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夏史*阿绰传

 昵称VChmUhmv 2017-05-12

  西夏名将录之阿绰
  1.近迫的危机
  西元1226年,一个相貌精悍、不语而威的武将,登上了甘州城的城头。
  他沉默地直直望著西边的方向。
  他凝重的神色,似乎宣告著即将来临的风暴。
  他,叫作“阿绰”,是西夏的甘州城副守将。
  甘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张掖市。
  大约在西元1028年前后,甘州由回鹘人的手中落入了西夏人的掌握。
  攻克甘州,对当时还没有完全掌握河西走廊的西夏来说,等於是打通了与西域通商的大道。
  在那之前,来自西域的珠宝等奇珍,都经由回鹘人转手至宋辽。在那之后,就由西夏人占领了这个肥缺。
  而且甘州是沙州(今敦煌)的东方屏障,一旦攻占甘州,西夏便取得了对沙州的战略主动优势。
  虽然由於受到青海河湟吐蕃的唃厮罗势力所阻,令西夏推迟了攻占沙州的进程。但是西夏终於还是在西元1036年取得了沙州,完成一统河西大漠的伟业,从此直接与拥有无尽宝藏的西方中亚诸国相通了!
  丝路贸易,造就了西夏近两个世纪的辉煌。
  但是,盛衰兴亡乃世之常情。
  在西夏统治河西走廊近200年之后,河西走廊终於也到了易主的时候了!
  当初,西夏袭卷河西大漠的方向是从东推进至西。
  这时,蒙古攻略河西走廊则是反过来由西进展到东。
  西元1226年,蒙古兵分两路,从东西两方包夹西夏。
  (1)蒙古东路军:由成吉思汗亲自带领,向南往贺兰山、兴庆、灵州方向推进。
  (2)蒙古西路军:从沙州开始往东向河西走廊推进。
  蒙古西路军虽然一度在沙州受挫於沙州守将籍辣思义,但是最后仍攻破了沙州,然后继续往东推进。
  阿绰在前不久才刚刚接到了沙州沦陷的消息。
  这虽然早已在意料之中,但是阿绰仍不免扼腕长叹。
  阿绰与籍辣思义虽未曾谋面,但却也曾听闻其事迹,并对籍辣思义能以孤城阻挡成吉思汗亲自率领的大军达半年之久,感到相当敬佩。
  ――只是,形势毕竟比人强,纵使籍辣思义将军如此英杰,也无法力挽狂澜啊!
  蒙古西路大军攻下沙州之后,便向肃州进军。
  肃州是甘州西边的屏障。
  肃州,又能撑多久呢?
  ――阿绰的心中不禁如此疑问著。
  为了能迅速掌握最新状况,阿绰急忙调动了数批探马出去收集情报。
  在阿绰向西观望并等待最新战情的同时,蒙古西路军已经推进到了肃州城下。
  蒙古军中的部将昔里钤部本是西夏肃州人氏。
  昔里钤不到了肃州城下后,感慨道:“肃州是我生长的地方,我在这里度过了我的青春岁月,后来因为受到豪强的欺凌,才被迫离开家乡而投奔了大汗。现在,我终於又回来了。”
  在阔别多年以后,昔里钤不又回了到故乡的土地,他不愿故乡遭受战祸,而向其他的蒙古将领们建议:“这肃州城是个易守难攻之地,若能说服其军民不战而降,岂不更好?我自幼生长在此地,在此还有一些关系与人脉可以运用。”
  横扫欧亚的蒙古诸将们在之前已经在沙州吃过了籍辣思义的苦头,都认为能够兵不刃血而下肃州最好。
  不过,他们之前已经被籍辣思义的诈降给整的够呛了,为了怕历史再度重演,这一次,他们决定商量个更万无一失的办法。
  最后,昔里钤不建议:“不如让我先混进城地,寻找儿时的一班伙伴,伺机献城。”
  众将也认为此计可行,遂就此定案。
  於是,昔里钤部扮作做生意人,混进了肃州城,然后慢慢找到了几个儿时的伙伴,随后开始劝降的工作。
  但是,肃州城里的居民一提起蒙古人,无不恨得咬牙切齿。
  昔里钤部尽管再三劝说,也只能“策反”一百零六户居民归顺蒙古。
  不久之后的一天深夜里,昔里钤部领着这些人偷偷地打开肃州城门,让蒙古大军进城。
  蒙古军就此攻占肃州,然后除了响应昔里钤部的这一百零六户得到赦免之外,其余的肃州军民全遭蒙古军的屠戮。
  当然,肃州城里的西夏人也不是束手待毙的,他们也试图拉上几个垫背的。
  虽然,最后蒙古军成功的执行了屠城的任务,但是本身也有所损伤。
  攻占肃州之后,蒙古西路军继续往东向甘州进发。
  阿绰,人生最大也最后的试炼――即将到来!
