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关于陶瓷残损的新概念三(组图)
2017-05-11 | 阅:  转:  |  分享 
  
关于陶瓷残损的新概念(之三)



大家知道,宣德帝酷爱“促织”,即蟋蟀,为此令景德镇御窑制作了大量蟋蟀罐。1455年元月宣德帝病死,为防止继承帝位的朱祁镇玩物丧志、荒废学业,太皇太后张氏发布了命令:“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为此,不仅砸碎了宫中所有的蟋蟀罐,甚至连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好尚未进贡的蟋蟀罐也全悉数打碎深埋地下,一直到正统、正德时期仍停止烧造。1993年春,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发掘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时,出土了大量碎瓷片,复原出一批蟋蟀罐——



窑址货终究不能和传世品相比,传世品的残损总是有限的,如果残得过多、过重,物主就会遗弃,而窑址货则不然,它是把一件东西整个儿砸了,即使复原,从审美上说则大打折扣了,说到底,它仅是一堆瓷片而已;此外,传世品那种特有的“包浆”也是窑址货所没有的,我们可以把苏州博物馆的蟋蟀罐和景德镇窑址出土的作比对,两种感觉是很分明的。

然而,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如果是高等级的、或者是残损程度较轻微的窑址货,则另当别论。

我在我的长篇小说《古玩街秘藏》中曾经写过一个情节,即在一次网友会上看到一个出自窑址的鸡缸杯,其实那是一件真事——



成化鸡缸杯,什么概念?这样的东西,你想要传世的,那绝对是梦想,即使你准备了几个亿,也未必有机会,像这样的由不太多的瓷片拼凑起来的窑址货,遇到的机缘也是转瞬即逝的。

这类东西,价格一般都不是很贵,以后遇见,还是要适时而为,不可错失良机——



以上这件龙纹成化斗彩天字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完整的,甚为难得。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完整器——

成化斗彩鸳鸯莲池纹盘窑址残件——

台北故宫的完整器——



成化青花九秋罐窑址残件——



大英博物馆里的青花九秋罐完整器——



瀚海2010年秋拍上一件成化的类似器(标注为“明成化青花荷塘罐”)缺盖,有残,估价800——1200万,最终以1700万落锤——



关于收藏认同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不少人对目前市场一味追捧明清瓷器(尤其是文物价值、审美价值相对较低的清代瓷器)而忽略高古瓷器的世俗之见颇有非议,他们认为高古瓷器的价值远比清代瓷器高,但市场价值却很低,这是不合理的。

其实,高古瓷器价低,除了人们的审美取向局限而对文物价值的认识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因素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文物政策,国家对高古文物没有开放,既然市场不能流通,价格自然就低,这是不可违背的规律。你如果是有识之士,又不缺钱,愿意花一大笔钱去买几件等级极高的高古瓷器,放着,放它几十年,无所谓,那是你的事,说不定到了国家政策放开的时候你就赚大钱了,这要看各人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更多的人没有这样的认识,也没有这样的先闲钱,更没有这样的耐心。

但目前的市场是最现实的,所以,你购置有损的残器,必须要考虑市场的认同度。

我记得有几件相当不错的高等级瓷器,屡屡在网上出现,久久未见买家。当然,这里主要是价格的因素,说到底还是市场是否认同的问题——

宋官窑胆瓶

这件藏品其实是很开门的,多次发到网上,物主有意出让,就是无人接盘,除了部分网友不识庐山真面而以为是赝品之外,主要还是价格问题。我不知物主开了什么的价格,我想,总应该会十多万吧,这样一个价码,有钱人的不识货,识货的缺银子,有钱而又识货的觉

得贵、而在价格认识上有差异。

有人提出了收藏残损器的几个标准,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残而不失美学艺术价值

残而不失学习研究价值

残而不失历史文物价值

残而不失市场经济价值

曾在网上见过几件高等级残瓷,这些东西,正是残而不失美学艺术价值、学习研究价值、历史文物价值。至于市场经济价值,那就因人而异了,如果你想靠着它发财,那无疑是缘木求鱼;如果你手头有几个闲钱,也不指望买下它获取太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你真心喜欢它,那么,买下它,绝对是人生一大乐事——

宋官窑三足炉

宋哥窑三足炉。

宋修内司官窑盘

这件盘子,2003年的时候物主向我开价一万元,我未买——



宋青白釉人物造像



























21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