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茶铺那些故事

 蓝宝石nkb6nft6 2017-05-11

观音阁茶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彭镇马市坝街。此建筑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代为寺庙,民国初改为茶铺,解放后茶铺成为了集体所有,名为“茶二店”(茶一店现已拆除)。90年代,茶二店几名员工承包了茶铺,后由赵桂华独自一个承包经营至今

茶铺为青瓦屋顶,老式穿斗房,屋檐上至今还保留了依稀的龙纹飞檐,每一根的柱子与房梁交接处藏有北宋时期的风水古钱“崇宁通宝”。老虎灶旁的大石缸里是从地下深井汲取的泉水,泡茶极为清甜透彻。

赵桂华,71岁。赵婆婆17岁开始在茶一店工作,茶二店由赵婆婆小姑子经营。80年代后,赵婆婆被分配到茶二店,90年代初,赵婆婆与几位在茶二店干活的老太太承包了茶二店,后改名为观音坎茶铺,05年后香港导演陈果在此拍摄《我爱你成都》,后被称为观音阁茶馆。

李强,52岁。赵婆婆长子。1995年接手茶铺,生意不景气,赵婆婆帮忙打理茶铺,李强做一些小买卖,1998年李强到双流邮局上班。2012年,李强与妻子重新开始经营茶铺,刚开始茶馆生意仍不佳,除了打理茶馆,李强还卖过春卷、串串等。到了2015年,茶馆生意渐入佳境。

向菊昭,39岁,李强之妻。90年代末来到彭镇,在四川棉纱纺织厂打工。12年与李强一起经营茶馆到如今。

四川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这些茶馆大多还兼营饭馆、旅店。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做结交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旧社会的茶馆还兼有调解社会纠纷的职能。


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作为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晚上茶馆设有川剧“玩友”坐唱,俗称“打围鼓”。

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老七,名叫陈国庆,48岁。幼时因医疗事故导致智力障碍,2012年父亲去世后,来到彭镇妹妹家,因无人照看老七,老七每天被送到观音阁茶馆喝茶,2013年,老板娘向菊昭因腿受伤,茶馆缺少人手帮忙,喝茶的一位老人向李强推荐老七来帮忙,勤快的老七就这样成为了茶馆的堂倌。

刘忠成,49岁。2016年在茶馆义务帮忙,现已成为正式员工。

周建根,人称牛二爷,89岁。13岁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一年多后部队在重庆解散,牛二爷与一群牛贩子徒步走回彭镇。

牛二爷一直为生产队养牛,改革开放后,牛二爷开始以贩牛和养牛为生,那时马市坝为牛市,逢赶集天牛二爷就去马市坝贩牛,再去茶馆喝茶,至今已60几年了。

袁树明,72岁。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袁大爷每天来茶馆喝茶,平时固定坐电视机前的茶桌,但赶集天会与牛二爷坐在一桌,几十年如一日。

罗大村,84岁。17岁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两年,肩膀上至今留有战争中留下的中弹伤疤。

罗大爷每天步行来到茶馆喝茶,他总是在喝上午茶的茶客散尽后,大概十一点多才来。大多数中午几乎就他一个人,他不爱与人交流,独自一人坐一边。但他喜欢坐在门口附近几桌,与其他老人打长牌。

李华清,82岁。15岁参加抗美援朝。李大爷说:“当时听说是保家卫国就去了,在战场上美国飞机扔炸弹,只能趴在地上,吓得爸妈都不敢喊”。在朝鲜艰守三年,立下赫赫战功!!!此外,茶馆还有许多大爷参加了抗日战争。

钟洸裙,94岁。每天来茶馆喝茶,钟大爷回忆说:民国28年,成都盐市口被日军轰炸,4月24,两天都轰炸成都,24驾飞机,只有中国银行没炸,然后才开始修成都新南门,新南门汽车站都是坟茔堆。把少城公园炸了,死了很多人……

神仙,西藏桃花盛开的地方是他家乡,56岁,原名不详。他会算命,说:“猜出来‘4722中抄丑时’,就知道我的名字了”。80年代从西藏来到成都接班。现在双流区摆地摊为生,常常来茶馆,几粒胡豆儿,几两白酒,就是一餐。

茶馆里无人知道他的原名,来自哪里,且留着一头长长的头发,裹在帽子里,因此大家称呼其为神仙。此名来源还因一个“神奇”的故事。神仙是个算命先生,15年,神仙给茶馆一位中年人算卦,告诫其最近行事小心,否则会有灾祸临头,中年人不以为然,两月后此人双腿被撞骨折。(中年人为下图拄拐杖者)

