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后妃系列·高宗继皇后

 金色年华554 2017-05-12

【简介】

高宗继皇后。正黄旗满洲原镶蓝旗满洲那拉氏,原任佐领纳尔布之女。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日生。在雍正年间的选秀中被选为宝亲王侧福晋而入宫。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世宗崩逝,皇四子宝亲王即位,是为高宗。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以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三泰为正使,内阁学士岱奇为副使,册封为娴妃。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诏晋贵妃。乾隆十年十一月十七日,以大学士史贻直为正使,礼部右侍郎觉罗勒尔森为副使,册封为贵妃。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孝贤纯皇后崩逝。七月初一日,诏晋皇贵妃,摄六宫事。乾隆十四年四月初五日,以大学士来保为正使,礼部尚书海望为副使,册封为皇贵妃,摄六宫事。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日,以大学士公傅恒为正使,大学士史贻直为副使,册立为皇后。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寅时,生皇十二子永璂。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寅时,生皇五女。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卯时,生皇十三子永璟。乾隆三十年正月随高宗南巡,闰二月十八日被送回京城。五月初十日,收缴宝册。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四日未时崩逝,年四十九岁。以皇贵妃之礼殡葬,葬于纯惠皇贵妃园寝。

清后妃系列·高宗继皇后

继皇后的画像多以被高宗下令销毁或删改 如图中后妃面相 便可以清楚地看到修改的痕迹

【入宫背景】

纳喇氏出身镶蓝旗满洲,根据其出身,我们可以得知她应该是直接娶入的侧福晋,而不是从使女请封的。以目前的资料来看,雍正年间的八旗选秀,在雍正五年进行过,按照常规推算,则雍正二年首选,五年、八年、十一年分别选过。但是另一方面,根据档案,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是在雍正十二年被册封为侧室福晋的,纳喇氏作为侧福晋是晚于她的,这也就证明这个选秀的时间可能还有变化。比如说可能因为一些缘故,雍正十一年未进行选秀,延后到了雍正十二年等等。

总之,以目前的信息来看,纳喇氏可能是在雍正十二年春季的选秀时被选入宫中作为宝亲王侧福晋的,可能也就比慧贤皇贵妃册封的时间稍晚一点点。但是高宗曾经在乾隆十五年上谕中提到,继皇后“自皇考时赐朕为侧室妃,二十余年以来”,以此推算,纳喇氏则是在雍正八年前后选秀入宫的,这又与慧贤皇贵妃排在其前列相抵触。目前尚待进一步研究。

清代皇帝经常为皇子选一些八旗秀女出身的名门之女作为侧室福晋,这点我们在仁宗孝和睿皇后一篇中有过详细介绍。这种侧室福晋一般有着相当高的地位,这也是后来纳喇氏可以成为继皇后的缘故之一。

清后妃系列·高宗继皇后

《星源集庆》中的继皇后

【姓氏问题】

纳喇氏的出身十分明确,但是在用词上有些问题。《清史稿》以及一些档案都记录纳喇氏出身“乌喇纳喇氏”,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则明确记载纳喇氏出身“辉发纳喇氏”。这里简述一下二者的关系。

纳喇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唐代末年就有了这个氏族的记录。后来这个氏族逐步发展,到了明代形成了海西四大部,因为四大部的部长都姓纳喇氏,所以也被称为“纳喇四部”。这四部根据地域不同,称之为叶赫、哈达、乌拉、辉发。

在传统上来讲,纳喇四部是一个整体,都是由“纳喇氏”掌控的,应该属于一家子。但是实际上,这四支“纳喇氏”里面,有两支是“赝品”。

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说法,四部之中形成最早的是乌拉部,部长姓纳喇氏,后来乌拉部里有一些旁支迁徙到了哈达地方,部长是乌拉部纳喇氏的旁支。为了区分部落,所以分别称呼这两支纳喇氏为乌拉纳喇和哈达纳喇。同时,还引申出了很多小部落,比如说有个地方叫“张”,这个地方的小部落,部长也是纳喇氏,他们就叫张纳喇。

