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典故里的十二生肖

 金色年华554 2017-05-11

2017

HAPPY  NEW  YEAR

 

       十二生肖究竟是怎么来的?佛经索引《法苑珠林》引《大集经》说“阎浮提外,四海方中,有十二兽,并是菩萨化导。人道初生,当菩萨住窟,即属此兽护持、得益。故汉地十二辰依此行也。”佛经中认为十二生肖来自菩萨点化的十二兽,源于印度。佛教相传是东汉明帝时才传入中土,但有学者(如钱穆先生)认为佛教其实是东汉末至魏晋时期才传入,而东汉王充在《论衡?物势篇》已提到十二生肖,苟依佛教汉末西来之说,则十二生肖不可能来自佛教。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根据1975年出土的湖北睡虎地秦简中占卜文献《日书》中《盗者》一章提到十二生肖,判断十二生肖至少自战国已存在。有趣的是,《盗者》是一段掐算盗窃者外貌的文字,算是最早的刑侦学,其中每个时辰的偷窃者的外形相似于某种动物,如“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子长颈。” 以干支纪时对应动物的玩法,至少在那个时代已经存在。而《日书》可能为楚国文献。楚国与西域本有交流,笔者不排除中国的十二生肖是中西交流的产物。



  至于十二生肖所属动物和排座次,和传统文化的阴阳和干支倒有着不少关联。十二生肖虽有可能是舶来品,但它依然受到“入中国则中国之”的本土化改造。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 赵翼认为的“北俗”指代漠北西域等四夷之地,“北俗”生肖只有鼠牛虎兔等动物,而配上子丑寅卯天干地支,则是中国的创造性转化。至于生肖与干支搭配的原理,宋代洪巽《旸谷漫录》指出:“子、寅、辰、午、申、戌、俱阳,故取相属之奇数以为名的鼠、虎、龙、猴、狗皆五指,而马单蹄也;丑、卯、巳、未、酉、亥属阴,故取相属之偶数以为名的牛、羊、鸡、猪皆四爪,兔两爪,蛇两舌也。”子、寅、辰、午、申、戌属阳,而《周易》以奇数为阳,故以指抓为奇数的动物匹配,丑、卯、巳、未、酉、亥属阴,而偶数属阴,故以指爪为偶数的动物匹配(其中蛇没有指爪,但有两片舌头,仍属于偶数)。这也体现古人对天地好生,恩泽万物的理解。
  十二种动物在典籍中自然各领风骚,精彩纷呈。明代学者胡俨写过一首十二生肖诗,为每一个生肖配上一个典故:
  鼷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 
  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骊龙有珠常不睡,画蛇添足适为累。 
  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鸡空自老林邱。 
  舞阳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东头。
  诗虽属下品,但也不乏启蒙普及之效。“鼷鼠饮河”出自《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鼹鼠在河里喝水,喝饱肚子就行了,一条河的水再多也没意义。“牛女”就是我们熟悉的牛郎织女。“南山猛虎”也是我们熟悉的“周处除三害”:南山猛虎、江上蛟龙以及曾经顽劣的自己。“月中取兔”自然就是月宫玉兔的故事。“骊龙有珠”也出自《庄子?列御寇》,说九重渊下骊龙颔上有龙珠,若要偷得,必趁龙睡。同样,人们发达也要趁其“恩主”沉睡,若“恩主”醒了,你的那点伎俩也没用了。“画蛇添足”我们也熟悉,不赘。“老马生角”出自《史记?刺客列传》,秦国以燕国太子丹为人质,要等到“乌白头,马生角”才放还。乌鸦白头、老马生角都是不可能的事。“羝羊触藩”来自《周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公羊的角碰到篱笆里,进不去出不来。“沐猴而冠”是《史记》里形容项羽的话。“沐猴”就是猕猴。为什么用它形容项羽,因为他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为了衣锦还乡而错过歼敌机会。“祝鸡空自老林邱”出自刘向《列仙传》,有个叫祝鸡翁的人,养了几千只鸡,都有名字。想叫哪只鸡来,叫名字即可。“舞阳屠狗”,舞阳就是汉初大将樊哙,被封为舞阳侯,他少时曾是屠狗之辈;“平津放豕”指汉代平津侯公孙弘,儿时也是牧猪童。这两句讲的,无非就是“英雄不问出处”的朴素道理。
  十二生肖的故事远不止这些。下面就介绍一些不算常见但也同样精彩的典故。
  鼠:南朝有一个“蔡占白鼠”的故事,蔡铁善占卜,王族刘义宣抓到一只白鼠,放在盒子里,让蔡铁猜有几只白鼠,蔡铁说“六只。”刘义宣以为蔡铁猜错了,很得意,蔡铁于是便让刘义宣让人剖开鼠腹,原来肚子里还有五只小白鼠。


