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走陕西帝王陵-唐睿宗李旦桥陵

 南山禅 2021-07-07



桥陵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的宝地,陕西有这么一句话“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在中国历史上近300个春秋的唐代,从高祖李渊到僖宗李儇,有18座唐帝王陵墓分布在渭北高原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一带,号称“关中唐十八陵”。其中有4座在蒲城,分别是睿宗李旦桥陵、玄宗李隆基泰陵,宪宗李纯景陵和穆宗李恒光陵,加上以墓为陵的李显的惠陵合称“唐五陵”。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唐睿宗的桥陵,埋的是唐朝第四代第五个皇帝,高宗李治第八个儿子,武则天的第四个亲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叫睿宗李旦。李旦曾两次登上皇帝宝座,但时间不长,无甚建树,因能洞察形势,选立有武功的三子李隆基为太子,并及时禅位,退居太上皇,防止了宫廷政变,奠定了开元之治的基础,所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君主。卒于开元四年六月(公元716年)。

桥陵建于开元盛世,比乾陵规模更为宏大,堪称盛唐帝陵的代表。位于今陕西蒲城县西北15公里的桥山上,就陵园来说它包括整个凤凰山,四面由高大城墙,南墙长2871米,西墙长2836米,北墙东至2433米处为沟壑所断,距西北角楼约450米,东墙全长2303米,由北向南至903米,沿山势向西折进427米,再南至东门,直通东南角遗址。整个平面呈一规矩的刀把形。占地总面积为85万平方米。朱色墙身宽1.3米,基宽3米,四周城墙夯土若隐若现。其基室就凿造于墙中的山腹中,陵墙四周各开一门,即前朱雀、后玄武、东青龙、西白虎,门前两侧均有石刻和门阙,陵墙建有角阙,陵墙周长约13公里。朱雀门内有献殿遗址,立有《唐睿宗桥陵》石碑,系清朝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隶书。

一千多年过后,睿宗桥陵所有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只有陵前及各门现存地面的50余件巨大的石刻墓甬依旧诉说着盛唐的威严和荣耀。桥陵石刻的规模创唐18陵之最。有“桥陵石刻甲天下”之称。桥陵与李旦合葬的有肃明刘后、昭成窦后,陪葬墓有惠庄太子、惠文太子、惠宣太子、凉国公主、郎国公主、金仙公主和彭国公李思训等。在碑刻中“凉国长公主碑”、“郧国长公主碑”、“金仙长公主碑”的碑文是唐玄宗亲手书写的。桥陵与乾陵不同的地方是神道两侧的石人服饰发生了变化,由戴束发冠变为戴鸟冠,手持剑,褒衣博带,袖胡垂至膝。用独角兽代替了冀马,与武则天母顺陵独角兽大体相同,此物或称天禄,也称獬豸,置陵前为墓主人所驭使,有镇墓避邪之作用。

清朝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隶书《唐睿宗桥陵》石碑

唐睿宗桥陵朱雀门入口


唐睿宗桥陵东侧神道造像


唐睿宗桥陵西侧神道造像


唐睿宗桥陵上山道




朱雀门石狮,呈蹲踞状,四肢健壮,雌雄分明,张目露齿,挺胸昂首,形态各异,镌刻细腻,肌肤丰满,造型雄伟,保存完好,体态硕大,高达2.8米,堪称石刻艺术的珍品。

抚摸石狮,手掌触及之处,骨骼肌肉筋络的凸凹和起伏,可感受到石狮的血脉和力量,这份力量来自于那个伟大的时代,这也正是盛唐的文化之魂。




獬豸,又名独角兽,唐十八陵中只有桥陵有此灵兽。东西各1尊。身高约3米,体形硕壮,怒目露齿,身有双翼。

獬豸是古代传说中想象的一种秉性动物。传说这种动物有特异功能,能够通灵性而辨忠奸、识善恶、头是鹿、身是牛、脚是马蹄、身上贴有双翼、肚子底下有水的浪花相托、能腾云驾雾、能飘洋过海、陆地上跑地最快,陆海空占全了。


鸵鸟,东西各1尊,高浮雕,刻于高、宽各约2米的石屏上。鸵鸟矫健的双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贴翼。

鸵鸟来自今天的阿富汗,过去的吐火罗,是中外友好往来的一种实物见证,桥陵的鸵鸟与众不同。在《汉唐陵石刻艺术专题片》中对桥陵的鸵鸟做了专题报道。桥陵的鸵鸟采取了汉魏六朝的雕刻艺术手法,线雕和圆雕结合,粗中有细,细中有粗。



翁仲俗称“石人”,原为10对,现多数完好。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头戴鹃冠,中饰飞鹰,褒衣博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拄剑。面部表情,有的巡视前方,有的低眉含笑,有的面带隐忧。

阮翁仲原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员大将,因为抗击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把他铸成铜像立于秦咸阳宫外,《史记》记载:“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销锋,铸以为镝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后来逐渐演变为陵墓的守护神。





石马5对,身高1.7米至2米,身长2.3米至2.6米,形态不一,鞍鞯等装饰品各具特色。多数头部损坏。


以上内容由楠山居主侯楠山收集整理,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