  为了能迅速掌握最新状况,阿绰急忙调动了数批探马出去收集情报。
  在阿绰向西观望并等待最新战情的同时,蒙古西路军已经推进到了肃州城下。
  蒙古军中的部将昔里钤部本是西夏肃州人氏。
  昔里钤不到了肃州城下后,感慨道:“肃州是我生长的地方,我在这里度过了我的青春岁月,后来因为受到豪强的欺凌,才被迫离开家乡而投奔了大汗。现在,我终於又回来了。”
  在阔别多年以后,昔里钤不又回了到故乡的土地,他不愿故乡遭受战祸,而向其他的蒙古将领们建议:“这肃州城是个易守难攻之地,若能说服其军民不战而降,岂不更好?我自幼生长在此地,在此还有一些关系与人脉可以运用。”
  横扫欧亚的蒙古诸将们在之前已经在沙州吃过了籍辣思义的苦头,都认为能够兵不刃血而下肃州最好。
  不过,他们之前已经被籍辣思义的诈降给整的够呛了,为了怕历史再度重演,这一次,他们决定商量个更万无一失的办法。
  最后,昔里钤不建议:“不如让我先混进城地,寻找儿时的一班伙伴,伺机献城。”
  众将也认为此计可行,遂就此定案。
  於是,昔里钤部扮作做生意人,混进了肃州城,然后慢慢找到了几个儿时的伙伴,随后开始劝降的工作。
  但是,肃州城里的居民一提起蒙古人,无不恨得咬牙切齿。
  昔里钤部尽管再三劝说,也只能“策反”一百零六户居民归顺蒙古。
  不久之后的一天深夜里,昔里钤部领着这些人偷偷地打开肃州城门,让蒙古大军进城。
  蒙古军就此攻占肃州,然后除了响应昔里钤部的这一百零六户得到赦免之外,其余的肃州军民全遭蒙古军的屠戮。
  当然,肃州城里的西夏人也不是束手待毙的,他们也试图拉上几个垫背的。
  虽然,最后蒙古军成功的执行了屠城的任务,但是本身也有所损伤。
  攻占肃州之后,蒙古西路军继续往东向甘州进发。
  阿绰,人生最大也最后的试炼――即将到来!

  2.“甘肃”的由来
  甘肃,这个名称,最早是出现在西夏时期。
  西夏统治者将“甘州”与“肃州”这两州的名字连合起来,在甘州设置了统管两州军政的机构――甘肃监军司。
  在西夏灭亡以后,在元朝时,元世祖忽必烈便沿用了甘肃之名,而设置了――甘肃省。
  以上就是今日甘肃设省的滥觞。
  西夏时期的“甘肃”只负责军政,而不管民政。而且西夏时期的“甘肃”其范围也就甘州、肃州两地,比起今天的甘肃省要小很多。
  至於,元朝时期的“甘肃”所包括范围的又不只是今日的甘肃省,还将其周遭的一些地区也包括进去了,其面积约有今日的甘肃省的两倍左右。
  不过,西夏时期的“甘肃”却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西夏所统治的河西走廊,有两个端点:
  (1)东边的一端是西凉府,是西夏的心藏地带兴庆、灵州通往河西走廊的入口。
  (2)西边的一端是沙州,是西夏与西域诸国往来的门户。
  而“甘肃”就正是处於西凉府与沙州这两个端点的中间枢纽之地。
  甘州与肃州就犹如河西走廊上的双子星一样,两州可以说是互相屏障,彼此依恃。只要其中一个有失,另一个的处境自然也就大大地不妙了!
