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讲 | 古代希腊文化

 隨风飘逝 2017-05-11

本文选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往期回顾:

第一讲 | 人的出现,农业的出现

第二讲 | 西亚、北非和文明的出现

第三讲 | 欧洲文明的起源


第四讲 古代希腊文化

 

希波战争

马其顿征服

希腊化时期

希腊文化与艺术

 

上次讲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尽管没有详细介绍战争的过程,但已经说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们怎样把雅典美化、同时又把斯巴达丑化的。雅典和斯巴达同属于希腊世界,但是为了战争的目的,为了各自城邦的利益,同是希腊人也可以把自己的同胞丑化为异类。

 

对待同胞是这样,对待其他人就更是这样了,希腊人在这一点上为后来所有的西方人开启了先例,以后的西方人都会做一件事,就是将其他人妖魔化。希腊这个例子发生在希波战争中。


希波战争示意图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希腊经历过另一场战争,对当时的希腊和以后的西方世界都造成很大影响,那就是希波战争——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战争起因是领土,希腊和波斯争夺领地。希腊半岛地域狭小,存在着很多城邦,当人口增长、土地不够用时,许多人就开始移民,去海外开垦殖民地。西方的殖民传统在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希腊地处半岛,三面环海,水路通畅,因此向海洋扩张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久而久之,希腊人把地中海中许多岛屿和沿海地区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并按照城邦的形式组织起来,保留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形成一个希腊文化圈。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土耳其沿海部分、就是“小亚细亚”的沿海地区也出现不少希腊殖民地,这样就与当时的波斯帝国发生了利益冲突。一段时期内波斯人控制了这个地区希腊人不能接受,于是发动起义进行反抗,整个希腊世界支持反抗地区,于是就引发了战争,希腊和波斯武力对抗。


最原始的马拉松路线


希波战争中有两次战役非常有名,第一次是马拉松战役,主要由雅典城抵御波斯入侵者,这场战役产生了一位英雄,他的故事到今天还为人们津津乐道:当雅典人打败波斯入侵者、派这位英雄回城报信时,他一口气跑回雅典,报完喜讯就永远爬不起来了—这就是当代马拉松赛跑的故事起源。十年以后,波斯再次发动战争,更多的军队入侵希腊,企图一举摧毁它。这次战争的主角是斯巴达,它在温泉关打了一场硬仗:国王李奥尼达(我们在上堂课介绍过斯巴达的“王”其实就是将军)率领300勇士对抗波斯10万大军,在一个关隘处血战到底,最后,包括国王在内的300名战士全部战死,但是为希腊各城邦联军的集结赢得了宝贵的三天三夜时间,为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这就是温泉关战役

 

温泉关战役想象图


不过我这里介绍的不是战争的过程,而是希腊人如何丑化他的对手,把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永久埋在了历史的叙述中。直到现在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个说法,即西方是民主的、自由的,东方是专制的、奴役的;西方是美好的、理想的,东方是黑暗的、罪恶的。这个说法到现在都有很大市场,归结为一个词,叫“东方专制主义”。这个说法从哪里来?在古希腊时期就见雏形,渊源就是希波战争。当时,波斯处于强势,希腊处于弱势波斯攻打希腊是侵略的一方,在物资、军力、战争手段等多方面都据有优势。希腊则内部分裂,城邦之间互相打仗,没有统一的权威,也形成不了统一的力量。要战胜敌人,就必须培养强大的内部凝聚力,形成一种号召,让所有的希腊城邦都能够认同。换句话说,它需要一种意识形态,或者“思想”、或者“理念”之类。但当时的希腊世界是分裂的,它不是一个国家,无法用“保卫祖国”这样的口号来团结全体希腊人;于是,一种说法就出现了:希腊是自由的,波斯是奴役的;希腊的制度是美好的,波斯的制度是罪恶的;希腊城邦意味着自由,波斯帝国代表着强权——“东方专制主义”由此出现,而“东方专制主义”等同于“罪恶”。

 

当希腊被侵略之时,寻找一种意识形态来唤起全体“希腊人”的共同意识,为保卫家园而战,当然就必不可少,否则希腊人就不能团结、不能打败波斯人。关于“希腊自由”的信念实际上起着一种振奋士气和激扬斗志的作用,为希腊的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撑。可是,战争胜利后这种说法维持下去,并转变成无须思考的意识形态、一种不言自明的“信念”,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希波战争结束后不久,伯罗奔尼撒战争接着爆发,这次战争是雅典争夺霸权的战争,但它同样把对手说成是“专制”的,于是斯巴达就成了雅典的对于立面,也被钉到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可是,斯巴达比雅典“专制”多少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上堂课时说过。后来,每当希腊人发动战争去征服其他地方时,他就拿出同样的理由:我是自由的,你们是受奴役的我是正义的,你们是罪恶的;我打你们是合理的,因为你们野蛮。很奇怪我们在后来的历史上又看到这种情况,现在的西方人又在用这种口气说话看来,说西方的传统形成在古希腊时期,应该是千真万确的

