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综合顶级背诵资料(二)

 智慧有缘善养馆 2017-05-12

中医公益行动,你我他!!!


第四部分: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感冒

风寒束表

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辛温解表

风热犯表

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辛凉解表

暑湿伤表

新加香薷饮

清暑祛湿解表

气虚感冒

参苏饮

阳虚者,用再造散;若素体虚弱,感冒日久难愈,或反复感冒,或自汗出不止者,用玉屏风散。

益气解表

阴虚感冒

加减葳蕤汤

滋阴解表





第二章:咳嗽

风寒袭肺

三拗汤合止嗽散

疏风清肺,宣肺止咳

风热犯肺

桑菊饮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燥伤肺

温燥

桑杏汤

疏风清肺,

润燥止咳

凉燥

杏苏饮

痰湿蕴肺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痰热郁肺

清金化痰汤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肝火犯肺

黛蛤散合泻白散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肺阴亏耗

沙参麦冬汤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第三章:哮证

冷哮证

射干麻黄汤

若表寒里饮,寒重用小青龙汤;若阴盛阳虚,发作频,用苏子降气汤

温肺散寒,

化痰平喘

热哮证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寒包热哮证

小青龙汤加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虚哮证

平喘固本汤

补肾纳肺,降气化痰

风痰哮证

三子养亲汤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喘脱危证

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肺脾气虚证

六君子汤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肺肾两虚证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汤

补肺益肾







第四章:喘证

风寒壅肺

麻黄汤合华盖散

宣肺散寒

表寒肺热

麻杏甘石汤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痰热郁肺

桑白皮汤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痰浊阻肺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肺气郁痹

五磨饮子

祛痰降气平喘

肺气虚耗

生脉散合补肺汤

补肺益气养阴

肾虚不纳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上实下虚:苏子降气汤;阳虚水泛,上凌心肺:真武汤

补肾纳气

正虚喘脱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蛤蚧粉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第五章:肺痈

初期

银翘散

疏风散热,清肺排脓

成痈期

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清肺解毒,化瘀排脓

溃脓期

加味桔梗汤

排脓解毒

恢复期

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清养补肺

第六章:肺痿

虚热

麦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虚寒

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温肺益气

第七章:肺胀

痰浊壅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从寒化为饮:小青龙汤。饮郁化热,烦躁:小青龙汤合石膏汤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痰热郁肺

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痰蒙神窍

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涤痰、开窍、熄风

肺肾气虚

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喘脱危象:参附汤送服黑锡丹或蛤蚧粉。病情稳定:邹肺丸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阳虚水泛

真武汤合五苓散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第八章:肺痨

肺阴亏损

月华丸加减

滋阴润肺

虚火灼肺

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滋阴降火

气阴耗伤

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益气养阴

阴阳两虚

补天大造丸加减

滋阴补阳

第九章:痰饮

痰饮

脾阳虚弱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温脾化饮

饮留胃肠

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

攻下逐饮

邪犯胸肺

柴枳半夏汤

和解宣利

饮停胸胁

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

逐水祛饮

络气不和

香附旋覆花汤

理气和络

阴虚内热

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滋阴清热

溢饮

表寒里饮

小青龙汤

发表化饮

支饮

寒饮伏肺

小青龙汤

体虚表证不著:苓甘五味姜辛汤。若饮多寒少,无表证,喘咳痰稀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若邪实证虚,饮郁化热,烦渴面黑吐下不愈:木防己汤

温肺化饮

脾肾阳虚

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脐下悸:五苓散

温补脾肾,以化水饮







第十章:心悸

心虚胆怯

安神定志丹

若心悸而烦,食少泛恶:黄连温胆汤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心血不足

归脾汤加减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阴虚火旺

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火不旺:天王补心丹。五心烦热,梦遗腰酸:知柏地黄丸。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心阳不振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水气凌心

苓桂术甘汤

心悸喘咳,不能平卧:真武汤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瘀阻心脉

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痰火扰心

黄连温胆汤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第十一章:不寐

实证

肝火扰心

龙胆泻肝汤加减

疏肝泻热,镇心安神

痰热扰心

黄连温胆汤

若胃中不和:合用半夏秣米汤加神曲、山楂、莱菔子;若重而大便不通:礞石滚痰丸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心肾不交

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心脾两虚

归脾汤或归脾汤合养心汤

补养心脾,养血安神

心胆气虚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若血虚阳浮:酸枣仁汤;若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晄白,老年不寐:归脾汤;病后血虚肝热:琥珀多寐丸;心肾不交:交泰丸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阴虚火旺

