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革子寻古]--细数临漳邺城佛造像,品味北朝古都风采

 hdzyf 2017-05-10

近日,笔者再次到访位于邯郸临漳县城的临漳佛造像博物馆。

佛坐像       北齐(550-577)


   临漳县是南北朝时期古邺城所在地,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进占邺城(公元204年),营建邺都,邺城自此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公元580年,隋文帝杨坚下令焚烧邺城,千年名都夷为废墟。            201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河北邯郸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遗址内抢救发掘了一处佛造像埋藏坑,一次性出土佛造像2895件(块),其数量之多、品相之美、实属罕见,位居全国之首。

  据专家介绍,发掘出土的佛教造像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时代跨越东魏北齐至唐代初期,有题记的超过百件,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也有力地证实了邺城作为中国佛都的历史地位。

为妥善保护和展示这些珍贵文物,该县于2012年5月动工兴建邺城佛造像博物馆,专门用于这批佛造像的存放、保管、修复和展示。佛造像博物馆建筑面积8700余平方米。该馆于2014年10月份开馆迎客,展厅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以佛教东渐为主题,分为汉晋十六国佛教与邺城和北魏佛教与邺城两个单元。

第二部分以东魏北齐时期的邺城佛教为主题,分为东魏迁都和佛教中心东移、全盛的邺城佛教两个单元。

第三部分以邺城佛学的衰与荣为主题,分为建德法难与邺城佛教的衰亡、邺下佛学流派影响深远两个单元。

邺城佛造像博物馆一层导览图

邺城佛造像博物馆二层导览图



造像底座   北魏永平三年(510)

佛三尊像   北魏永平三年(510)

鎏金观音菩萨   北魏武泰元年(528) 文(665)  1985年出土

佛三尊像    北魏熙平二年(517)

造像碑     北魏(386-534)

往期链接:【革子】寻古游学之---26载梦回云岗>>

场景再现了北齐时期邯郸响堂山石窟的开凿情形。北齐初年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邺城地区佛学达到极盛,皇室贵胄及平民百姓无不倾心礼佛。

往期链接【革子】寻古游学之---精美绝伦的响堂山石窟造像>>

菩萨立像       东魏(534-550)

佛造像   东魏兴和四年(542)

佛三尊背屏式造像      东魏(534-550)

立佛      东魏(534-550)

佛三尊造像碑      东魏(534-550)

药师佛立像     东魏天平四年(537)

莲花底座        东魏北齐(534-577)

佛像残块      东魏后期-北齐前期菩萨三尊像      东魏后期-北齐前期

佛三尊像    北齐天保十年(559)

菩萨五尊像     北齐河清二年(563)

菩萨立像     北齐河清二年(563)



菩萨立像    北齐(550-577)

菩萨手臂残件      北齐(550-577)

菩萨五尊像     北齐(550-577)

弟子像    北齐(550-577)

双菩萨立像      北齐(550-577)

莲花像座     北齐(550-577)




造像四面塔       北齐(550-577)

菩萨坐像       北齐(550-577)

佛三尊像       北齐(550-577)

佛头像       北齐(550-577)

造像底座       北齐(550-577)

佛五尊像       北齐(550-577)

无量佛造像       北齐武平五年(574)

背屏式佛七尊像 正面      北齐(550-577)

背屏式佛七尊像  背面    北齐(550-577)

背屏残块     北齐(550-577)

佛三尊像 残块        北齐(550-577)    

佛三尊像 残块        北齐(550-577)

菩萨三尊像 残块        北齐(550-577)

莲花像座       北齐河清二年(563)

半跏思惟像      北齐乾明元年(560)

造像底座      北齐皇建二年(561)

造像底座      北齐太宁二年(562)

造像底座      北齐(550-577)

背屏式造像石坯     北齐(550-577)

佛五尊像      北齐(550-577)

菩萨五尊像      北齐(550-577)

菩萨五尊像      北齐(550-577)

双菩萨立像      北齐(550-577)

佛造像碑      北齐(550-577)

无量寿佛像      北齐武平五年(574)

菩萨立像      北齐(550-577)

半跏思惟像      隋大业七年(611)

阿弥陀三尊像       唐上元二年(675)

佛坐像      唐代(618-907)




看完这些造像,大多数人和小编一样都有个疑问?如此海量的佛造像,为何会集中在一个埋葬坑中?这批佛造像有的手或者足部缺失,有的被砸成数块。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说,它们可能源自唐武宗灭佛,也为研究佛像瘗埋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中国历史上共有四次“灭佛运动”,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唐武宗李炎灭佛和五代时后周周世宗柴荣灭佛。而佛像瘗(yi音义)埋制度是古代佛教一种制度,即佛教徒为了做功德,看到残缺佛像就收集在一起,规规矩矩埋在地下。这批佛造像被发现时,摆放得很不规矩,放得很乱。到底源自灭佛运动还是瘗埋制度,目前尚无法确定,因为整理出来的佛造像只是根据纪年判断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他认为,这批佛造像很可能源自唐朝唐武宗李炎灭佛。按照考古学方法,制造日期最晚的出土文物决定遗址的时代,此次发掘出土的最晚佛造像是唐朝的,因此可能源自唐武宗灭佛。




4月28日,巧遇央美师生在邺城佛造像博物馆临摹佛像

这是央美雕塑系带队老师牟柏岩的临摹作品

[革子:寻古游学]之-- 峰峰老爷山石窟

[革子:丁酉年寻古游学]--晋南豫西自驾访古(5)仰韶村、巩义石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