 

亚历山大(Alexandar the Great)


亚历山大东征又是一个例子。希腊人带着强烈的优越感随亚历山大侵占东方,尽管希腊人号称“自由”,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亚历山大到哪里就扮演那里的专制君主:他穿东方君主的长袍,坐东方君主的宝座,要别人向他下跪、吻他的脚;他手下的将军也个个如此,后来这些将军都占地为王,成了“东方”的专制君主,托勒密和塞琉古都是这样。20世纪,一位巴勒斯坦出身的美国学者赛义德指出:西方在很久以前就学会制造“他者”the other),然后把他矮化、丑化、妖魔化;别人矮了,自己就“高了,从而为打压、欺凌其他人寻找意识形态基础。“矮化”确实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最早把波斯乃至整个东方说成罪恶的专制的就是希腊人。号称“西方史学第一人”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写过一本书名为《历史》,内容是记述希波战争的。在这本书中,他严格区分“自由的”西方和“奴役的东方,在很大程度上为希腊人的战争正义性提供了道义的支撑。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其实相当深刻,它为理解“西方”指出了一个很值得注意的观察视角。

 

希波战争结束后雅典变得趾高气扬,它认为自己的贡献很大,应该成为希腊世界的盟主和领袖;它把自己标榜为尽善尽美的榜样,为争霸行径寻找“道德制高点”。它要求其他城邦向它纳税,企图控制整个希腊的财富并由此而控制其他城邦,这样就引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期间希腊半岛乱成一团,乱到不可收拾的时候,人们就希望出现一个强大的力量来收抬残局,于是就发生了马其顿的南侵。但马其顿入侵造成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希腊的“民主”也因此而告终,不再延续了。雅典的霸权努力不仅伤害了其他希腊城邦,而且中断了古代西方的民主制度。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中,希腊制度确实相当特别,它形成了公民参与的政治制度,出现democracy理念,从字面上看,democracy是指“民众的政治”;但是 democracy在希腊城邦的内乱中寿终正寝,它不提供中的权力,这是古希腊“民主制度”的致命伤。混乱和战争给了它致命的一击,而雅典霸权主义则最终葬送了它。这是很讥讽的:雅典以“民主”的标杆自诩,但当它试图用武力输出“民主”、用“民主”去征服希腊世界时,它最终摧毁了“民主”。这是古希腊世界的悲剧,也是后世人应该永远记取的教训,可是西方历史书很少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它不告诉读者古希腊民主是如何消亡的。

 

马其顿是希腊北部一个地区,当时还处于部落状态,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在希腊内乱时,马其顿国王腓力率军南下,希腊人无法抵抗,在公元他的上用了两平希把它面的反了20岁时他率领大军开始东征,在几年时间里就把军队带到了印度边界,把古代世界的文明地区,包括两河流域、地中海东岸、埃及、波斯等,全都征服了。不过,尽管他有才能,有魄力,也长得漂亮,但造物却不给他天年,公元前323年,他年仅33岁就去世了,留下一个庞大的帝国,从爱琴海直延伸到印度河边。他手下的将军争夺空位,经过多年的混战,形成了几个相互敌对的国家,都由希腊人进行统治,但是都接受了东方式的专制统治形式。希腊本土保留着一些城邦的形式,但也不是以前那种独立的城邦了。这样一个庞大的希腊统治地区,叫“希腊化”地区。


公元前336-323的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征服造成东西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流,希腊文化,包括美术戏剧、生活方式甚至希腊语言等,传播到东方许多地区。希腊文化传播的力度是难以想象的,比如,在中国南京,作为古代中国多个王朝的都城,有很多帝王陵墓,其中有一个南朝皇帝的墓葬,陵墓早已被毁坏了,但是保留着一些地面遗迹,其中一根石柱带有明显的希腊雕刻艺术的特征,有希腊式风格的柱头。很奇怪,希腊艺术怎么会传播到那么遥远的地方?然而文化传播又是双向的,东方文化也对希腊产生影响,东方一些传统影响了希腊人。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政治方面。前面说过,亚历山大本人就变成了一个东方君主,他每征服一个地区都要摆出很大的排场,在埃及甚至学法老,把自己当作神。“自由的”希腊接受了“奴役的”东方的政治文化,这就很有讽刺意义。