黄连阿胶汤

滋阴降火,养血安神







第十二章:癫狂

痰气郁结

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加减

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心脾两虚

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亦可用甘麦大枣汤

健脾养心,益气安神

痰火扰神

生铁落饮

如属阳明热盛:加减承气汤;如神志较清:温胆汤

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痰热瘀结

癫狂梦醒汤

豁痰化瘀,条畅气机

火盛伤阴

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第十三章:胸痹

实证

心血瘀阻

血府逐瘀汤

轻者:丹参饮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气滞心胸

柴胡疏肝散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痰浊内阻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通阳泻浊,豁痰开结

寒凝心脉

枳实薤白桂枝汤

合当归四逆汤

若见四肢厥冷,寒凝重症用乌头赤石脂丸合苏合香丸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虚证

心肾阴虚

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气阴两虚

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若脉结代:炙甘草汤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心肾阳虚

参附汤合右归饮

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真武汤

益气通阳,活血通络








第十四章:痫证

实证

风痰闭阻

定痫丸加减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痰火扰神

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若大便秘结:竹沥达痰丸

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瘀阻脑络

通窍活血汤加减

活血化瘀,熄风通络

虚证

心脾两虚

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心肾亏虚

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若肾虚为主亦用河车大造丸;若日久不愈,见神情恍惚,恐惧:可用甘麦大枣汤。

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第十五章:痴呆

髓海不足

七福饮

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脾肾两虚

还少丹

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痰浊蒙窍

涤痰汤

豁痰开窍,健脾化浊

瘀血内阻

通窍活血汤

活血化瘀,开窍醒脑

第十六章:自汗盗汗

肺卫不固

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

益气固表

阴虚火旺

当归六黄汤

阴虚为主,火热不甚:麦味地黄丸

滋阴降火

心血不足

归脾汤

养血补心

实证

邪热郁证

(黄汗)龙胆泻肝汤

热势不慎:四妙丸

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第十七章:厥证

实证

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平时可服逍遥散

开窍、顺气、解郁

虚证

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物回阳饮,平时可用香砂六君子另加甘麦大枣汤

补气回阳,醒神

实证

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

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虚证

急用独参汤,继用人参养营汤

补养气血

痰 厥

导痰汤

口干便秘,苔黄:礞石滚痰丸

行气豁痰






第十八章:郁证

肝气郁结

柴胡疏肝散加减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肝郁化火

丹栀逍遥散加减

清肝泻火,解郁和胃

痰气郁结

半夏厚朴汤

若见呕恶口苦,痰热证用温胆汤

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虚证

心神失养

甘麦大枣汤加味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心脾两虚

归脾汤加减

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心肾两虚

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滋养心肾






第十九章:胃痛

寒邪客胃

香苏散合良附丸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饮食伤胃

保和丸

若无效,胃脘痛胀,便闭:小承气汤;胃病急剧便秘:大承气汤。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肝气犯胃

柴胡疏肝散,也可用沉香降气散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湿热中阻

清中汤加减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瘀血停胃

失笑散合丹参饮

若呕血便黑,四肢不温,属脾胃虚寒:黄土汤;若失血日久,心悸少气:归脾汤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胃阴亏耗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脾胃虚寒

黄芪建中汤

若寒盛而痛:大建中汤或理中丸;若胃痛形成寒热错杂者,干噎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甘草泻心汤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第二十章:痞满

饮食内停

味臭如败卵:保和丸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痰湿中阻

口淡不渴,头晕目眩,身重困倦:二陈平胃散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热阻胃

口苦,口干不欲饮:泻心汤合连朴饮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肝胃不和

善太息,呕恶嗳气:越鞠丸合枳术丸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脾胃虚弱

时轻时重:补中益气汤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胃阴不足

肾阴不足:益胃汤

益阴养胃,调中消痞

第二十一章:呕吐

外邪犯胃

藿香正气散

如感秽浊之气突然呕吐:玉枢丹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食滞内停

保和丸

如积滞较多,便秘:小承气汤;若胃中积热上冲,食即吐:竹茹汤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痰饮内阻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若痰郁化热,眩晕,心烦恶心呕吐:温胆汤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

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脾胃气虚

香砂六君子汤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脾胃阳虚

理中丸

呕吐日久,肝肾俱虚:来复丹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胃阴不足

麦门冬汤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第二十二章:泄泻

寒湿内盛

藿香正气散

若湿邪偏重,尿少:胃苓汤

散寒化湿

湿热伤中

葛根芩连汤

若湿邪偏重:合平胃散

清热利湿

食滞肠胃

保和丸

若食滞较重,化热:枳实导滞丸

消食导致

肝气乘脾

痛泻要方

抑肝扶脾

脾胃虚弱

参苓白术散

阴寒内盛,手足不温:附子理中丸加吴茱萸、肉桂;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脱肛:补中益气汤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肾阳虚衰