   “甘肃”,除了是连交贸易要道河西走廊的枢纽,还是西夏重要的粮仓。
  西夏人在此建渠道引祈连山融化的雪水灌溉,而特别是甘州所产的粮食,不但可供甘州自用,还可周济其它地方。西夏历史上几次灾荒,均是取甘州之粮赈济而度过难关的。
  所以,甘州既是西夏统治河西走廊的枢纽,同时也是西夏的重要粮仓。
  因为甘州的地位如此重要,在西夏开国之前,西夏人与回鹘人为了争夺甘州而打了将近三十年的激烈战争。
  这一段时期发生的故事,后来也被许多人青睐而改编成小说戏剧。
  其中,最知名的当属日本作家井上靖的《敦煌》一书。
  在《敦煌》一书问世以来,许多以这一时期为主题改编的故事,都很难跳出其格局而不受其影响。
  像是中国同题材的戏剧 <贺兰雪>、<大敦煌>,还有一些网路上以此时代为背景的文,通常都会有一个回鹘公主或郡主,她还经常都会演出跳楼或跳崖的戏码。这都是深深受井上靖的《敦煌》影响所致。
  ――不过,这个时候的阿绰当然不会知道这些在他身后的事。
  他只知道――眼前,蒙古人就要来了!
  但是,阿绰一早派出去的数批探马却一直没有半个人回来覆命。
  至此,阿绰也不得不作好最坏的心理打算了!
  ――看来探子们多半是被蒙古人发现了,而这正说明了蒙古人已经离甘州越来越近了!
  ――那么……肃州,大慨已经……
  多少年来,甘州与肃州一直是唇齿相依、互为犄角。
  至此,阿绰心中亦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
  因为一直没有能收到最新消息,阿绰便不眠不休的站在城墙上观看远方,并不时检视全城防务,务必作好最万全的准备。
  终於,最后一批派出去的探马将蒙古人的动向给带回来了!
   蒙古军在攻破沙州、肃州之后,便乘势沿祈连山北麓东进,渡过弱水黑河,直扑甘州而来。
  阿绰接到消息之后,倒也没怎么惊慌,只是喃喃道:“该来的,终於来了!”
  接著阿绰就对身边的亲随说道:“把消息尽快捎给主将,并传令下去――全军备战。”
  阿绰跟著又吩咐了身边的部将们各自该负责的事,之后,他继续盯著西方。
  此刻他的脸上波澜不惊,似乎没有被蒙古人来袭的消息给撼动一丝一毫。
  然而,此刻,他的心理却不像表面上那么的平静。
  ――连嵬名令公将军跟籍辣思义将军都无法阻止蒙古人的铁蹄……
  ――我、能、吗?
  ――不,现在多想也无益。凡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於心。现在我最应该做的就是尽我所能,能够做到什么地步就做到什么地步吧!

  3.甘州城父子重逢
  蒙古军迅速的包围了河西走廊腹地的甘州城。
  但是,在阿绰的主持之下,甘州城就像一根没煮烂的羊骨头般令人难以啃下。
  无奈之下,蒙古将领忽都铁穆尔想到了一个人――察罕。
  察罕是成吉思汗的亲信部将,甚至有传言说成吉思汗收了他当养子。此事的真假姑且不论,但是这也表明了察罕在成吉思汗心中的地位。
  然而,此时忽都铁穆尔的察罕之所以会想到察罕,并不是因为上述的原因,而是因为察罕的另外一个身份――甘州守将曲也怯律的儿子。
  如果可以透过察罕说降其父曲也怯律,那么甘州城自然可以不战而下。
  为什么身为甘州守将之子的察罕会成为蒙古军的将领呢?