后来,有一个蒙古人,叫星根达尔汉,原姓土默特氏,带领自己的人马灭掉了“张”地方的纳喇氏部落。但是他们发现,当地部落有把“纳喇氏”视为首领的习惯,于是他们虽然灭掉了“张”地方的纳喇氏,却继承了他们的姓氏,改姓了纳喇氏。后来这支“土默特-纳喇氏”率领部落迁徙到了叶赫地方,就形成了叶赫国主的叶赫纳喇氏。

同样的,原来黑龙江女真尼马察部有一支姓益克得里氏的人,首领是一对兄弟,叫昂古里和星古力,他们兄弟二人带着族人迁到了“张”这个地方。当地有个大的部主,叫噶扬噶土墨图,姓纳喇氏,昂古里和星古力受到了他的帮助,所以宰七牛祭天,跟随噶扬噶土墨图,改姓纳喇氏。后来星古力的后裔征服了辉发地区的诸部,建国号辉发,即是辉发纳喇氏的由来。

所以说,四支“纳喇氏”,虽然只有两支是血统上真正的“纳喇氏”,但是他们都标榜着自己是“纳喇氏”的真正后裔,换而言之,也就都标榜着自己是纳喇氏最早的部落——“乌拉”所出身的纳喇氏。

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继皇后出身辉发国纳喇氏,却要一直自称为“乌拉纳喇氏”。其实这种“攀附”,在清代旗人社会中也并不罕见。如觉罗氏,有爱新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西林觉罗氏、舒舒觉罗氏、嘉木湖觉罗氏等等分支,其中除了爱新觉罗氏为皇族之外,属伊尔根觉罗氏人口最多,故而在清代档册或者传记中,舒舒觉罗氏、嘉木湖觉罗氏等后裔,经常有被写作或者自称为伊尔根觉罗氏的情况。这里也可以看出清代满洲旗人姓氏复杂的一面。

清后妃系列·高宗继皇后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内莽科一支

【家族背景】

高宗继皇后出身辉发纳喇氏,而且是辉发国主系的辉发纳喇氏。继皇后的高祖父莽科,是辉发国贝勒王吉砮的孙子,与末代辉发贝勒拜音达里同辈。莽科带领兄弟和族人入旗,被分在镶蓝旗满洲,有两个世管佐领。莽科之孙罗和,承袭世管佐领,仕至副都统,罗和至少有两个儿子,一子罗多,一子讷尔布,讷尔布即是高宗继皇后之父。

继皇后的家世,如果单从品级来看,并不太起眼,其祖父担任过副都统,伯父则担任过护军参领,虽然算得上是高级官僚,但是跟尚书、都统等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是,在清初的满洲社会中,尤其注重“世管佐领”的存在,另外还要看“世爵世职”。“世爵世职”,一般代表着一个家族在清代立国过程中的功绩,而“世管佐领”,则代表着一个家族在女真社会中的传统地位。这是因为但凡是拥有“世管佐领”的人家,大多数都是出自传统女真的“部长”阶级,正因为原本在女真部落中有相当之地位,才能在入旗时获得世管的佐领。

这种推崇“部长”的思维,距离入关时代越近,越为明显。如康熙朝,圣祖康熙帝在选择皇后的时候,选择了重臣索尼的孙女,而鳌拜则不认同,希望立遏必隆之女为后。当时鳌拜曾经说道,“若将噶布喇之女立为皇后,必动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皇后之理?”索尼是当时的重臣,封爵一等伯,任内大臣、内务府大臣、议政大臣,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品级”肯定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索尼出身赫舍里氏,其祖先不过是“海西部人”,并非出自“部长”、“路长”家族,而遏必隆出身的钮祜禄氏,则是英额地方的路长,从这一点上是优于索尼家族的,这里也可以看出,单从品级来看门第,并不是特别恰当。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继皇后的出身就特别高。其家族虽然出身辉发部长后裔,但是远不如其近亲镶红旗的通贵家门第高(通贵也是王吉砮之孙,其支有世管佐领和世爵传承),还只是在旗人中等世家的范畴之内。而且对比她所侍奉的嫡妻孝贤纯皇后,孝贤纯皇后出身的檀都一支沙济富察氏,同样是沙济城路长出身(路长略低于部长),拥有世管佐领,另外还拥有世爵世职,同时还是当时的名宦重臣,所以继皇后的身世虽然高于大多数侍妾,却还是不及孝贤纯皇后等位。

