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醒纪: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中学生读写 2022-02-09

 

这是一篇思想深度、语言张力均超过作者年龄的文章,小作者张钊熇,郑州四中学生,几年刚满16岁,爱好写作,喜欢思考,在各大报刊发表文章若干。

小作者张钊熇

清醒纪

张钊熇     郑州四中

          当代作家安妮宝贝的文字对我而言始终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她的一切麻木、挣扎、过分冷静、对人群的淡漠疏离,一度让我看到自己的影子。她仿佛用一把解剖刀,划开了世界这具横陈的躯体。她思考我的思考,热爱我所热爱,尖锐地看到了物质膨胀的世界背后可怕的空虚。她的颓废文字,于我如鲜红罂粟,欲罢不能。

    境遇催生人格。我不知道她幼时经历了怎样遭遇才凝练出这样一种清冷而犀利的文字,至于她的生平,我多次搜索却收获寥寥。我不知道怎么形容第一次读她作品时,那种前所未有的契合感,我不知道怎么会有这么一个人,和我的精神境界如此相似。在那段艰难的时期里,疼痛,沉重,虚弱,无力,万念俱灰,孤立无援,种种感受在安妮的作品里得到了完美的表达和释放,深切地体会“身体和意识在虚无感中纷纷碎裂”。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产生怀疑,这些,是真实么?我真的存在么?我的生命,意义何在?

◇◇◇

    正是这样特定的经历和品性,让我总是看到烙印在无数人脸上的内在的空虚,如同世俗的局外人。即使过度活跃的思考导致我经常性头痛,但我依旧相信,负担越重,生命就越真实存在。我必须信任生活里最真实的内容,而不被它的表象蒙蔽。如果按照安妮的一篇文章所说,这是一种“危险的美感”,注定了一种类似于虚无的追逐方式,是已经和结局无关的激情。我知道我的路途与别人不同,喜欢危险高处,跌下去会死,走过去是虚无,注定漂泊一生,但这是我的支撑所在。

    “她灵魂里的那些花朵,只能独自消亡在高山处的寂寞中,自生自灭。”于是和自己做着永无休止的斗争,陷入内心的深沉黑暗无法自拔,不断挣扎,不断行走,为了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宁可付出巨大的代价。

    为了找寻真理,爱,存在。

◇◇◇

    睁开了一只世俗禁忌的眼,仿佛看到世界背后的脉络、实质所在。

    于是渐渐质变,从开始读安妮时只对她的麻木、孤独感同身受,到如今,看到她看似颓废文字背后的,宁静和美。于是渐渐,在自我永恒的天性,与世界和大自然的一切结构秩序中,发现了完美的契合。找到了与自然秩序相对应的精神秩序。原来我的内心不是空虚无着,而是丰盛细微和优美,对这世界有更敏锐深刻的体会。从来,越是超越众生的精神越是深藏不露,难以触及。它们这样寂寞地高过了一切连绵起伏的山脉。在万籁俱寂,万物寡言处,孕育而生。

◇◇◇

   “人与花,花与月,月与地,地与空,两两相望,意兴阑珊。”昨夜独自散步时,抬头望天,一瞬间仿佛被吸了进去,那天空阔大、迷幻,紫黑色的朦胧云朵,旁边映衬着诡异却美丽异常的枯枝,自然的美和宇宙浑然一体的完整性笼罩天地。情不自禁仰头旋转起来,这一刻,亦真亦幻,天人合一,心里产生巨大的满足。恍然明白,存在的意义,在于感受美。

    真实的存在,还在于夜中不能寐时,起坐鸣琴,在于小楼中倾听一夜春雨时的宁静,在于能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在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仙姿,在于做得到今朝有酒今朝醉、眼底有花莫掉头,在于动荡岁月里依旧存在的宁静美好,在于虽然“欲言无予和”,也能“挥杯劝孤影”,在于即使稍稍触碰天上的明月,也能抖落一地的感动。在于愿轩窗敞启,听金蝉曼唱,微风落叶。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

    生命始于无,逝于空,我们能带走什么?惟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愿与君共适。于是这时,安妮又说道“她知道什么是美,并甘愿为美消耗生命。”

    这种对于生命和美的态度和林语堂先生不谋而合,而先生揭示的正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命特质:“人们的爱美心理,不是受书本的教导,而是受社会行为之熏陶,因为他们生长于这个风韵雅致的社会里。”人生譬如一出滑稽剧。有时还是做一个旁观者,静观而微笑,像一个清醒了的梦幻者。吾们常常求之于自然,以自然为真善美永久幸福的源泉。丧失了进步与国力,吾们还是很悠闲自得的生活着。”

◇◇◇

    从前的人们不理解工业文明的浮躁功利宁愿在茶水的氤氲雾气中消耗半天的时光。想必这也是中华民族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一大原因吧。我们以一种慵懒的姿态站在世界东方,然屹立不倒。

    至于生命存在的另一重要意义,我想,是自我。

   “我的思想,要用以谋生。还有无怨的心,用来体会广阔的风景和擦肩的灵魂.想要的生活其实非常简单。追寻它的路途却迂回翻覆。但是生命的时日如水流逝。没有任何人可以敷衍。在阳光下我看着自己寂静的手心。生命的苍凉和绚丽,是自己的选择。”

    那么如何认识我自己。自己是自己最了解也最不了解的。我们是否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模样,知不知道自己的追求、初心究竟是什么,了解不了解自己的性格,是否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每天奔忙的事情对于自我是否真的存在价值,有没有遵从“灵性良心”的指引......

◇◇◇

    生命成长的过程漫长而奢侈,而我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我自己。如同《乌合之众》中揭示的,群体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那么是否存在生活在人群之中的信仰缺失,我们是否能真切体会到自己独特的存在?

    小时候,脑海里突然蹦出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问题,突然对于自己的肉体产生一种陌生感,陷入这个问题,长久恍惚不得解。想来还需要时间去答复。

    现在学会每天用笔记录下心情,第二天重温的时候对于自己便有了更深了解。我一直坚信,能真正陪伴你,懂你的人,只有自己,看着每天记下的文字,自己能给予自己意想不到的温和理解。像暖风,像拥抱,像和鸣琴瑟。

◇◇◇

    只想在时代这火热洪流中找一处凉荫,静可观人,虚能修己,以瑶林琼树之姿,真实的活着。希望能成为语堂先生所言那清醒的梦幻者,继续上下求索,并一边吟咏着:

What language is

thine, O sea?

The language of eternal question.

What language is thy answer, O sky?
The language of eternal silence.

-----Tagore

            Power   by YOZOSOF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