四神丸

若老年久泻不止,中气下陷:黄芪、党参、白术合桃花汤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第二十三章:噎膈

痰气交阻

启膈散加减

如津伤便秘:增液汤加白蜜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津亏热结

沙参麦冬汤

大便不通:大黄甘草汤

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瘀血内结

通幽汤加减

可先服玉枢丹

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气虚阳微

补气运脾汤

温补脾肾

第二十四章:痢疾

湿热痢

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芍药汤

若痢疾初起,发热恶寒:活人败毒散。若身热汗出,表邪未解而里热盛:葛根芩连汤。若表征已减,痢由未止:香连丸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疫毒痢

痢鲜紫脓血,腹痛剧烈: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若神昏谵语,甚则痉厥:加羚羊角,鲜生地,再合用神犀丹或紫雪丹

清热燥湿,凉血除积

寒湿痢

白多赤少,或为白冻:不换金正气散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阴虚痢

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虚寒痢

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若脾虚气陷,脱肛:补中益气汤

温补脾肾,收涩固肠

休息痢

连理汤

若寒热错杂:乌梅丸;下痢不能进食之噤口痢:开噤散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第二十五章:腹痛

寒邪内阻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如脐中痛不可忍,手足厥逆:通脉四逆汤;如少腹拘急冷痛,下焦受寒:暖肝煎;腹中冷痛,内外皆寒:乌头桂枝汤;如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

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湿热壅滞

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大承气汤

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中虚脏寒

小建中汤

若虚寒腹痛重,呕吐:大建中汤;若腹痛自利,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饮食积滞

枳实导滞丸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肝郁气滞

柴胡疏肝散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瘀血内停

少腹逐瘀汤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第二十六章:呃逆

胃中寒冷

丁香散加减

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胃火上逆

竹叶石膏汤

大便秘结:小承气汤

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气机郁滞

五磨饮子

头晕眼花,时有恶心:旋覆代赭汤合二陈汤

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脾胃阳虚

理中丸

心下痞硬,呃逆不止:旋覆代赭汤;若肾阳虚:可加附子、肉桂;若中气大亏:补中益气汤

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胃阴不足

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胃气大虚不思饮食:橘皮竹茹汤

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第二十七章:便秘

热秘

麻子仁丸

郁怒伤肝:另服更衣丸

泄热导滞,润肠通便

气秘

便而不爽,欲便不出,腹中胀痛嗳气:六磨汤

顺气导滞

冷秘

温脾汤合半硫丸

温里散寒,通便之痛

气虚秘

努力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黄芪汤

益气润肠

血虚秘

润肠丸

养血润燥

阴虚秘

如羊屎状:增液汤

滋阴通便

阳虚秘

济川煎

温阳通便

第二十八章:胁痛

肝郁气滞

柴胡疏肝散加减

疏肝理气

肝胆湿热

龙胆泻肝汤加减

清热利湿

瘀血阻络

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五版旋复花汤)

祛瘀通络

肝络失养

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一贯煎

养阴柔肝

第二十九章:黄疸

热重于湿

茵陈蒿汤

如砂石阻滞胆道:大柴胡汤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湿重于热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利湿化浊,运脾清热,

胆腑郁热

大柴胡汤

疏肝泻热,利胆退黄

疫毒炽盛

犀角散加减(其色如金,皮肤瘙痒:急黄)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寒湿阻遏

茵陈术附汤

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脾虚湿滞

黄芪建中汤

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黄疸退 后

湿热留恋

茵陈四苓散

清热利湿

肝脾不调

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气滞血瘀

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疏肝理滞,活血化瘀

第三十章:积聚

聚证

肝气郁结

逍遥散或木香顺气散

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食滞痰阻

六磨汤为主

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积证

气滞血阻

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有寒象者:大七气汤

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瘀血内结

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祛瘀软坚,扶正健脾

正虚瘀结

八珍汤合化积丸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第三十一章:鼓胀

气滞湿阻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水湿困脾

实脾饮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水热蕴结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瘀结水留

调营饮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阳虚水盛

状似蛙腹朝宽暮急: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阴虚水停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第三十二章:头痛