清后妃系列·高宗继皇后

图为继皇后家族谱系略图

【家庭情况】

高宗继皇后的祖父罗和至少有两个儿子,年纪大的叫罗多,在右卫任副都统,年纪小的即是继皇后的父亲讷尔布,承袭了世管佐领。继皇后父亲是讷尔布,母亲则是讷尔布的嫡妻郎佳氏,有一位兄弟,叫讷礼,还有一位侄子叫讷苏肯。根据记载,继皇后的父亲讷尔布,在继皇后得封皇后之前已经故去。而继皇后的母亲郎佳氏,则是在乾隆二十二年故去的,当时正好是继皇后春风得意的时候。

在继皇后被晋封为皇贵妃,实际上即是准备升为皇后之后,其家族也从镶蓝旗满洲被抬到了正黄旗满洲,后来其家族还获得了承恩侯的爵位。但是随着后来继皇后的失宠,这些恩荣也瞬间失去,抬旗的佐领也被勒令返回原旗,顺带连世管佐领的身份也剥夺了,两个世管佐领都在乾隆三十一年被改为公中佐领,继皇后的本家也就彻底没落了。

【封号释义】

高宗继皇后的封号为“娴”,根据内务府《鸿称通用》里的记载,“娴”的满文为“elehun”。意为“恬然的”、“泰然的”、“恬静的”。这样来看,高宗继皇后给高宗的印象有可能是比较大气、稳重的。

【入宫后的生活】

高宗继皇后在雍正中后期入宫,作为直接娶入的侧福晋,应该是受到了相当的尊重,但是似乎并不是十分受宠。在乾隆二年的潜邸妻妾册封中,位分低于同样作为侧福晋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而与民籍汉女出身,生育了皇三子的妾室纯惠皇贵妃苏佳氏一样得到了妃位。

乾隆十年正月,慧贤皇贵妃生前晋封为皇贵妃之时,作为娴妃的继皇后,也随同其他主要主位一起晋封,丝毫体现不出特殊性,而且一直未能有生育。这里也可以看出高宗继皇后虽然地位较高,但是并不怎么受宠。

到了乾隆十三年,孝贤纯皇后崩逝,当时后宫之中位分最高者,是同样作为贵妃的继皇后纳喇氏和纯惠皇贵妃苏佳氏。这种情况就略显“尴尬”了。按照高宗自己的喜好来讲,纯惠皇贵妃苏佳氏,在此之前曾经与高宗生育了二子一女,大概是比较受宠的。但是纯惠皇贵妃出身江南民籍,其家族在乾隆四年才入旗,一旦纯惠皇贵妃成为皇后,其家世必定被世间所熟知,清宫以江南民籍汉人之女充入宫廷之事,也必将暴露,所以是无法选择纯惠皇贵妃的。故而,只能让继皇后成为继后,或者再重新进行选秀。

最终,出身世家的纳喇氏成为了继皇后。究其原因,纳喇氏可能虽然并不被高宗所宠爱,但是从高宗的形容,“持躬淑慎,礼教夙娴,暨乎综理内政。恩洽彤闱,用克仰副皇太后端庄惠下之懿训,允足母仪天下。”大概继皇后当时表现的性格还比较温婉、知礼,特别是受到了孝圣宪皇后的喜爱,而且正如高宗自己所说,的确“位次相当”,故而得以成为继皇后。

在被册立为继皇后之后,纳喇氏与高宗的关系似乎也发生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乾隆十五年册立之后,继皇后纳喇氏分别在乾隆十七年、十八年和二十年生育了二子一女,这应该标明着高宗和继皇后关系的深入。但是,根据后世研究认为,高宗有着明显的“嫡子”心态,在孝贤纯皇后在世时,便特别注重生育嫡子,希望将大位穿与嫡室所出之子。而参考纳喇氏在继为皇后前后的情况,似乎很容易认为继皇后与高宗的这种关系的深入,是基于高宗的“嫡子”心态。更何况,高宗后来的上谕之中,曾经提及过继皇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仍优容如故。”说明继皇后在册立为皇后,并与高宗生育了几个子女之后,关系逐渐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急转直下】