  这个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因为察罕的亲生母亲死后,察罕父亲续弦所娶的继母不喜欢察罕,所以察罕就离家出走,辗转来到蒙古投奔了成吉思汗。
  当然,其他的说法也不少。
  不过,现在的蒙古军可没有心思去八挂了。
  在忽都铁穆尔的建议之下,其它的蒙古将领也同意将察罕找来,他们立即派使者将他们的意思传达给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得知忽都铁穆尔等人的意见之后,立即派察罕前往甘州,让察罕招抚其父曲也怯律,希望能够免动干戈而取得甘州。
  与此同时,成吉思汗的心中开始有了一个疑问:“我以为西夏除了嵬名令公之外,已经再没有其他人物了!不想在沙州还有个籍辣思义,现在在甘州又蹦出个阿绰,以后呢?还会再有其他人吗?”
  当察罕前去与蒙古西路军会合的时候,忽都铁穆尔让察罕写了一封劝降信,派使者秘密送进城去,交给曲也怯律。
  察罕遂修书一封,要求父亲曲也怯律到甘州城头上与自己相见。
  当曲也怯律收到察罕的信时,震惊、感慨、难以置信等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顿时一齐袭上了心头。
  ――这…是真的吗?还是蒙古人又在玩什么花样了?
  曲也怯律至此还不敢置信:失散多年的儿子,此时就近再咫尺。
  但是,曲也怯律仍然保持著清醒,他立马把这封书信放到烛火之上,将其焚毁。
  正在这个时候,阿绰却冲了进来曲也怯律的房室之中。
  阿绰劈头就问:“主将,蒙古人来过了是不是?他们要您干什么?”
  曲也怯律心知瞒不过,遂有选择的回答说:“还能干什么,他们就是要我们投降。”
  阿绰问道:“那么您的意思呢?”
  面对阿绰直接的质问语气与灼热逼人的眼光,曲也怯律有些半心虚的转过头去回避。
  曲也怯律说:“蒙古人说如果我们在三天之内还不投降的话,他们将在破城之后…屠城…”
  曲也怯律艰难的吐出了儿子信中的话语之后,双手颤抖著,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
  阿绰语气生硬的问道:“那么,您是想要投降了吗?”
  曲也怯律有些软弱的说:“我…… 我……”
  就在两人僵著的时候,突然曲也怯律的传令进入了。
  曲也怯律的传令是他十三岁的儿子留托儿,留托儿也就是察罕的弟弟。
  留托儿也不顾曲也怯律与阿绰之间的尴尬气氛,马上说了一个讯息――蒙古人邀甘州守将与副守将至城头上相见会谈。
  曲也怯律知道这是蒙古人要藉机安排察罕与他相见,以证明他的儿子确实在蒙古军中。而蒙古人为了不使人怀疑,遂将阿绰也叫上了,而不是要他单独的上城头一会。
  於是,曲也怯律便与阿绰登上了城头。
  果然,察罕便站在蒙古诸将的最前方,父子两人一眼就看到并认出对方来了,只是现在并不是相认的好时机。
  由於当年察罕离家的时候,留托儿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幼童,所以留托儿并没有认出眼前的这个蒙古将领就是失散多年的兄长。
  察罕见了父亲便劝道:“西夏想要对抗蒙古,犹如以卵击石。尔等宜早日归顺,否则城破之后,不但尔等俱亡,就是城中百姓亦无可幸免。尔等好自为之。”
  察罕说完后,便速速离去,以免将情绪泄露出来而给西夏诸将――尤其是阿绰――看出了端倪。
  阿绰见到蒙古人喊完话而离去之后,曲也怯律则是一副呆滞的样子,遂道:“主将,您怎么了?”
  只听曲也怯律喃喃低语:“我等身为军人自是应该效死沙场,可百姓……是无辜的……”
  阿绰闻言,立即大声道:“您,难道真的想要投降吗?”
  曲也怯律叹了口气道:“你先下去吧!让我好好想想……再好好想想……”
  阿绰知道再问也问不出结果,遂先退下了!
  当阿绰转身离去的时候,他突然觉得――奇怪,今天来劝降的那个蒙古将领怎么会让我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呢?