外感头痛

风寒头痛

川芎茶调散

疏散风寒止痛

风热头痛

芎芷石膏汤

疏风清热和络

风湿头痛

羌活胜湿汤

祛风胜湿通窍

肝阳头痛

天麻钩藤饮

平肝潜阳熄风

血虚头痛

加味四物汤

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痰浊头痛

半夏白术天麻汤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肾虚头痛

大补元煎

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瘀血头痛

通窍活血汤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第三十三章:眩晕

肝阳上亢

天麻钩藤饮

若见目赤便秘,当归龙荟丸

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气血亏虚

归脾汤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肾精不足

左归丸

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痰湿中阻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瘀血阻络

通窍活血汤

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第三十四章:中风

中经络

风痰入络

真方白丸子

祛风化痰通络

风阳上亢

天麻钩藤饮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阴虚动风

镇肝熄风汤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中脏腑

闭证

痰热腑实

桃仁承气汤

通腹泻热,熄风化痰

痰火瘀闭

羚羊钩藤汤

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痰浊瘀闭

涤痰汤

戴阳证:参附汤

化痰熄风,宣郁开窍

脱证

参附汤合生脉散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恢复期

风痰瘀阻

解语丹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气虚络瘀

补阳还五汤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肝肾亏虚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滋养肝肾







第三十五章:痉证

邪壅经络

羌活胜湿汤

寒邪较甚:葛根汤;风邪偏盛:栝楼桂枝汤

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肝经热证

羚角钩藤汤

清肝潜阳,熄风止痉

阳明热盛

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心营热盛

清营汤

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痰浊阻滞

导痰汤

豁痰开窍,熄风止痉

阴血亏虚

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第三十六章:瘿病

气阴痰阻

四海舒郁丸

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痰结血瘀

海藻玉壶汤

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肝火旺盛

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

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心肝阴虚

天王补心丹合一贯煎

滋阴泻火,宁心柔肝

第三十七章:疟疾

正疟

柴胡疏肝散或截疟七宝饮

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温疟

白虎汤加桂枝汤或白虎汤加人参汤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寒疟

柴胡桂枝干姜汤或截疟七宝饮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瘴虐

热瘴

清瘴汤

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冷瘴

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劳疟

何人饮

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第三十八章:水肿

阳水

风水相搏

越婢加术汤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湿毒浸淫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水湿浸渍

五皮饮合胃苓汤

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湿热壅盛

疏凿饮子

水肿与伤阴并见:猪苓汤

分利湿热

脾阳虚衰

实脾饮

健脾温阳,利水

肾阳衰微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温肾纳气,化气行水

瘀水互结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第三十九章:淋证

热淋

八正散

清热利湿,通淋

气淋

沉香散

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血淋

小蓟饮子

若久病肾阴不足:知柏地黄丸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石淋

石韦散

虚实夹杂,神疲:补中益气汤加金钱草

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膏淋

程氏萆薢分清饮

膏淋久不愈,形体消瘦,腰酸头晕乏力:膏淋汤。偏脾虚下陷者:补中益气汤。偏肾阴虚者:七味都气丸。偏肾阳虚者:金匮肾气丸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劳淋

无比山药丸

中气下陷,少腹坠胀:补中益气汤;阴虚火旺,尿黄:知柏地黄丸。

补脾益肾






第四十章:癃闭

膀胱湿热

八正散

若兼心烦,口舌生疮:导赤散;若湿热久恋下焦,下焦肾阴灼伤:滋肾关通丸;若湿热蕴结三焦,口中有尿臭:黄连温胆汤

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肺热壅盛

清肺饮

若兼尿灼热,小腹胀满:合八正散

清泻肺热,通利水道

肝郁气滞

沉香散

严重者合六磨汤

疏立气机,通利小便

浊瘀阻塞

代抵当丸

化瘀散结,通利水道

脾气不升

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气虚及阴,脾阴不足:参苓白术散;脾虚及肾:合济生肾气丸

升清降浊,化气行水

肾阳衰惫

济生肾气丸

形神委顿,精血俱虚,病及督脉,多见老人:香茸丸;肾阳衰惫,命火势微,无尿,呕吐,烦躁:千金温脾汤合吴茱萸汤。

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第四十一章:关格

脾肾阳虚

温脾汤合吴茱萸汤

若水气凌心:己椒苈黄丸;若尿少小便不通:合用滋肾通关丸

温补脾肾,化湿降浊

肝肾阴虚

杞菊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

滋补肝肾,平肝熄风

肾气衰微

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

若狂躁痉证:紫雪丹;若心阳欲脱:参附龙牡汤

温阳固脱,豁痰开窍

第四十二章:腰痛

寒湿腰痛

干姜苓术汤(肾着汤)