根据已知的记载,乾隆三十年正月,继皇后纳喇氏陪伴高宗和孝圣宪皇后开始南巡。二月初十日是继皇后纳喇氏的生辰,在途中高宗还为其过了千秋节。闰二月十八日,这一天高宗等人在杭州,早膳时高宗与继皇后尚有互动,而在晚膳时,继皇后已经不在高宗身边,而是由福隆安护送回京了。

在杭州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是很多人都关心的话题。高宗后来虽然在上谕中说,“去岁皇后一事,天下人所共知共闻。”但其实当时知悉此事的人恐怕并不多。根据后来高宗的描述,“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摄。”十余年之后的乾隆四十三年,高宗再次提及此事,说得更具体了,其提到继皇后纳喇氏“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顾。”个别学者认为时隔十余年,高宗所说并不可信,并且认为仅仅是“剃发”一事,不值得大动肝火。这种说法显然有些想当然。

目前存留的宫廷档案中,有作为继皇后当时最重要的本家血亲,继皇后的侄子副都统讷苏肯,在遭遇继皇后纳喇氏杭州事件之后的奏折,即使在乾隆三十年当年。

其中说道,作为继皇后的侄子讷苏肯,接到上谕密信的时候,是在乾隆三十年六月二十日。当时,他所收到的,是乾隆三十年三月初三日的由高宗行辕发出的密信上谕。在这份密信上谕中,高宗说道:“前近,朕恭侍皇太后驾临杭州,正欲返回,于启程前之日,皇后忽然想要出家,肆行翦发。身为皇后,所行如此,着实不像话。”(原档为满文,此为翻译版本)由此可见,作为继皇后纳喇氏的本家,得知的信息,依然是后来高宗在上谕中提到的“自行翦发、意欲出家”。

翦发和剃发,很多人无法分清。所谓剃发,指的是日常理发,清代旗人男性因为要留辫子,所以需要经常“理发”。在主人、尊长或者国家有丧事之时,通常要求“百日内不剃发”,指的即是在丧期一百天之内,不能进行“理发”。而所谓翦发,在官书中又写作“截发”、“剪发”,在满洲旧俗中,主人或者尊长去世时,作为属下或者晚辈的男性或者女性,要截发表示惋惜。如世祖顺治帝崩逝,官书便记载,“圣祖仁皇帝截发辫,成服。王以下文武各官,固伦公主、和硕福晋以下宗女,佐领、三等侍卫命妇以上,皆成服。男摘冠缨,截发辫,女去首饰,剪发。”正如高宗所言,“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这也就是为什么,高宗怒斥皇后“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即使因为作为皇后,只有在皇太后崩逝时方需要翦发,所以这个行为是相当严重的。

在高宗看来,继皇后纳喇氏这种行为,显然是“不正常”的,故而他说道,皇后“性忽改常”,“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托词,而实际上则不然。在现代社会中,“精神病”似乎已经比较罕见,但是在清代档案中,则并不如此。无论是清代皇族还是世家子女,或是普通旗人兵丁,亦或是内省汉民,都经常有“疯疾”的记录。如《玉牒》中,很多记录“因病走失”,经常即是疯疾的影响。在旧社会,生活压力较大,人们知识水平又达不到比较高的标准,故而遇到事件刺激,经常会引发疯疾。故而,继皇后纳喇氏是否因一些事故而引发疯疾,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身后事】

从杭州被送回京城的继皇后纳喇氏,其份例等暂时依然如旧。等到四月底,高宗一行人从南方回京之后,则开始削减继皇后纳喇氏的份例。五月十四日,高宗让人收缴了继皇后纳喇氏的四份宝册,并且连手下宫女也逐步削减。到了七月,继皇后纳喇氏手下已经只剩下了两名宫女,最终在第二年的七月十四日未时病逝。

当时正在承德避暑的高宗知道之后,提出继皇后纳喇氏“病久奄逝。仍存其名号,照皇贵妃丧仪,交内务府办理。”并且明确指出,这种行为“已属朕格外优恩。”对于汲汲营造“模范第一家庭”的高宗而言,继皇后纳喇氏显然是他不想再多提的存在。

最终,继皇后纳喇氏的丧仪是远逊于皇贵妃的成例,葬在了纯惠皇贵妃园寝内,成为了清代皇后的一个特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