  4.大佛寺中的迷惘
  在甘州城头上一会之后,阿绰、曲也怯律、察罕等人的心都不平静。
  察罕在回去蒙古军营之后,找到了与他同是西夏人出身的蒙古将领昔里矜部。
  察罕在向昔里矜部询问了关於沙州、肃州的战事经过之后,察罕不由得忧心忡忡:“看来尚有许多人不明大势所趋,依旧顽抗蒙古大军。再这样下去,我真担心甘州也会成为落得与沙州、肃州相同的命运。”
  昔里矜部闻言亦不禁感概。他之所以不惜成为『夏奸』,最终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尽可能减少牺牲,保全党项民族。为此他甘愿忍受西夏同胞的不耻与唾骂。可惜,他的这一番苦心,依然成效不彰。
  在察罕与昔里矜部相对感慨的同时,曲也怯律也正陷入一场思想斗争之中。
  大夏,一个历经了二百年风风雨雨的王朝。
  现在,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
  不亡,还等什么呢?
  夏亡蒙兴,已经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了!
  与其站在历史车轮的前面,吃力不讨好的去阻碍其前进,还不如站在车轮后面,顺势推动前行的步伐。
  如果腾格里已经无意於夏国,那么,励精图治,不过是没有用处的垂死挣扎而已。
  如今大厦将倾已是无可挽回了,那么,妄图去扶植,反而只会造成更多不必要的冲突与无谓的牺牲。
  曲也怯律经过一番思索之后,最终他不仅看清了历史大势,还决定要主动去推动这种大势。
  曲也怯律作出投降蒙古的决定,既有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以及想与儿子团聚的因素,但是,更多的,还是为了甘州城这满城生灵百姓的性命安危。
  然而……
  要实施这种行为,除了要胆大之外,还要心细,更要有手腕。否则只要稍有差池,先别说遥远的身后会任人诟骂,就是在眼前,脑袋都有马上丢掉的可能。
  那么,曲也怯律够不够资格完成这一历史的使命呢?
  这就要看他是否能够――处、理、得、当、了……
  当察罕、昔里矜部相对感慨,曲也怯律思索未来出路的同时,阿绰也正苦恼著。
  阿绰是一个单纯的人。在他的人生信条中,他从来都只知道与敌人战斗,即使战败而身亡,也仍不失为一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但是……
  真的要以满城生灵作为代价吗?
  阿绰邊想邊走到了甘州城内的大佛寺。
  也许神佛能够给予他一些启示吧!
  大佛寺在张掖西南,是甘肃省境内现存的西夏最大建筑。
  大佛寺的主殿大佛殿高三十三米,殿内有木胎泥塑,金装彩饰的释迦牟尼侧身佛像,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大卧佛。
  围绕著大佛寺,有著不少神奇的传说。
  比如,当初有一个高僧听到颂佛的声音而来到了这一带,然而掘地而见玉佛, 於是西夏统治者在知道此事之后,便在此地建大佛寺以供奉玉佛。
  此外,据说,后来蒙古灭掉南宋之后,南宋恭帝赵显被蒙古军所掳之后在此出家。
  甚至还有传说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元惠宗)就是在此出生,而其真正的生父就是在此出家的宋恭帝赵显。
  不提上面的这些传说。
  甘州大佛寺是在西元1098年开始修建的。
  那一年,西夏在平夏城与宋朝展开激战,却遭遇到了元昊建国以来最大的败仗。
  西夏主政的小梁后遂下命修建大佛寺,以供奉战死的将士们。
  但是在第二年的西元1099年,大佛寺还未建成之时,小梁后就死了。
  亲政的夏崇宗为了缓和夏宋关系,也怕得罪宋朝,遂把原本为与宋朝交战而死去将士祈冥福的大佛寺,改为祭祀母亲小梁后的西夏皇家寺庙。
  后来,随著西夏的兴旺,甘州大佛寺亦日趋香火鼎盛。
  阿绰在大佛寺的主殿中,望著殿上的大佛塑像,陷入了沉思。
  ――是否应该逆阻历史的潮流?
  ――是否不该阻挡蒙古的统一?
  ――是否见势不利就要以『避免牺牲,阻止生灵涂炭』为由而放弃抵抗呢?
  阿绰又想起了曲也怯律所说的:百姓是无辜的。
  阿绰的心瞬间有了动摇。
  但是,也只是瞬间而已。
  这个世上,聪明的人已经太多了,不缺他一个。
  想不明白的事,就别再去费劲想了!