 

下面讲一些希腊和“希腊化”时期的文化、科学、艺术成就,这些成就非常重要,对以后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都是这样。古希腊人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充满好奇心,对许多东西都想去追问“为什么”;由于这种好奇心,古希腊人的精神活动总是以刨根问底、追究原因为特点。他们经常问: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存在不存在?人和精神是什么关系?种种现象有没有原因?等等。把这些问题想来想去,就产生了一个学术领域,后来人把它叫作哲学。在古希腊,哲学的地位非常高,哲学思考是古希腊人的一大特点。世界上其他民族会有不同的关注重点比如犹太人更关心人类是否犯了错误,是否会触怒上帝、受到上帝的惩罚中国人比较关心天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伦理、五常这些方面。希腊人则关心哲学问题,因此在那个时候就有人思考世界是什么、精神是什么,有人认为世界是由水组成的,有人认为是火而不是水,也有人认为气是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有个非常突出的人物叫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世界万物由原子构成,这就有点太超前了,超到20世纪去了!不过他的原子论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想,并没有科学依据。原子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是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粒子,但我们今天知道原子也是可以分割的,这样才会有核爆炸、有核电站。

 

古希腊有三位重要的哲学家,是师徒三代: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这三人在哲学领域的地位非常高,今天还在影响着西方人的思想,并影响整个世界。三个人虽说师徒相承,但都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不像中国人作画,从师父到徒弟再到徒孙,画得越像祖师爷越好。古希腊人就比较喜欢独立思考,要想得和老师不同才好。苏格拉底之前已经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后来出现神秘主义,开始怀疑真实。到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出现了一种强烈的倾向否定物质的存在,不承认感觉是可以被信赖的,因此,真实也是靠不住的。苏格拉底试图扭转这种倾向,他想证明客观的存在。他的做法很有趣,他是一个辩论家,自己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著述,他不断跟别人辩论,辩论的时候让对方说话,然后抓住对方的话题不断提问,让对方自己陷入矛盾,最后就将其逼到死角上去了,由此证明对方的说法靠不住,按中国古语,这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拉斐尔所绘《雅典学园》(School of Athens)


柏拉图将苏格拉底的辩论记录下来,因此苏格拉底的思想就被流传下来了。但柏拉图并没有完全接受苏格拉底的思想,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他也说世界的真实是存在的,物质是存在的,但他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来源于一种最高的精神,而整个世界就是从这个完美无缺的精神即“善”那里发出的,精神之流从高到低流淌,越淌越到低端,就越加物质化,因此物质是精神的渣子。他试图用这个办法来证实真实的存在和物质的存在,当然,按照后来哲学的分类,人们说这是唯心主义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又修改了柏拉图的观点,他认为物质本身就是存在的,不必来自最高的精神“善”,由此他变成了唯物主义哲学家,师徒三代,竟是这么一种思想关系。亚里士多德一般被认为是西方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可是在柏拉图那里,理性不依赖于物质,因此是高出于人的一种存在。此外,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方面也都有成就,他的政治学造诣很高,他关于政治体制的说法即政治形态的分类及混合制是最好的制度的说法,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古希腊人是一个热爱生活和热爱美的民族,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成就斐然。首先是神话。希腊神话非常优美,最大的特点是把所有的故事都编织在一起,首尾相接,连接成一个庞大而美好的体系,其完整的程度,是其他民族的神话所没有的。第二个特点是,希腊神话中有神、英雄和人(英雄是半神半人,介乎于神和人之间),希腊神话里的神在本质上和人一样——小心眼、嫉妒、虚荣心、吃醋、找女孩子玩,等等,人干的事他都干,而且有过之无不及。其他民族的神通常总是板起脸来教训人,叫他们规规矩矩,否则下地狱。希腊的神自己干的事都不知道是好是坏,所以他们就板不起脸来。希腊神话中也有地狱,地狱虽黑但不恐怖。地狱之神叫哈德斯,他抢了一个女孩,女孩非常思念母亲,她母亲是谷神,就去求大神宙斯帮忙。宙斯心软了,就去向哈德斯说情,哈德斯不同意,后来经过讨价还价,最后让女孩子一半时间在地狱,一半时间回母亲身边。这样,当女孩子回到母亲身边时,她母亲心情愉快,于是人间就草木茂盛春风秋阳;当女孩子回到地狱时,她母亲悲伤欲绝,人间也就寒风瑟瑟、冰天雪地了,四季就是这样形成的。很有意思一个关于地狱的故事,在其他民族那里一定是阴森恐怖的,但在希腊人这里却充满了期待,充满了人性。总之,希腊的神表达着人间的喜怒哀乐,确实是希腊人自己形象的反射。