  鼠不论在古籍里还是现实中,都是人们痛恨的主。《晋书?五行志》里有一个既惊悚又搞笑的故事:有一个叫王周南的人,一天遇到一只老鼠说话:“王周南某日死!”王周南没有理会。又一天,老鼠又说话了:“王周南,你中午死!”王周南还是没说话。到了中午,老鼠说:“我呼你,你不答应,那算我倒霉。你不死我死吧。”于是老鼠死了。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的名字禁忌:直呼其名不仅是不礼貌的,而且会给被呼者会带来灾难。所以古人要取字给别人呼唤,就是为了避免被人直呼其名。不管怎么说,老鼠作为讨厌鬼是古人和今人的共识,所以民间才有“老鼠嫁女”的故事,就是要把老鼠“嫁”出去,免得祸害家里。
  牛:《蜀王本纪》记载,秦王欲伐蜀,又因为蜀道难通,便刻了五只石牛,并在牛的屁股眼抹上金粉,说这石牛能屙金。秦王将这屙金神牛“献”给蜀国,蜀国便让五力士拖牛入蜀,五力士辟开了一条拖牛大道。秦王于是沿着这条大道直取蜀国。
  牛在典籍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佛经里经常出现。《传灯录》里记载太安禅师讲的一个故事:有一头大水牛非常顽劣,喜欢到处践踏庄稼。禅师于是每见牛跑进草地,便生生牵出,每见牛践踏庄稼,便用鞭子抽。调教既久,一只顽牛便成了一只乖乖的“露地白牛”,整天趴在地上,即便赶它到草地庄稼也不去了。佛教讲持戒。持戒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艰苦而严厉的驯服欲望的行动。


  虎:佛家同样也偏爱虎。著名的有摩诃萨埵王子以身饲虎的故事。而中国也有不少关于虎的佛家故事。比如“虎溪三笑”。晋代高僧慧远住在庐山东林寺。寺前有一条虎溪。慧远平时送客不过溪,过溪则虎啸。一天,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拜访慧远,相谈甚欢。慧远依依送客之际,突然听到了老虎的咆哮,原来慧远送客已经过了虎溪。三人于是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纪念。这个故事虽然没有太曲折的情节,但体现了儒释道三家忻合无间,异道相安的文化生态。


  而《后汉书?循吏传》记录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则体现了古人“不伤无辜”的法律观。东汉童恢在不其县做县令,当地有猛虎伤人。而童恢的部下捕获两只老虎。童恢对老虎说:“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冤。你若吃了人,你便低头伏法。你若没有吃人,你便抬头喊冤。”这时一只老虎垂下了头,而另一只老虎哇哇长啸。童恢便杀了吃人的一只,放了没吃人的一只。这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寓言。现实中如果有人这么做,那么肯定是昏官。但古人的史书除了记录事实以外,还有劝谕教化的作用。这个故事很好地体现了古人罪刑相当,不杀不辜的思想。
  兔:古代有一只著名的兔子叫东郭逡,它是跑的最快的兔,还有一只狗叫韩子卢,是跑得最快的狗。一天,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绕着三座山跑了五圈,韩子卢还是没有追上东郭逡,后来它俩都累死了。这时一个农夫刚好路过,轻易地捉住韩子卢和东郭逡。这个故事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相似,而且都出自《战国策》。至于那只更有名的兔子“玉兔”,其传说见于文本可能最早是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玉兔捣药”一语,最终变成了嫦娥的伴侣,还下界为妖,这都是一个母本“层累造成”(顾颉刚语)的结果。


