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救亡来描述近代中国的话, 用强国来形容解放后的中国也是合适的。 百年动荡、家国飘摇 在有了一个基本稳定的国家之后, 中国人全面迈出了追赶的脚步。。 在这一过程中, 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人物。 他们中,有的我们耳熟能详, 比如研究导弹的钱学森 研究氢弹的于敏...... 有的却知之甚少, 就像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一位。 他叫吴文俊, 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 他对数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学生时代的吴文俊 吴文俊, 1919年出生于上海, 1940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工作、 在陈省身先生指导下开始从事拓扑学研究。 1947年他赴法留学, 师从埃里斯曼与嘉当, 1949年毕业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 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随后在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任研究员。 ▲在法国学习时的吴文俊 新中国成立后, 吴文俊于1951年回国工作, 先在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授, 1952年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直到1980年转入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所, 1998年转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1978年,吴文俊全家福 他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1985-1987), 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1992-1994), 全国政协委员、常委(1979-1998), 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 1993年开始任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名誉所长。 ▲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在给中科大少年班的同学上课 数学是科学之王, 拓扑学又被称为现代数学的女王。 吴文俊在拓扑学领域, 取得了丰硕成果。 他引入了“吴示性类”, 给出了“吴公式”, 提出了“吴示嵌类”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方法和理论。 包括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在内, 许多著名数学家都受益于他的工作成果。 ▲江为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左)、袁隆平(右)颁奖。 他获得过众多奖项 1956年获国家首届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0年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 1993年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1994年获首届香港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1997年获得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厄布朗”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 2000年,吴文俊获得首届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 2006年与美国数学家David Mumford共同获得了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 “邵逸夫数学奖”及一百万美元的奖金。 为了表彰他的贡献,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 特意将国际编号第768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 ▲吴文俊为母校110周年校庆题词 敢追是勇气, 能超是本事。 他说 “我们做的很出色, 可是领域是人家开创的, 问题也是人家提出来的, 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 有些把人家未解决的问题解决了, 而且在人家的领域做出了使人家佩服的工作。 可是我觉得还不够, 我们应该开创我们自己的领域, 我们要提出我们自己的问题来。 从长远看我们要创新, 我们要有自己的路, 我们要有自己的方向, 自己的思想, 不能完全跟着别人。” 他不仅这样说, 也是这样做, 在中国古算的启发下, 他开创了“机械化数学”这一崭新领域。 ▲吴文俊与夫人陈丕和 现代数学, 主要定理和理论框架都是由西方人创立的, 其中极少见到中国数学家的名字。 西方大多数学史家, 除了言必称希腊以外, 对于东方的数学,则歪曲历史, 把中国数学的辉煌成就尽量贬低, 甚至视而不见,一笔抹煞。 有极少数西方学者狂妄宣称: 中华民族虽然历史悠久、人口众多, 但是只积累了经验性的知识, 对于人类文明没有实质性贡献。 我国数学系留学生到西方留学时, 也经常受到西方同学的轻蔑, 令人悲愤而无奈。 吴文俊对此耿耿于怀 晚年他潜心中国数学史。 一心要为中国古代数学正名。 在他的研究结论里, 从西汉到宋元, 中国的数学, 在世界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并在许多主要的领域内遥遥领先, 中国人实质上达到了整个实数系统的完成, 特别是自古就有了完美的十进制的记数法, 这一创造对世界文化贡献之大, 如果不能与火的发明相比, 也是可以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类相媲美的。 他对中国古代数学进行的系统论述, 令人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数学的伟大和深邃, 使后来者更具自信。 他说 “数学是笨人学的, 我是很笨的, 脑筋不“灵”。 可就是这样一位自认为“很笨”的人, 总能站在数学研究的前沿。 为了查阅资料, 他先把整部外文著作用词典逐字逐句翻译出来; 为了解决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问题, 年近花甲的他从头学习计算机编程。 也许正是这种以“勤”为“笨”的治学态度, 才使他开创了“数学机械化”这一完全由中国人开创的全新领域。 人工智能、并联数控、模式识别等众多领域的科研成果, 背后都有数学机械化的应用。 他平易近人,热爱生活。 70多岁时还去坐过山车。 90多岁还经常一个去逛书院,看电影。 他成绩斐然,为人谦逊。 他说 不管一个人做什么工作, 都是在整个社会、国家的支持下完成的。 有很多人帮助我, 我数都数不过来。 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 我应当怎么样回报老师、朋友和整个社会呢? 我想只有让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 我就希望我们的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 ▲吴文俊在泰国 是啊 一棒棒传,一代代接 中国的事业不都是这样做成的吗? 惋惜的是, 他没能看到中国数学重振辉煌的那一天。 2017年5月7日, 吴文俊院士不幸去世, 享年98岁。 人们经常以学界泰斗,行业大师,大科学家等称谓来表示对“吴文俊”以及“吴文俊们“的尊敬。 但我想不仅仅是这样。 在这些称谓之前, 他们首先是一位“爱国者”。 他们以祖国的需要为自己的方向; 以祖国的强大为自己的责任。 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能够挺向前, 在祖国困难的时候能够站出来, 无论哪个领域, 只要祖国有需要, 只要祖国还落后, 他们就甘愿浸身其中, 数十年如一日, 默默的耕耘着、奋斗着、强大着祖国。 这才是他们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地方。 吴先生离开了我们, 但是他的思想将被无数人发扬光大, 而万世长存。 每到夜晚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 浩瀚的宇宙中,群星璀璨, 其中有一颗吴文俊星熠熠闪烁。 在他的榜样下 后辈们追循着他的脚步, 一定会实现他, “中国数学要在21世纪成为数学强国”, “复兴古代数学、振兴现代数学”的目标和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