 

希腊的雕刻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先看这两个作品。一是《吹笛的女郎》,她的身体看起来那么细腻、柔软,似乎一碰就可以碰到细嫩的肌肤,仿佛是真实的肌体但这是用冷冰冰的大理石雕刻出来的,能做到这一点,确实让人难以想象。另一个作品是《提篮的老妇》,她大概要去交租,提着一只沉甸甸的篮子,里面装着送给东家的礼物,她气喘吁吁地往前走,悲伤而痛苦;她的衣褶条分缕析,随风摆荡,让人感觉这不是石头,而是衣布!再看另外一个雕塑《阿芙洛狄忒从海中升起》,请注意她的衣服一是透明的,用石头表现透明的效果,我相信你们今天到外面去买一件薄纱的衣服,也做不到那样的透明!可见,艺术水平的确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希腊化时期的雕塑造诣不亚于古希腊,《胜利女神像》《拉奥孔和他的儿子》《垂死的高卢人》都是非常杰出的作品,其生动、传神、震动人心的艺术表达能力,都让所有看过这些作品的人深深感动。但是希腊雕刻艺术并没有被罗马人传承下去;而罗马衰亡后,这种艺术技巧居然消失了,要等大约一千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再次出现。


提篮的老妇(the Market Woman)


阿芙洛狄特(Aphrodite)从海中升起


拉奥孔和他的儿子(Larcoon and his Sons)


垂死的高卢人(The Dying Gaul)


希腊艺术的另一成就是建筑,帕特农神庙是其中的典型。希腊式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主线条横向延伸,给人一种平稳和庄重感。不像在其他民族那里,希腊神庙不是供人拜祭的,它是神的住所,人不可以进去。中国的庙是供人朝拜的,土地庙拜土地,关公庙拜关公,孔子庙拜孔子,观音庙保佑人家生儿育女。希腊的神庙不供人朝拜,它是神的居所,是庄重的地方。建筑风格体现着时代的理念,中世纪基督教兴起后,建筑风格转变成拔地而起、直上苍穹,为什么是这样?因为上帝在上,天国在上,上帝引导人们进天国。


帕特农(Parthenon)神庙


  希腊的戏剧负有盛名,但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肯定不精彩,你们如果去见识一下,只要3分钟,90%的人一定睡着了。演出是在露天圆形剧场举行的,剧场设在山脚,观众坐在山坡上半圆形的席位中。戏剧的表演方式是一个演员出来歌唱,唱一段故事或人物的心理活动,当演员不唱的时候,舞台旁边的合唱队就开始齐唱,来铺陈剧情。后来有可能增加到两个或三个演员,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但直到希腊戏剧消失,其基本的形式都是一样的表演手段其实很单调。


古希腊圆形剧场


诗歌方面最著名的是《荷马史诗》,很长时间中人们以为《荷马史诗》是神话,只是一种“文学”,是人们编造出来的故事。后来人们才发现《荷马史诗》中蕴含有许多真实的历史内容,它不单单是“文学”,也是一种“历史”。但《荷马史诗》的文学价值又很高,它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艺术创作的素材,还有很多典故和隐喻。在文学方面,《伊索寓言》也声名很大,那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比如像酸葡萄啦,龟兔赛跑啦,等等,给后世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文学创作的题材和灵感。

 

科学方面,如果把希腊化时代算进去,数学、几何、物理、天文学等方面都很有成就。天文学方面曾经出现过地心说和日心说,但后来地心说占了主导地位,以后直到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出现才推翻地心说,影响西方达千年之久。在地理学方面,也有人提出过地是球形的假设,但这和赫拉克利特的原子论一样,只是猜想,并没有科学证据。基督教兴起后,因为圣经主张上帝造物之说,天、地、星辰都只是上帝的创造,所以地圆说也就不能维持了。整体而言,希腊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极其深远,它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希腊最大的败笔是奴隶制制,所有的希腊城邦都是奴隶制城邦,雅典是奴求制城邦,斯巴达也是奴隶制城邦。不过雅典的奴隶是私人占有的,斯巴达的奴隶(希洛人)属城邦公民集体占有,这造成两个城邦在许多方面有很大差异,比如斯巴达人的集体意识比较强,并且强调彼此之间的平等关系;雅典人则更强调公民个人的权利,贫富差距也很容易拉开。奴隶制到罗马时期登峰造极,罗马在许多方面继承古希腊的传统,将欧洲古典文化推向另一个高潮。

 

  总而言之,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一个源头,在古希腊形成的东西,不管好坏,有很多都流传到现在的西方。


长按即可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