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鹤街道,有一支身穿红色马甲、党员人数过半的志愿者组织:“小棉袄”爱心屋。他们不管日晒雨淋,每周定时走家串户、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就医陪护等服务,给特殊老人带去了物质与精神双重抚慰。虽然不是亲生儿女,但在老人们眼中,这群志愿者就是名副其实的“小棉袄”。 每周三次上门亲情陪护,一个月两次专业家政服务,从2015年开始与董师傅结对以来,小棉袄爱心屋志愿者们定时上门开展生活照料的习惯从未间断。 “药一定要按照医生说的吃,保健品是次要的,药要按照医生配的吃。高血压药要一直吃,不要这回去量量,正常了,不吃了,高血压药终身服药。” 董师傅今年已83岁高龄,唯一的儿子在多年前意外离开人世后,他就一直独居着。因为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再加上行动不便,志愿者们除了平时的生活照料外,出门就医也都是全程陪护。 “像我年纪大了,生病不舒服,只要跟他们说一声,他们两个,有时候三个过来。我不能走了,叫车子把我送到李惠利医院。一会挂号,一会拿单子,人忙的团团转,没有他们帮忙,不要想去看医生。” 与董师傅结对的是鲁胜利阿姨,她说第一次到董师傅家里时,发现董师傅人情绪有些低落,家中卫生也是一塌糊涂。然而董师傅刚开始并不同意志愿者们上门聊天、打扫卫生。吃了“闭门羹”后,“小棉袄们”决定天天上门。一天、两天、三天……一句话、两句话、三句话……一周后,董师傅终于愿意接待“小棉袄们”,而且敞开了心扉。 “要洗的东西帮他洗,天冷了要把席子收掉,天热了要铺起来。他们男人不大晓得,衣服脏了要换,这么脏的衣服不要穿了。你换下来我给你洗,拉链坏给他修补修补阿姨还到布料市场买布料做短裤。” 几年过去了,董师傅早已把“小棉袄们”当成朋友、当成知己、当成儿女,而“小棉袄们”也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作为“小棉袄”志愿帮扶团队“带头人”的陈红英告诉记者,“小棉袄”在开展服务时,特别注重精神慰藉,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消除老人们的消极情绪。至今已帮助扶持多位特殊老人走出阴影、走向快乐。 “他们不是缺物质,就是孤独,没人陪他聊天。我们做的跟女儿一样,特别是我们贺丞一对老夫妇,我们进去不叫阿姨,打电话随访的时候也是叫爸爸妈妈。” 白鹤街道集中了众多老小区,老年人占到了街道总人口的17%,其中失独家庭37户共计65位老年人。为了更好地照顾服务特殊家庭的老人,2013年以来,白鹤街道紫鹃社区成立了鹤舞夕辉养老俱乐部,周周上门提供心理安抚、家政服务。今年4月,白鹤街道整合了原有帮扶特殊老人的组织资源,提升探索了“小棉袄”特色工作,通过制定“亲情套餐”、建立关爱机制,精心打造“小棉袄”爱心屋。截至目前,“小棉袄”共有志愿者35名,累计开展服务500余次。 “我们小棉袄这个专业的社会组织,它是专门针对失独家庭的,我们也想让小棉袄组织的服务能够像他们亲生儿女一样,让老年人得到这样的服务。” 据介绍,目前“小棉袄”正在申请市级社会组织,下一步,“小棉袄”将积极整合社会爱心力量,吸收更多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志愿者,同时把服务失独家庭的范围扩大到全区、甚至全市。 记者 秦福海 李伟 编辑 温腾 《你拨拨灵》 官方微信平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