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药乡”保卫战!

 369蓝田书院 2017-05-12

7月29日清晨5点多,天刚微亮,家住甘肃岷县的刘老根就开着农运三轮车,将自家产的500公斤当归拉到了县城。去年十月娶媳妇盖新房欠了债,最近手头紧的刘老根决定出售家里存放的中药材,以解燃眉之急。

1岷县——好一个“千年药乡”


甘肃岷县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盛产当归、黄芪、党参、柴胡等近300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其中,尤以当归品质优秀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了解,岷县当归产量占全国的60%至70%,在我国出口的当归中,“岷归”占到90%。中药材种植收入已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是关乎当地农民养家糊口之大事。




2“外来户”强势入侵抢市场


2013年,“岷归”市场受到“外来户”前所未有的冲击。“青海、云南、四川等地的当归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很多外地当归都被商贩运到岷县来交易。” 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局副局长陈继尧说,从岷县当归城转手,再出去就贴上了“岷归”的标签。


“全国范围内种植面积的扩张,对当地药材的冲击很大。”陈继尧表示。尽管品质不如“岷归”,但外地当归还是凭借成本较低进入岷县市场交易,从而拉低市场价格。因此,重新夺回价格话语权势在必行。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坦白来讲,我们在品牌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当地药材的品质和市场占有量完全不匹配,但是现在加快进程还为时不晚。”陈继尧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




3推广标准化产业链 打响保卫战第一枪


2014年,政府牵头,将岷县当归种植系统成功申报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打响了“岷归”保卫战第一枪。


这对于已有1000多年种植历史的“岷归”来说,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加工、生产,是其重新占领价格制高点的关键,也有利于道地药材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优质优价”机制。


4政策明确标准 “岷归”发动绝地反击


2015年2月份,甘肃省政府下发《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制定出台甘肃道地药材认定的申报条件和认定标准,优先制定发布当归、党参、黄芪、柴胡等大宗甘肃道地药材标准。”


前不久,甘肃省卫计委、食药监局等部门公布了《岷县当归道地药材标准》,明确了“岷归”的定义、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及储藏,这也是目前为止“岷归”人工栽培和生产营销方面唯一的权威标准。


陈继尧表示,岷县正在建设道地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使药材品质可查,防止外地当归以次充好,“这相当于给岷县道地药材办理了‘身份证’,是不是‘岷归’一查档案就知道,外地药材没法冒充。”





5增加附加值降低成本 岷县人民俱欢颜


依托企业建立国家级当归基地,岷县加快开发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当归醋、当归精油、当归多糖、当归化妆品、中药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推进中医药与餐饮业、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同时,岷县也在降低种植成本上下功夫。


陈继尧告诉记者,近两年来,岷县在全县范围内每年推广100台中药材采挖机械,“采挖1亩当归需要投入10来个人工,用机械2小时就完成了,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农户成本。”




结语:


岷县靠什么翻身?品牌!什么是品牌?岷县。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分四步解读:


第一步,品质够硬,市场认可。品质是品牌建设的前提,“打空炮”打不了“硬战”,经不起市场战场的检验,“岷归”的品质是取得这场保卫战胜利的根本。


第二步,产业链标准化,屏蔽竞争对手。什么枪配什么弹,什么弹打什么鸟。“岷归”通过标准化流程的指定,细分市场,提高市场嗅觉灵敏度。


第三步,增加产品附加值,全面打开市场大门。战打完了,枪还可以作为收藏品,承担起承载历史的任务。“岷归”没有把自己限定于一类市场,而把眼光放得更远,活跃于各类市场。


第四步,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动刀动枪了嘛。


新农联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