  顺著自己的心,忠实自己的原则,那就是自己应该做的。
  如果有人不赞同他作法,那么他们大可以反对或者自行去做他们自己认为对的事。
  但是,他还是要依照自己的坚持来行动。
  也许有人会嘲笑他所谓的坚持与原则。
  没关系,随他们去吧!
  只是,相对地,那些没有勇气作自己主的人,把命运交给我,那也是没话可说吧!
  ――能给人启示的,不是神佛,答案其实早已在自己的内心了!
  就在阿绰豁然开朗而回到其驻所的时候,他在甘州城内的一个眼线,传来了一个报告。
  阿绰看了传来的消息之后,面色深沉的令人看不出其喜怒,然而微微颤抖的双手,却已经泄露了他的――愤怒。
  ――敌人的侵犯,固然令人痛恨。
  ――然而……
  ――“自己人”的背叛,却更令人痛心!

  5.当机立断
  当最后一个人进入了阿绰秘密准备的屋子之后,他随手把屋门关上。
  共有36个将领在此集合。
  他们都是突然接到阿绰的集合密令,在被要求绝对保密的情况下於第一时间前来的。
  他们看了一下屋内,发现在场的人中并没有包括肃州的主将曲也怯律。
  有几个比较沉不住气的将领,脑中已经开始了一些“揣测”――当然是不好的负面想法。
  阿绰看了看眼前这36个经过他挑选出来绝对可靠的将领之后,他单刀直入的对部将们说:“兄弟们,看来主将曲也怯律大人是想投降蒙古人了!”
  此语一出,除了几个比较老资格的将领还能保持镇定之外,大部份的将领们都开始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的,渐渐议论了起来。
  咳―― 咳――
  阿绰清了清喉头,现场立即安静起来。
  阿绰便开始讲述起他之前与曲也怯律的谈话,接著,他又说:“我一直觉得当日劝降的蒙古将领相当眼熟,又见到主将的态度似乎不太坚定,所以我便暗中派人注意蒙古人那边的动静,结果……”
  阿绰顿了一顿,而众将的吸引力也被提起了!
  “我不但发现蒙古使者与曲也怯律大人有秘密的往来,还打听到了那名当日我觉得眼熟的蒙古将领是谁。他就是……”
  众人的心此刻彷佛已经被提到了嗓子上,就等著阿绰揭开谜底。
  ――察、罕。
  一些资历较轻的将领还没什么感觉,但是稍有资历的将领们已经开始沉不住气了!
  “副将大人,您说的察罕,该不会是『那个』察罕吧?”
  “对。就是那个曲也怯律大人失散多年的儿子――察罕。”
  此语一出,现场一片寂静,众人久久没有言语。
  好一会儿,才有人问道:“那么,大人您今天召我们过来……”
  “很简单。”阿绰道:“我想知道你们的想法。要战,还是,要降?我要得是你们真实的想法。若你们要降,我不会怪你们。若你们要战,我愿豁出性命与你们一同走上修罗道。只是,我不准有人朝三暮四,游移不定。”
  阿绰语气平静得不起一丝波澜,但其话语的份量却重若千钧,压得众人心头喘不过气来。
  过了好一会儿,一个将领先表态了!
  “我们堂堂党项好男儿,宁可站著死,决不跪著生。”
  接著,开始有人应和。
  “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部将们纷纷响应。
  “这个贪生怕死的老贼,我们宰了他。”
  “我们豁出去,跟蒙古人拼了!”
  “好!”阿绰大喝道:“既然大家的意见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做好准备 如果曲也怯律没有投降蒙古的意愿便罢,但他若想投降,我们便杀了曲也怯律跟蒙古信使,然后再跟蒙古人――决、一、死、战。”
  稍后,曲也怯律召集阿绰与肃州城诸将领们开会。
  曲也怯律果然在会议上提出了投降蒙古以保百姓的意思。
  阿绰与他之前召集的36名将领们纷纷反对投降,决心与蒙古人对抗到底。
  尽管已经有一些将领站到了曲也怯律的一边,但是他们并没有阿绰那样精密的计画与组织的行动。
  阿绰的人马瞬间便将主张投降的将领们斩杀殆尽,而控制了整个局面。
  那36名将领纷纷要求杀死曲也怯律。
  曲也怯律到了这个时候,反倒坦然了,他没有摇尾乞怜,只是淡淡的说:“我这么做,不是为了我自己,我都是为了百姓…… ”
  阿绰淡淡的回道:“我了解。但是,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能放弃的坚持。”
  阿绰没再多说,一刀挥去,将曲也怯律送去见了腾格里。
  阿绰与曲也怯律毕竟同事多年,两人的情谊不浅,他也了解曲也怯律并非贪生怕死、贪图荣华的小人。只是,他们生在这个时代,不得不作出不同的选择,并为他们的选择付出代价。
  至於,功罪,那只能留待后人论了!