年高体弱,肝肾虚损:独活寄生汤加附子

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湿热腰痛

四妙丸

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瘀血腰痛

身痛逐淤汤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肾虚腰痛

肾阳虚

右归丸

无明显阴阳偏盛:青蛾丸;房劳过度:河车大造丸或补髓丹

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肾阴虚

左归丸

肾阴不足,相火偏亢: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虚劳日久,阴阳俱虚,阴虚内热:杜仲丸

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第四十三章:消渴

上消

肺热伤津

消渴方

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脉数乏力,气阴两伤: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中消

胃热炽盛

玉女煎

大便秘结不行:增液承气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清胃泻火,养阴滋液

气阴亏虚

七味白术散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下消

肾阴亏虚

六味地黄丸

滋阴固肾

阴阳两虚

金匮肾气丸

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第四十四章:遗精

君相火旺

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

心肾不交:天王补心丹;久遗伤肾: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若梦遗日久,烦躁失眠:安神定志丸

清心泻肝

湿热下注

程氏萆薢分清饮

若阴囊湿痒:龙胆泻肝汤;若胸腹脘闷,口苦口淡,头晕肢困:苍术二陈汤加升麻、黄柏、柴胡

清热利湿

劳伤心脾

妙香散

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心脾血虚:归脾汤

调补心脾,益气摄精

肾气不固

金锁固精丸

补肾固精







第四十五章:血证

热邪犯肺

桑菊饮

清泻肺热,凉血止血

胃热炽盛

玉女煎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肝火上炎

龙胆泻肝汤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气血亏虚

归脾汤

补气摄血

齿衄

胃火炽盛

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阴虚火旺

滋水清肝饮合茜根散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咳血

燥热伤肺

桑杏汤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肝火犯肺

泻白散合黛蛤散

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阴虚肺热

百合固金丸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胃热壅盛

泻心汤合十灰散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肝火犯胃

龙胆泻肝汤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气虚血溢

归脾汤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汗出:独参汤

健脾益气,摄血

便血

肠道湿热

地榆散或槐角丸加减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气虚不摄

归脾汤加减

益气摄血

脾胃虚寒

黄土汤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尿

下焦湿热

小蓟饮子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肾虚火旺

知柏地黄丸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脾不统血

归脾汤

补脾摄血

肾气不固

无比山药丸

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血热妄行

十灰散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阴虚火旺

茜根散

如腰膝酸软,头晕乏力:六味地黄丸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气不摄血

归脾汤

补气摄血

第四十六章:耳聋、耳鸣

肝胆火盛

龙胆泻肝汤

清肝泻火

痰火郁结

温胆汤

如痰多大便不畅:礞石滚痰丸

化痰清火,和胃降浊

风热上扰

银翘散

疏风清热

肾精亏虚

耳聋左慈丸

肾亏复为外风所乘,下虚上实:本事地黄丸;肾阳不足,不能固摄:贞元饮送服黑锡丹;肾精不足,水不涵木:滋水清肝饮。

滋阴降火,手摄肾气

清气不升

益气聪明汤

益气升清






第四十七章:痹证

风寒湿痹

行痹(风)

防风汤

化热之象:桂枝芍药知母汤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痛痹(寒)

乌头汤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着痹(湿)

薏苡仁汤

风寒湿三邪偏盛不明显或兼而有之者:缢痹汤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风湿热痹

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若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如刀割,筋脉拘急,入夜尤甚: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痰瘀痹阻

双合汤

化痰行瘀,缢痹通络

肝肾两虚

补血荣筋丸

气血不足,面色苍白,肌肉萎缩:独活寄生汤

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第四十八章:痿证

肺热津伤

清燥救肺汤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湿热浸淫

加味二妙散

清热利湿,通利筋脉

脾胃虚弱

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肥人痰多:六君子汤

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肝肾亏损

虎潜丸

阴阳两虚:鹿角胶丸,加味四斤丸;热盛者: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鹿角胶,枸杞子;阳虚畏寒:右归丸

