),分分钟教你做人,那可怕的酱汁是“美式中餐”必不可少的精华。

进化形态→_→芙蓉蛋三明治
(St.Paul's sandwich)

仅仅把芙蓉蛋盖在饭上又怎么能满足老外对它的爱,于是秉着中西合璧的精神,他们把油光十足的炸蛋夹进了三明治里。

“中华名菜”之左宗棠鸡
(General Tso's Chicken)

清朝名将左宗棠这辈子都没吃过炸鸡,也没想到N年以后无数美国人会时常艰难地念叨自己。70年代这道菜风靡全美,还引起了麦当劳的注意,第二年他们就推出了“炸鸡块”……

这道菜的发明者是湖南厨师彭长贵,在台湾为蒋介石当厨子时将大块鸡肉剁碎,油炸后加上浓稠的酱汁快速翻炒,并用自己的老乡左宗棠为之命名。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在中餐馆点菜

但这道湘菜传到美国后,被改得亲爹都不认识了:把鸡肉锤松加甜酱,变得又甜又腻。其泰斗地位跟“美式宫保鸡丁”(也是酸甜版)一样不可动摇。

纪录片《寻找左宗棠》找到了“左宗棠鸡之父”,他被改良版气得跳脚。

“中华名菜”之酸甜咕咾肉
(Sweet & Sour Pork)

这道菜勾起了我对大学食堂的黑色回忆:无菜不可咕咾。咕咾里脊、咕咾鸡都是小意思,就问你吃过咕咾菠萝炒西红柿没?老美把这道菜融入了南方BBQ风格,用酱汁把它变得更咸更重口。

“中华名菜”之李鸿章杂碎
(Chop Suey)

19世纪第一代华人移民创制了这第一道美式中餐,它也被视为美式中餐之祖。

听起来像骂人,看来是一盘大杂烩炒面,据说是李鸿章访美期间厨师找不到食材,用剩菜炒的。但历史学家认为这种说法没有任何依据:李鸿章访美时携带了三名中国厨师,这种菜糊弄一下没见过世面的老美还行,端给位极人臣的老李真的不会被削?该传说的可信度应该相当于那些乾隆在民间“惊为天人”的小吃店墙上的传说:都是给自己贴金的。

更可怕的是,李鸿章杂碎还被老美强行混血杂交:比如上面这款就是咖喱风味的。

“中华名菜”之炒面三明治

(Chow Mein sandwiches)

从20世纪中期开始,马萨诸塞州的中餐馆就开始流行这种一看就齁撑齁咸的廉价午餐,相传起源于广东西部。除了夹炒面,还可以夹杂碎。

“中华名菜”之蛋花汤
(Egg Drop Soup)

又一道来自大学食堂的名菜,看来食堂师傅都是特么名厨。这道菜的精髓在于:勤俭节约,少放蛋,多放玉米芡粉、盐和醋,让它成为一碗黏嗒嗒的酸咸糊糊,没有丝毫蛋味。

“中华名菜”之宝宝盘

(Pu Pu Platter)

如果以上还不够油不够腻的话,请欣赏这道油腻的巅峰:宝宝盘,即炸蛋卷、炸猪排、炸鸡翅和照烧牛肉大拼盘。但是它竟然被划分为“开胃菜”……

看完这些,不禁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美国人民(澳洲也有)和广大留学狗洒下了同情的泪水:这些玩意是给人吃的吗?

妹子兴高采烈地拿着煎饺干杯

正宗的好吃的中国餐厅也会有,但是比熊猫还稀有。部分有识之士(大概是去过中国的)就写出了这样一份指南《有这19种菜能证明这是家伪中餐厅》:“中国人真的不吃这些乱七八糟的油炸垃圾……”↓

但是也不能全怪他们人傻钱多,毕竟中华美食之博大精深可以穷尽有才之士毕生心血。《纽约客》作家就写了一首打油诗来调侃中国菜系之多:《他们的省份到底有完没完?》

不多说了,我涮火锅去了,

给自己洗洗眼睛舌头胃……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