  现在,阿绰还有事情要做,他没有时间沉溺在过往之中。
  在这次的会上,除了曲也怯律,他十三岁的儿子留托儿也一起被杀害了!
  接著,阿绰迅速指挥部将们突袭了蒙古信使的秘密藏身处。
  猝不及防的蒙古信使就此命丧黄泉。
  然后 阿绰也儿派人把曲也怯律、留托儿父子的人头,挂在甘州城上,向蒙古人示威。
  在蒙古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阿绰已经率领将士们在城墙上头,将如蝗的箭矢嗖嗖嗖地射向城外的蒙古军营。
  蒙古军不防有此一著,而伤亡惨重。
  不过,忽都铁穆尔、阿答赤、察罕、昔里矜部等人毕竟都是身经百战,他们很快就反应过来,整队后撤,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当蒙古军从西夏军的突击中重新站稳阵脚之后,察罕便看到了甘州城头上的父亲曲也怯律与弟弟留托儿的首级,察罕立即哭得死去活来,他向阿答赤与忽都铁穆尔表明愿意担任攻打肃州城的先锋。
  第二天,蒙古大军开始反攻甘州城,察罕一马当先,亲自冒着矢石,带领军队从云梯上爬到城头,与城上守军进行肉搏战。
  但是,阿绰早有准备。
  察罕尽管复仇心切,蒙古军尽管骁勇善战,却都撼不动甘州城一丝一毫。
  接下来的几天,蒙古军继续对甘州城发动攻势,但是除增添尸体之外,完全没有任何进展。
  蒙古军久战无功,只得暂且撤退,待得休整之后,再发起攻势。
  蒙古军虽然暂时没有继续攻城,却也把甘州城给围得水泄不通。
  ――阿绰跟籍辣思义、嵬名令公很不一样。
  阿答赤与忽都铁穆尔都曾在成吉思汗麾下与籍辣思义、嵬名令公交战过,他们两人认为。
  ――籍辣思义、嵬名令公均是机狡灵变之辈,而阿绰却是不知变通之徒。
  ――也就是说,籍辣思义、嵬名令公是“软”,阿绰则是“硬”。
  ――但是,阿绰虽然没有籍辣思义、嵬名令公那般的智谋,但却更加不要命,不怕死,从某种角度来说,阿绰也许是更加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蒙古众将正在谈论之间,忽然有士卒来报:我军的援军从东方来了!
  蒙古众将闻言,立马出营准备与援军会合。
  他们出大帐之后,远远的望见领军之人虽然身材并不高大,却相貌精悍,不语而威。
  他,正是――
  成、吉、思、汗。
  众将见了,连忙下跪。
  成吉思汗下马之后,不发一语,静静的走向众将身前。
  成吉思汗虽然没有一句责备的话,但是众将却感到了彷佛窒息般的沉重压力,使他们既抬不起身子也说不出话。
  成吉思汗也没有理会诸将,他缓缓的走到诸将身前,静静的望著甘州城,不言不语。
  ――西夏,党项。难道真的无法在精神上征服他们吗?
  最后的恶战,即将展开了……

  6.乱世中的对与错
  成吉思汗得知甘州城久攻不下,便留下部份蒙古东路军继续往灵州进攻,自己则亲自率领部份蒙古东路军穿过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绿色通道,顺著石羊河急速向南,直奔甘州城,与蒙古西路军会合。
  两军会合,共有二十万的兵马。飘扬的旗帜多得几乎遮蔽了甘州城上的整片天空。
  ――成吉思汗来了!!
