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海涛668 2017-05-11

中国的印章,在元明进入文人篆刻时期之后,特别是到了清代,从程邃的徽派到浙派的丁敬,其取法方向还是从古印章寻找依托,是所谓的“印中求印”,他们临古玺,摹汉印,法从古出,这种求索方法,在不懈地追索之下,因为其篆刻创作取法资料及认识程度受局限,最终大部会走向极度工艺化,基本上可以说,直到浙派丁敬,其取法方向仍然是古体文字,或者是战国古玺文字,或者是秦摹印篆文字,或者是汉缪篆文字,左冲右突,都无法解决要用别人的文字来创作自己篆刻作品的痛苦,直到邓石如出现。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画像)

一、邓石如的生平、性情,印学上转折

邓石如,原名琰,字石如,安徽怀宁人,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农忙之外抽空读书,到了19岁时,他已经达到能够刻印买米,到了30岁时,他已经开始一边卖字卖印挣钱,一边出游交友了。邓石如一直过的是卖字卖印会友的生活,乾隆四十五年,邓石如在扬州遇到了乾嘉学派经学大师程瑶田,跟在他身边学习长达半年,这是邓石如艺术生活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书法上学李阳冰,在此之后,他开始行笔取法汉隶,结体取法汉碑额,印章方面,他之前也是“印中求印”地路子,他刻过何震风格的作品,如下图“太羹玄酒”,他临过汪关,如下图的“春江社”,临过程邃,如下图的“读画楼”,他也有浙派风格的作品如下图“邓琰之章”: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太羹玄酒”)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邓琰之章”)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读画楼”)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春江社”)

但乾隆四十五年之后,邓石如的印章已经定型为自家风格了。如下面的“意与古会”、“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笔歌墨舞”等。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意与古会”)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笔歌墨舞”)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显然,前后的差别很大,乾隆四十五年的这个大转折里,邓石如在程瑶田那里到底学了什么,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从程氏的《古巢印学序》里,我们看到程氏在艺术创作中极力推崇一个“真”字。于是,我们可能知道,在四处游历的过程中,在不断的追求之中,邓石如领悟到所谓的艺术是服务生活的,艺术是表现生活的,他从此开始抛弃了以古文字篆法来创作篆刻的创作思维,改由自家的书体入印,完全走出了古印中的战国文字,缪篆文字篆法的困锁,走入了融合自家精神、学养、情感、意志、审美理想的字体,显然,以自己的刀法刻自家书法写出来的文字,这当然使邓石如的篆刻作品走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当然,邓石如的印从书出还有另一个原因,即,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浙派鼎盛的时代,左冲右突的邓石如想谋取自家出路,自然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于是我们看到了浙派尚方,邓就尚圆(比如“灵石山长”),浙派的特征是安稳,邓就谋求动态(比如“十分红处便成灰”),浙派是切刀,邓就用冲刀。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灵石山长”)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十分红处便成灰”)

邓石如的突破基于他自己追求突破的强烈的自我要求,以及他自己的精神修养。

提到精神修养,邓石如的四处游历,结交各层次朋友使他开阔了眼界;他命运多舛,19岁祖父去世,21岁丧妻,45岁丧父,53岁弟弟去世,60岁又丧妻;他晚年家徒四壁,最终皈依佛门,以砚为伴;但他并不是消沉的人,他一生游历山川,足迹遍布神州大地,一路结交好友,物色贤豪,他于书学印学勤奋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曾经手书《说文解字》二十本,半年而毕,他数次临泰山、峄山,每每在刻石下细心揣摩,必至“扬扬有喜色”乐在其中才会离去,据说他是一个气刚力健,体魄强壮的人,甚至“能伏百人”,登庐山曾“八日绝粮”,即便如此,他仍能在夜间投宿时“研墨盈碗,纵笔作径尺大字”,他是真正的疏阔男儿,这也是他最终取得名振清三百年的地位的性格底色。