  龙: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书中,认为龙起源于华夏族先民的蛇图腾:“大概图腾未合并之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做‘龙’。 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龙虽然可能以蛇为雏形,但又是对蛇的升华和超越,可见先民朴素的审美诉求。闻一多先生还认为,龙是夏民族的图腾,凤则是殷商民族的图腾。我们而今的“龙凤呈祥”,其实是夏民族与殷商民族融合的结果。中华民族是一个。龙凤的和合,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证明,是维系民族认同的纽带。
  “乘龙快婿”一词,虽然被用俗气了,但它却来自一个优雅的故事。汉代刘向《列仙传》记载,秦国有一个叫箫史的男子,善吹箫,能用箫声召来孔雀。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爱上了箫史,便在秦穆公的主持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箫史教弄玉吹箫,弄玉学会了以箫吹凤鸣之声,并时时召来凤凰翔集于楼前。于是秦穆公为这对新人建了一座凤凰台。一天,夫妇二人乘着凤凰,双双飞去。这个故事本是“乘凤快婿”,但在明清小说的演绎中,变成了“箫史乘赤龙,弄玉乘紫龙”,“乘龙快婿”的说法才算定型。

  蛇:前面已说过,蛇是龙的雏形。但蛇在典故中的戏份却没有因此而被龙掩盖。东晋干宝《搜神记》记载:古代随国国君见一大蛇伤断,随侯命人以药敷之。蛇于是康复。后来蛇衔宝珠报答随侯。此珠纯白而有夜光,光明如月,可以照亮一室。于是宝珠又称“随侯珠”,、“灵蛇珠”。
  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有一个“握蛇骑虎”的故事。北魏高祖死于行宫,彭城王元勰等为防不测,密不发丧,并下诏徵世宗会驾。灵柩行至鲁阳,才发丧。咸阳王元禧怀疑元勰有阴谋,说:“你这样做很危险。”元勰说“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危险;而我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马:值得一提的是,上古典籍中,龙马常常是并称的。《礼记 礼运》:“河出马图。”认为古代神秘典籍洛书、河图是由马于河中驮来的。而唐代孔颖达注疏引汉代《尚书中候?握河纪》:“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龙马是一种像龙一样的马。《周礼》中说“马长八尺以上为龙”。所以六龙驭日,实是六马。盖因同属刚健,龙虚构而难征,而马实有而易见。龙有精神,马有形状。以龙为马,以马为龙或龙马互举、龙马精神,都体现了古人能近取譬,虚实相征的智慧。
  《周易 说卦》曰“乾为马,坤为牛。”乾道刚健高明,如马奋蹄,坤道柔顺博大,如牛负重。然东晋干宝又以为“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故乾以龙繇,坤以马象也。”认为龙象天,马象地。若此,则马之属性岂非自相矛盾。其实这反而体现了古人一体多用的智慧。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为体,阴阳为用,马之精进是阳之用,马之笃实是阴之用。以体运用,与天地参,不亦宜乎?
  马不仅忠诚,而且智慧。“老马识途”自不用说,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记载了一个故事:前秦苻坚被前燕慕容冲追杀,堕入涧中。追兵就要感到,苻坚的马在涧边,将缰绳垂下给苻坚抓,苻坚够不到,马于是跪下,苻坚才够到了,于是马奋力将苻坚拉出涧中,苻坚骑上马生还。故事虽未必足信,然马的聪明,其实也是其忠诚的自然结果,并不违背情理。


  羊:羊在古籍中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东晋葛洪《神仙传》中记录,有一个叫黄初平的男孩牧羊,被一个道士欣赏,道士便带他到山洞里修道。黄初平的哥哥黄初起四处寻找黄初平,找了四十多年都找不到。一次黄初起遇到这个道士,道士便说“你的弟弟黄初平在金华山里,于是带着初起去见初平。兄弟见面,痛哭流涕。哭罢,俗心未了的初起问弟弟,那些羊在哪儿呢。初平便指着山的东面说“在那”。只见白石累累,全无羊的踪影,初起一头雾水,初平叫一声“羊来!”于是石头都变成了几万头羊。西汉刘向的《列仙传》也记载了一个叫葛由的神仙,他曾雕刻木羊贩卖于都市。一天,他施法术将木羊变成真羊,骑着它到峨眉山的绥山上。四川境内的王公贵族都纷纷到绥山向他学道。道家讲出世,喜欢以山林为依托,而羊则天然生活在山林里。所以羊也是道家的爱物。