  甘州城内诸将知道此事后均感到震惊不已。
  成吉思汗,是个多么巨大的存在,是当时,绝对无法忽视的历史概念。
  然而,阿绰却神色自若得不兴一丝波澜。
  ――有差别吗?还会再更遭糕吗?
  阿绰此语一出,众将的心竟不可思议的平静了下来。
  在甘州城下,成吉思汗身著耀眼的明亮盔甲战袍装束――抬头仰望。
  在甘州城上,阿绰则装扮得朴素简陋许多――居高俯瞰。
  两人同样是面貌精悍,目光炯炯有神,均给人久历沙场奔波的感觉。
  在与阿绰对视了一会儿之后,成吉思汗高举起宝剑,略为挥舞,宝剑的光芒就像闪电般炫亮夺目。
  蒙古将士们见状大为疯狂,齐声呐喊得几乎让整个世界都颤动不已。
  在蒙古军的最前头,察罕如同蓄势已久的雄狮般破闸而出,他亲率其部队直扑甘州城。
  阿绰立即下令守军以弓箭队迎击。
  一时之间,万箭齐发。
  察罕不顾箭下如雨,仍然神勇地挥刀拼杀。
  眼见察罕冲锋歼敌,毫无畏俱,蒙古军将士莫不激动感佩,於是他们个个怒吼起来,如怒潮一般地朝甘州城杀去。
  一阵厮杀之后,甘州城里城外都留下了双方无数将士的尸体。
  接连激战数天,甘州城守军所剩的人马,人是血人,马是血马,连阿绰这个最高指挥官的袍服盔甲也沾满鲜血。
  然而,不管再苦再累 阿绰依然坚持站在城头。
  在成吉思汗来到甘州的半个月后的某一天黎明,当太阳自地平线升起的那一刹那,阿绰那充满血丝的双眼在晨曦的照射下,彷佛闪闪地发出了红色的光芒。
  ――已经是最后了!
  阿绰已经有所觉悟了!
  放眼望去,甘州城下尽是闪耀的盔甲及其他各式装备。
  蒙古军的号角一响起,蒙古军立刻奋然跃起冲向甘州城,在最前方领军冲锋的依旧是察罕。
  轰隆不绝的战场呐喊声充满了整个战场,熊熊的战火蔓延了整个甘州城内外,终究是大势已去,甘州城将士们只能像蝼蚁一般,被辗压在蒙古军的洪流巨轮之下。
  在察罕带动下,蒙古将士们英勇地前赴后继,终於攻克了甘州城。
  阿绰最终战败身亡。杀害曲也怯律的36将中仅存的也全被察罕捉住。
  察罕向成吉思汗请求道:“甘州城内的百姓无辜,有罪的只是这36人而已,请大汗赏罚分明吧!”
  成吉思汗闻言,静默不语。
  察罕只觉似有暴风雨将临之感,而汗流夹背。
  过了好一会儿,成吉思汗才答道:“准了!”
  甘州城遂得以幸存下来,免遭屠城的厄运。
  成吉思汗在攻下了甘州之后,下令全军东行,与攻打灵州的蒙古东路军会合。
  临去之前,成吉思汗回望了一眼甘州城。
  他无言地静静的看著。
  他的沉默,彷佛预兆著一场即将来临的风暴……
  西夏末年,有三名将――嵬名令公、籍辣思义,以及本篇的阿绰。
  比起嵬名令公、籍辣思义,阿绰并没有太多的亮点。
  但是,阿绰在极端险峻的情况之下,仍能坚持信念,忠实自我,艰辛奋战到最后都没有放弃,也是很难得的。
  当然,对於阿绰,也不是没有人批评其不识时务,连累了满城百姓,造成不必要的牺牲。
  察罕则虽然背叛本民族,却挽救了满城生灵。
  然而,在一个动荡的乱世之中,许多原本是非分明的价值观都会显得相当模糊。
  我不知道甘州城的幸存者对他们两人会有什么样的观感。
  乱世之中的对与错,本来就不是那么分明的。
  各位,如果你是甘州城幸存下来的人,你又会怎么去评价阿绰与察罕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