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脉络瘀阻

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若肌肤甲错,手足痿软:圣愈汤送服大黄蛰虫丸

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第四十九章:内伤发热

气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血虚发热

归脾汤

益气养血

阴虚发热

清骨散

滋阴清热

阳虚发热

金匮肾气丸

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实证

气郁发热

丹栀逍遥散

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血瘀发热

血府逐瘀汤

活血化瘀

痰湿郁热

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第五十章:颤证

风阳内动

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舒筋止颤

痰热动风

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气血亏虚

人参养荣汤

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髓海不足

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

填精补髓,益阴熄风

阳气虚衰

地黄饮子

补肾助阳,温煦经脉

第五十一章:虚劳

气虚

肺气虚

补肺汤

心气虚

七福饮

脾气虚

加味四君子汤

若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

大补元煎

血虚

心血虚

养心汤

脾血虚并见者:归脾汤

肝血虚

四物汤

若干血瘀结,新血不生,腹满甲错:同服大黄蛰虫丸

阴虚

肺阴虚

沙参麦冬汤

心阴虚

天王补心丹

脾胃阴虚

益胃汤

肝阴虚

补肝汤

肾阴虚

左归丸

阳虚

心阳虚

保元汤

脾阳虚

附子理中汤

肾阳虚

右归丸






第五部分:中医诊断学

第一章:脉诊

表格·1—常见脉象表格图

共同特征

脉名

脉象特征

主病

浮类脉

轻取即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表证,亦主虚证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热盛(气分热盛,邪盛正衰,元气大伤、躁急)

浮细无力而软

虚证,湿困

浮取散漫而无根,伴至数或脉力不均

元气离散,正气将绝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之际

浮而搏指,中空边坚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阳气外浮

沉类脉

重按始得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邪闭,厥证,痛极

沉按实大弦长

阴寒内积,疝气、癥积

沉细无力而软

阳气虚弱,气血俱虚

迟类脉

一息不足四至

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亦见泻热结聚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湿病,脾胃虚弱,亦可见于平人

往来艰涩,迟滞不畅

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迟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数类脉

一息五至以上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热证,亦主里虚证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阳热亢盛,瘀滞,痰食停滞,脏气衰败,肿痈

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疼痛,惊恐

虚类脉

应指无力

举按无力,应指松软

气血两虚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气血俱虚,湿证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气血大伤,元气暴脱

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扑损伤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实类脉

应指有力

举按充实而有力

实证,平人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疼痛,痰饮等,老年健康者

崩急弹指,状如转锁

实寒证,疼痛,宿食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阳气有余,阳证,热证,实证,平人

脉体宽大,无汹涌之势

健康人,病进

表格·2—历代脉象著作及脉象数目:

内经》

21

《脉理求真》

38

《脉经》

24

《伤寒杂病论》

26

《濒湖脉学》

27

《景岳全书》

16

《三指禅》

27

《诊家正眼》

增疾脉而为28

表格·3—常见相兼脉表格图

浮脉相兼

(表证兼夹)

浮紧脉

外感寒邪之表寒证,风寒痹病疼痛

浮缓脉

太阳中风证

浮数脉

风热袭表之表热证

浮滑脉

表证夹痰,常见于素体多痰湿而又感受外邪者

沉脉相兼

(里证)

沉迟脉

多见于里寒证

沉弦脉

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沉涩脉

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沉缓脉

多见于脾虚,水湿停留

沉细数脉

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

弦脉相兼

(肝胆)

弦紧脉

寒证,痛证,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等所致疼痛

弦数脉

多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弦滑数脉

多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

弦细脉

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

数脉想兼

(火热)

滑数脉

痰热(火),湿热或食积内热

洪数脉

阳明经证、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表格·4—真脏脉

无胃之脉

提示邪盛正衰

偃刀脉

脉来弦急,如循刀刃


转豆脉

脉动短小而尖搏,如循薏苡子


弹石脉

急促而坚硬,

肾气竭绝之象

无神之脉

提示神气涣散,乃脾胃、肾阳气衰败所致

雀啄脉

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状

脾无谷气已绝于内

屋漏脉

脉在筋肉之间,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脉搏极迟慢,溅起无力。

胃气营卫将绝之候

解索脉

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时快时慢,散乱无序

肾与命门之气皆亡

无根之脉

均为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之征

釜沸脉

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

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鱼翔脉

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

三阴寒极,阳亡于外

虾游脉

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

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主大肠气绝。

妇人脉与小儿脉

1、 诊月经脉

(1) 妇人左关、尺脉勿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

(2) 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月经多不利。

(3) 妇人闭经,尺脉虚细而涩者,多为精血亏少的虚闭。

(4) 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脉象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2、 诊妊娠脉

1)已婚妇女,平时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饮食偏嗜者,多为妊娠之征

2)妇人两尺脉搏动强于寸脉或左寸脉滑数动甚者,均为妊娠之征。

3、诊临产脉

1)临产妇人可出现不同于平常的脉象,其脉多浮,或脉数而滑或紧,称离经脉。

2)孕妇在平时无脉的中指中节或本节的两旁出现脉搏跳动,即是临产之征。

4、诊小儿脉

1)诊小儿脉方法:一指定三关。

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较成人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3)小儿病脉:①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辩病证的表、里、寒、热。②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③痰热壅盛或食积内停可见滑脉。④湿邪为病可见濡脉。⑤心气、心阳不足可见歇止脉。