  猴:说到猴,我们马上会想到孙猴子,想到养马的弼马温。但猴子与马的的不解之缘却不是小说家吹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就说:“《术》曰: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辟恶,消百病也。”为什么猴子可以预防马的疾病,贾思勰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李时珍《本草纲目》却给出一个震撼的解释:“《马经》言,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天癸“就是雄性动物的精液和雌性动物的经血。猴子排泄的这些东西浇在草上,可以使马吃了草不得病。猴子也就成了弼马温(辟马瘟)。古人注重经验积累却缺乏理论演绎。如果有人能用生物科学做些解释,那想必是很有道理。
  画家张大千说:“猿是君子,猴是小人。”的确,典籍中对猿比猴更为青睐。《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肝肠寸断”的故事,谁能想到就来自猿。东晋的桓温去攻打蜀汉政权,部队行至三峡,军中有人捕获一只小猿猴。这至小猿猴的母亲沿着河岸哀嚎,桓温的军船开了百余里,母猿也跟了百余里,最后,母猿跳到船上就死了。军士剖开它的肚子一看,看到它的肠子已断成一寸一寸。桓温非常感动,就下令贬退了那个捕猴人。桓温虽是权臣,但绝非冷血无情。除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著名典故,“肝肠寸断”一事也极见心性。


  鸡:传说中金马、碧鸡为神物。汉代益州曾出现,朝廷便派大臣王褒持节求之。鸡的灵性体现在“鸡窗”的典故中。南朝刘义庆《幽明录》记载,有一个叫宋处宗的官员,买了一只鸡,非常喜欢,于是将其置于笼间并放在窗前。一日,鸡忽然说话,而且说得非常有哲理。宋处宗常常与之长谈,并且因此学问大进。所以后人以“鸡窗”代指书斋。

        《左传》里记录:季氏与郈氏斗争,是因为他们的鸡老是互撕,季氏给自己的鸡穿上铠甲,而 郈氏则为自己的鸡套上金爪子。当然,《左传》为了袒护公卿,只好为他们的斗争找一个理由。但因为两只鸡而把一个国家搞得鸡飞狗跳,也确实狗血。《左传》里还有一个叫宾孟的人见到一只大公鸡咬断自己的尾巴,于是问侍者为什么,侍者说:“这鸡是害怕羽毛太美,被抓去杀了献祭。”这大概就是“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公鸡版吧。

   当然,鸡也有反面的故事。南朝刘敬叔《异苑》讲了一个“山鸡照影”的故事,说曹操在铜雀台打猎时,南方进贡了一只山鸡,曹操想让山鸡跳舞又不知如何做到。公子苍舒令人为山鸡准备一面大镜子,山鸡看见了自己的形影,便跳了起来。山鸡被自己优美的舞姿迷住,便跳个没完,一直到累死为止。



  狗:狗是忠诚的象征,中西皆然。虽然流俗之见喜欢昌言中狗不如西狗,中国狗是“狗奴才”而西方狗是lucky(幸运) dog,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亦以“不睡觉的狗”比喻城邦护卫者的德性,倒也未见什么lucky,而忠诚则与中国攸同。当然,护卫者是银铸之身,或许也算一种lucky,然权力与义务对等,多一份lucky就多一份责任,lucky绝不是占便宜。
  东晋干宝《搜神记》记录,有一个叫李信纯的人,家里养了一条叫“黑龙”的狗。一次李信纯喝醉酒,而屋子着火,“黑龙”拼命咬拽主人的衣服,想摇醒他,但李信纯依然不醒。眼看火就要烧到主人,“黑龙”立刻跑到附近一条溪水,以毛沾水并回到主人身边,让身上沾的水打湿主人周遭地面,形成一道“防火墙”。需要的水远远不够,“黑龙”来回往返主人与溪水之间。主人最终获救,但“黑龙”因过分疲累而牺牲。这便是著名的“义犬救主”故事。这个故事不少古籍也有不同版本,大同小异,但都同样表达了对忠诚的礼赞。


  猪:猪在典籍中似乎最早不是以愚蠢的形象出现,而是以急躁的形象出现。《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郑玄认为“豕之性能水,又唐突难禁制”,以猪的躁动渡河预兆天将下雨。
  东汉朱浮《与彭宠书》就以“辽东白豕”的故事讽刺彭宠的拥兵自重。故事说有一个辽东人养的猪生了小白猪,非常惊异,便想将其作为异物进献。到了河东,此人发现河东所有的猪都是白猪,才惭愧自己是多么少见多怪。这个故事用于讽刺人们见识短浅,自以为得的劣根性。


  十二生肖的故事就介绍到这里。当然,这些动物大都经历了拟人,并被赋予了寓意。古人相信虽然人为万物之灵,但也认为动物是人的延续。自然的恩泽可以广及草目昆虫。君子在“仁民”的同时也要“爱物”,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这也是为什么古书钟情于动物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