左边轮椅上的大爷,时常来茶馆,不过每次都是坐在茶馆门口,有时喝醉了,就坐在轮椅上,不停的笑,嘴里还吚吚哑哑说一些听不懂的话,一整个下午。

杨洪,48岁,四川新津人。有过四段婚姻。现任妻子为双流彭镇人,因此来到了彭镇。开茶馆、按摩、拔罐、掏耳朵、婚庆摄像、算命、办摄影培训班……因此他也被当地戏称“一罐仙”、“耳朵”等。

刘旭如,84岁,非本地人,年轻时来到彭镇工作,不久被分配到凉山工作40余年。之后回到彭镇生活,老伴去世早,子女不在身边,独自一人生活。

刘大爷一个人在家寂寞,喜欢到茶馆喝茶交朋友。身上随身带着本子,记下或许只有一面之缘的朋友联系方式,只期待能下次相会茶馆。

罗朝荣,78岁。四川资中人。因其女儿嫁到彭镇,时而来彭镇,罗大爷爱好手工制作烟杆,材料来自于平时收集的枯树干,以及地摊上淘来的饰品。

罗大爷制作的烟杆,有一个很大的特色,采用树干天然的形状,经过加工制作各式各样的形状,比如龙凤、鱼、青蛙、树瘤等等。罗大爷最得意的杰作是家中那根两米多长的烟杆。

宁守成,84岁。宁大爷每天早上四点多就到茶馆喝早茶,到早上八、九点回家。偶尔下午还来喝下午茶。年轻时卖布为生,大跃进时,宁大爷说:在供销社挣公分,他负责收粮,那时农村粮食很紧张,收粮救了很多人的命……

吴小娃,终年58岁。他平时靠捡垃圾为生,时而也靠哭丧赚点酒钱。很多老年人愿意专门听他哭丧,并给他几元钱。他是茶馆的麦霸,他喜欢唱红歌,并且唱得非常好,特别是炎热的夏天,他的歌声能扫除大家困乏,时常给茶馆带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但是,他也更爱喝酒。他一生未曾结婚,几乎天天喝酒,喝醉了倒地就睡,古镇上每条街都能看到他熟睡的身影,春夏秋冬。镇上的人似乎已经习惯了,无奈我一个小女孩什么也做不了,除了记录,只能找来几位朋友将他抬离危险的马路中间。

2016年9月1日,胡小娃喝醉酒,烟头点燃了家中废品,被烧身亡。

干玉成,68岁。

宫月明,88岁。

婆婆每天陪着爷爷来茶馆,爷爷打牌,婆婆就坐在爷爷旁边,静静地看着,慢慢地陪伴着,一不小心就白了头。

爷爷时常推着轮椅上的婆婆来茶馆喝茶。

姓名不详。靠捡废品为生,双手贴满了创口贴,再也找不到哪怕1毫米完好的皮肤,他常常到茶馆喝茶,时而冬天在茶馆都是打光膀子。

姓名不详。幼时因生病导致脑膜炎,手和表情不受控制。靠捡废品为生,他每天路过茶馆,茶馆里的老人会把看完的报纸给他。他口齿不清,只能靠手舞足蹈,张牙咧嘴来表达他的喜悦。

许多老人在茶馆喝了一辈子的茶。在老人去世后,出殡那天,家人会为老人泡杯茶,送上最后一程。

茶馆里的龙门阵怎么也摆不完,如果您想听,我愿意摆给您~

 剃头匠:老行当的传承
王少清 67 刘李明 66 姚金全 85 王国良 77 袁少姚 65
熊昌京 62 汪代民 70 胡永昌 75 胡孟清 78 秦宗福 70
宫月明 88 杨向全 78 李安全 78 赵树平 60 李金树 78
刘少军 63 吕大成 72 朱自明 66 黄少华 90 胡春富 66
刘海云 66 胡梦如 75 宋世兴 89 王跃平 54 胡春城 69
王成忠 63 刘忠成 48 王泽唐 76 郑仕文 79 刘一国 71
周银嵩 79 刘进元73 袁国明 87 余光荣 76 余怀禄 86
王永义 88 杨贵根62 赵海清 62 马学民64 钟从发 65
王金元 66 李永志 68 吴自良 75 马志成 78 马永净76
刘少富 78 骆双全 72 王占旭 71 蒋子成93 袁子成 85
罗仕寿 94 钟星全 66 江学良 81 周德生77 张孟清 83
袁孟良 71 胡玉民 67 姜正财 73 赵发云67 张庆和 80
邹金华 78 熊德俊 65 蒋天中 55 利明钊72 袁少遥 65
甘森华 70 王远洪 76 廖少云 70 周海汶81 冯继金 74
黄玉麒 76 李明超 82 邱学明 82 王汝德 80 江德全 65  
王仕哥 52 蔡孟良 71

以上仅为部分茶客姓名和年龄。图片、信息和故事得到本人许可分享于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