诊脉概述

1、 三部九候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总称三部九候诊法。

2、 仲景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表格·5—寸关尺分候脏腑表



上焦

《难经》《脉经》心,小肠

《难经》《脉经》肺、大肠

《景岳全书》心、心包络

《景岳全书》肺、檀中

《医宗金鉴》心、檀中

《医宗金鉴》肺、胸中

中焦

《难经》《脉经》肝胆

《难经》《脉经》脾胃

《景岳全书》肝胆

《景岳全书》脾胃

《医宗金鉴》肝胆、膈

《医宗金鉴》脾胃

下焦

《难经》《脉经》肾、膀胱

《难经》肾、命门

《景岳全书》肾、膀胱、大肠

《脉经》肾、三焦

《医宗金鉴》肾、膀胱、小肠

《景岳全书》肾、命门、三焦

《医宗金鉴》肾、大肠

1、 诊脉方法:诊脉以平旦(清晨)最佳,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高度。医者应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2、 脉有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

3、 脉有神:可查精气之盈亏,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指下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4、 脉有根: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第二章:舌诊

1、我国最早验舌专著:《伤寒金镜录》

2、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3、变异舌象:

1)变异年龄性别因素:①老年人,舌色多暗红。(2)儿童舌多淡嫩,舌苔偏少易剥。③女性在经期可出现舌覃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点刺增大,月经过后恢复正常。

2)体质禀赋因素:肥胖之人舌多见胖大且质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舌色偏红。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均有属先天性者。

3)气候环境因素:①在季节方面,夏季舌苔多厚,多见淡黄色。②秋季苔多偏薄偏干。③冬季,舌常湿润。④在地域方面,我国东南地区偏湿偏热,西北及东北地区偏寒冷干燥,均会使舌象发生一定的差异。

4、望舌质主要包括观察舌神、舌色、舌的形质、动态以及舌下络脉五个部分。

5、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荣为有神,虽病也是善候。

6、望舌形:舌质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方面。

表格·6—舌色

淡红舌

气血调和,见于正常人,病中见之多属病轻。

淡白舌

气血两虚,阳虚

淡白光莹,舌体瘦薄

气血两虚

淡白湿润,舌体胖嫩

阳虚水湿内停

枯白舌

脱血夺气,病情危重

红舌

实热,阴虚

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

外感风热表证初起

舌体不小,色鲜红

实热证

舌尖红

心火上炎

舌两边红

肝经有热

舌体小,舌鲜红少苔或有裂纹

虚热证

绛舌

里热亢盛,阴虚火旺,血瘀

舌绛有苔

温热病热入营分,或脏腑内热炽盛

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

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舌绛少苔而润

血瘀

紫舌

主血行不畅(热极、寒极、血瘀、酒毒)

全舌青紫

全身性血行瘀滞

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色

肺气壅滞,肝郁血瘀,气虚血瘀,先天性心脏病,某些药物、食物中毒

舌淡紫而湿润

阴寒内盛而血行瘀滞或阳气虚衰血脉瘀滞

紫红舌、绛紫色

热毒炽盛,内入营血

舌有紫色斑点

局部瘀血或局部血络损伤。

表格·7—舌形

苍老舌

实证

娇嫩舌

虚证

胖大舌

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

舌淡胖大

脾肾阳虚

舌红胖大

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或平素嗜酒,湿热酒毒上泛(肿胀舌)