二、邓石如在印学上的重大贡献与历史地位

1、真性情:“印中求印”到“印从书出”

邓石如是中国印学史上“印从书出”的典范,他成为中国篆刻史上由“印内求印”转向“印从书出”的分界点。

在古印里折腾是从宋人米芾,元人吾丘衍、赵孟頫,明人文彭、何震、苏宣、朱简、汪关真到清人徽宗程邃,浙宗丁敬一直沿着前行的道路,这种“印中求印”的求索与创作方向是不管印人如何左冲右突,仍然不得不借用古人的格式,古人的文字,古人的篆法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志趣,反映自己的生活,这显然是受局限的,是无法尽情抒发个性的,不管是印面的光洁、斑驳,不管是刀法的冲、刀,不管是章法上的疏、密,不管是如何对印章进行残破,如何濡朱、钤拓,最终在表达印人的思想情感总有不痛快,不尽兴的地方,不管如何更换酒杯,酒杯里装的总是古人的酒,邓石如也是身受其困的人,但不断探索的他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就是以自己的书法改造篆刻创作。

邓石如篆书初学“二李”,后来取法汉碑篆额,以隶法入篆,解决了篆书起笔、转折较为单调的问题,又加上他喜欢用柔毫作篆,行笔加强逆势,一改篆书的光润细腻为毛涩遒劲。

邓石如后期的篆刻字法和他的篆书书法如出一辙,比如上面图中的“意与古会”,“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再比如下面的“燕翼堂”和“折芳馨兮遗所思”。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折芳馨兮遗所思”)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燕翼堂”)

这些作品中的篆书特征都来源于他的篆书书法,如下图,是邓石如的《白氏草堂记》: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篆书书法“白氏草堂记”)

把自己的书法写出来的字,放到自己篆刻的印面上,这种事情,现在我们做起来觉得再平常不过,但放到邓石如那个时代,却是突破性的,创造性的,比如下面的朱文印“家在龙山凤水”,再比如白文的“邓石如字顽伯”: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邓石如字顽伯”)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家在龙山凤水”)

自家书法组自家印,自家思想得得纯粹自由的表现,这也是邓石如的印面看上去生动有韵味的深层原因。印中有张扬的个性与生活体验,印中有印家的“自我”,这是篆刻艺术的精神内核所在。

“印中求印”到“印从书出”

2、章法的重要理论

邓石如之所以有中国篆刻分界点的地位,除了从“印中求印”到“印从书出”的转变化,其在篆刻章法上的贡献也是突出的。

邓石如的篆刻章法,主要体现在两句话上:

(1)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这已经成为后世印家时刻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的篆刻疏密原则,在邓石如的作品中,这种疏密原则几乎随处可见,比如: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觉非盦主”)

觉、盦两字密处使之更密,非、主两字疏处更疏,再比如上面提到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意与古会”等,都是章法上疏密得宜的佳作。再比如: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古欢“)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读古今书“)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石户之农“)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闻山父“)

(2)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篆刻中所有的章法对比都是红与白的对比,其实就是明与暗的对比,是黑与白的对比,邓石如的篆刻作品中都会在印中安排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空白,合理自然,通过红与白的配比计量,使整印呼应成章,这样不仅破除了一般印章的板滞之气,同时又增加了全印的生命感。比如: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石户之农“)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铁砚山房图书“)

篆刻人物:邓石如——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

(邓石如刻”邓琰“)

3、后续的跟随和继承者

邓石如的篆刻对后世影响极大,从”印从书出“是”印外求印“的起始点,后世的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都受他影响极深。自邓石如想,篆刻家往往都能写一手自成风格的篆书,也因此有了各不相同的种种篆刻流派,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邓石如开创了“印从书出”的篆刻理论,并且由此开创了写意篆刻的创作方向,中国篆刻史也才有了精彩纷呈的近现代印坛繁荣局面。因此,我们说,邓石如是中国篆刻史的分界点,是中国篆刻史上极重要的转折性人物。

(【布丁说篆刻】之22,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