舌肿胀色红绛

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瘦薄舌

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舌体瘦薄而色淡

气血两虚

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

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点刺舌

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

舌红而生点刺

气分热盛

点刺色鲜红

血热内盛,阴虚火旺

点刺色绛紫

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

舌尖生点刺

心火亢盛

舌边有点刺

肝胆火盛

舌中生点刺

胃肠热盛

裂纹舌

邪热炽盛,阴液亏虚,血虚不润,脾虚湿浸

舌红绛而有裂纹

热盛伤津

舌淡白而有裂纹

血虚不润

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者

脾虚湿浸

齿痕舌

脾虚,水湿内盛

舌淡胖大而润,边有齿痕

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

舌质淡红而舌边有齿痕

脾虚或气虚

舌红而肿胀满口有齿痕

湿热痰浊壅盛

表格·8—舌态

痿软舌

伤阴或气血俱虚

舌痿软而淡白无华

气血俱虚

舌痿软而红绛少苔或无苔

外感热病,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

舌红干而渐痿者

肝肾阴亏

强硬舌

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阴亏已极

舌强硬而色红绛少津

邪热炽盛

舌体强硬,胖大兼厚腻苔

风痰阻络

舌强语言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者

中风先兆

涡斜舌

中风,暗痱,或中风先兆

颤动舌

为肝风内动征象,可因热盛、阳亢、阴亏、血虚所致

久病舌淡白而颤动

血虚动风

新病舌绛而颤动者

热极生风

舌红少绛而颤动者

阴虚动风或肝阳化风

舌体颤动

亦可见于酒毒内蕴

吐弄舌

心脾有热,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吐舌

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弄舌

热盛动风先兆

短缩舌

寒凝筋脉,气血俱虚,脾虚痰阻,热盛伤津,

舌短缩,色淡白或青紫而湿润

寒凝筋脉或气血俱虚

舌短缩而胖,苔厚腻者

脾虚不运,痰浊内阻

舌短缩而红绛干燥者

热盛伤津

表格·9—苔质

薄苔

正常舌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

厚苔

主痰湿,食积,里热

润苔

为正常舌象,提示津液未伤。

滑苔主痰饮,主湿

燥苔

提示津液已伤,或痰饮、瘀血内阻,阳气被遏,津液不能上呈

腻苔

湿浊内蕴

舌苔厚腻,或腻而不板滞

多为食积或脾虚湿困

舌苔白腻而滑

痰浊、寒湿内阻

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填

脾胃湿热

舌苔黄腻而厚

痰热、湿热、暑湿内蕴

腐苔

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脓腐苔主内痈或邪毒内结

剥落苔

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气血两虚亦是全身虚弱的表现

花剥苔

胃气阴两虚

镜面舌色红绛

胃阴枯竭

镜面舌色晄白,甚则毫无血色

营血大虚,阳气虚衰

舌淡苔剥或类剥苔

血虚或气血两虚

舌苔前剥

肺阴不足

舌苔中剥

胃阴不足

舌苔根剥

肾阴枯竭

全苔

邪气散漫,湿痰阻滞

偏苔

提示舌苔偏处所候脏腑邪气停聚

偏于舌尖:

邪气未深,胃气先伤。

偏于舌根:

外邪虽退,胃滞依然。

仅见于舌中:

痰饮、食浊停滞中焦。

舌苔偏左或右:

肝胆湿热






表格·10—苔色

白苔

可为正常舌象,病中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

苔薄白而润

正常舌象,或为表证初起,阳虚内寒

苔薄白而滑

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苔薄白而干

外感风热

苔白厚腻

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

苔白厚而干

痰浊湿热内蕴

积粉苔

瘟疫或内痈,乃秽浊之邪与热毒相结

苔白而燥裂粗糙

燥热伤津,阴液亏损

黄苔

热证、里证

舌尖苔黄

热在上焦

舌中苔黄

热在胃肠

舌根苔黄

热在下焦

舌边苔黄

肝胆有热

舌苔由白转黄,或黄白相兼

外感表证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

薄黄苔

风热表证,风寒化热入里

黄滑苔

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

焦黄苔

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黄腻苔

湿热或痰热内蕴,或为食积化腐

绛舌黄白苔

气营两燔

绛舌黄润苔

阴虚夹湿,血热夹湿,营热湿重,热初入营

青黄苔

寒湿内盛

灰黑苔

阴寒内盛,里热炽盛

舌边舌尖白腻苔,舌中舌根灰黑苔

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

舌边舌尖黄腻苔,舌中灰黑苔

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苔黄黑者,为霉酱苔

湿浊宿食,积久化热,或湿热夹痰

舌苔黑而滑润

寒盛阳衰

表格·11—危重舌象

猪腰舌

舌面无苔,如去膜的猪腰

多见于热病伤阴,胃气将绝,主病危

砂皮舌

舌粗糙有刺,如沙鱼皮,或干燥枯裂

主津液枯竭,病危

干荔舌

舌敛缩而无津,形如干荔肉

主热极津枯,病危

火柿舌

舌如火柿色,或色紫而干晦如猪肝色

主内脏败坏,病危

赭黑舌

舌质色赭带黑

主肾阴枯竭,病危

雪花舌

舌起白色如雪花片

属危候

瘦薄无苔舌

舌体瘦小薄嫩,光而无苔

属胃气将绝,难治

囊缩卷舌

舌体卷缩,兼阴囊缩入

属厥阴气绝,难治

舌强语謇

舌体强直,转动不灵,且语言艰涩

多属中风痰瘀阻络,难治

蓝舌而苔黑或白

舌质由淡紫转蓝,舌苔由淡灰转黑,或苔白如霉点,糜点

主病危重,难治

关注中医考研公众账号:zyky012345.搜全国中医考研,可关注!

鼓励转发!

中医公益行动,你我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