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威头条丨大兴安岭大火之谜 科学视角审视那场谜一样的大火

 oubaiwang 2017-05-13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4月30日,内蒙古大兴安岭乌玛林业局伊木河林场发生森林火灾。5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毕拉河北大河林场发生森林火灾。这两场大火发生的时间,几乎与30年前“5·6”大火相同。这仅仅是巧合吗?  



凡是重大的超过社会控制能力的灾情,都有气候变化的贡献,30年前的大兴安岭大火,就是一场典型的气候变化造成的重大灾情,有着森林火灾的特殊性和火灾动力学的典型性。今天,我们就来重新认识30年前的那场火灾。

    

失火之谜


常见的说法是,那场大火源于一位林场工人启动割灌机引燃了地上的汽油,后来熄灭的明火死灰复燃。但我们知道,这次火灾在大兴安岭地区的西林吉(漠河县)、图强(图强镇)、阿木尔(劲涛镇)和塔河4个林业局所属的几处林场同时发生。卫星遥感图,火灾发生时,俄罗斯的火场面积比大兴安岭5月6日当天的火场面积大数十倍。这说明当时的气候有利于灾情,不利于火灾控制。



1963年的某一天(具体日子记不清了),美国东北部几个州全面爆发火灾,80%的消防队伍都出动了,奋战在扑灭野火的第一线。第二天,所有的火灾都被扑灭了。神秘地发生,神秘地消亡。类似的灾情,发生在公元前524年的某一天,“(召公十八年,524BC)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曰:「宋、卫、陈、郑也。」数日,皆来告火”。



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一点,那就是当时的特殊性气候是导致重大灾情的关键,某人失误,某人放火,都不是成灾的关键性因素。“5·6”大火的失控原因是当时气候条件的便利性,这一点难以察觉,却是难以控制的关键性因素。 


加拿大森林火灾


美国科学家于1996年发现 “拉马德雷”现象。“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1924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25—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1999年。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  


美国加州森林火灾


所以,最近,听说俄罗斯的森林大火烧入中国,我立刻想到这是大兴安岭大火之后的30年,也是冷位相气候的高峰年,因此失火是可以预期的,但成灾则不会,因为这是冷位相气候周期,没有大风的帮助,火灾比较容易控制。冷位相气候与暖位相气候的最大差异在于火场的蔓延速度不同,1666年的伦敦大火只有6人死亡,206年(3.5个周期)之后的芝加哥大火却有300人死亡。气候脉动是导致火灾形势突发的重要推手,虽然其中的因果关系逻辑链条仍然没有认识清楚。


1987年大兴安岭大火


大兴安岭大火虽然发生在春天,却是一次典型的暖位相火灾,其典型的特征是火啸和火暴,往往和火场的气流不稳定有关,因此是伴随暖位相气候的特征。暖位相气候的火灾通常蔓延快,火场伤亡高,因此很容易造成很大的伤亡。1987年的大兴安岭大火,与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和Peshtigo大火非常相似,前者烧死300多人,后者烧死1500多人,这是典型的暖位相火灾导致的难以逃生局面。大兴安岭大火发生在116年之后,几乎是完整的2个气候周期,因此伤亡很重。



历史上的美国野火灾情,首当其冲的失火原因是铁路火车,由于燃烧不完全的炉灰和排烟,经常会导致森林火灾。不过更常见的一种火灾是无法调查原因的,比如早晨树叶尖部的露珠,有可能像凸透镜那样对光线发生汇聚作用,如果汇聚点落在热薄型材料上(比如火媒、纤维材料等),就会发生火灾。也就是说,这种完全没有失火线索可以调查的火灾,来源于临时形成的偶然发生的一滴露珠,这是野火失控难以调查的关键性因素。所以,火灾的发生有可能是偶然的意外的,火灾的控制才是专业的、需要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的专业领域。对此,我国“控人即控火”的观念还比较初级,不能完全控制各种突发火灾。


蔓延之谜


火灾蔓延的前提是要将新鲜燃料加热到可燃的温度。在此温度下,固体燃料释放出可以燃烧的气体,真正燃烧的只能是气体。划一根火柴,可以轻易地用嘴吹灭,但如果火点的温度提高以后,放热增加,火场抗风速的能力就会增加。因为风速快,火焰向一边倾斜,导致火焰向新鲜燃料的预热能力增加。几乎所有的燃料都必须经过加热,干燥,释放可燃质和点燃几个阶段,而强烈的火焰传热(以辐射为主)将这一过程大为缩短,所以,火焰快速传递是有可能的。这里的风速是火的流动造成的,与平常的地表风有别。


大风期间的顺风蔓延模式,有利于火焰拉长、预热和蔓延。


森林火灾的快速蔓延,除了与风速有关以外,还与一种特殊蔓延现象——飞火有关。林火燃烧中,产生一些碎木片,这些燃烧着的碎木片,随着强烈的羽流上腾,脱离地表边界层之后,受到环境风力的影响,降落在远处,这种跳跃式的火灾蔓延方式,是林火特有的现象。1987年5月7日23时,黑龙江马林林场有一条小河,并没有阻挡火势的蔓延,那些随着大风漫天飞舞的碎木头,很快点燃了马林林场,2个小时之后全部林场被烧完。


森林火灾中的飞火现象(1991年美国湾区大火)。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山枇杷》中写道“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虽然描述的是山枇杷,也可以理解成森林大火的火场现象:树冠火。对于某些树木,树梢、树叶比树干更容易点火。树梢、树叶被干燥后,点燃的过程可以是迅速的,形成一种快速点火燃烧现象,俗称“火啸”。


1991年,美国湾区大火中发生飞火现象的碎屑燃料,直径可达5厘米。


火啸之谜


对大兴安岭大火的描述,经常提到一种“火啸”现象。从新闻和回忆录中对该现象的描述,可以和平常室内火灾的轰然现象相类比。通常我们理解的火焰按常规逐步蔓延,是基于火灾规模比较小,通过地表传热和少量的辐射来进行。当火源达到一定的规模后,辐射强度大为增加,所以有人说火焰是从空中过来,泛黄、泛红(颜色代表温度,这是物理学中的普朗特定律或维恩定律),四面八方一片。林间树叶“噼啪”作响,说明辐射强度大。当水分被烤干以后,剩下的可燃物开始升温,并放出可燃质。因为是一片树林受到煎烤,可燃质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被点燃,发出“呼”的一声,整座树林被点燃了。这时候,扑灭这等规模的林火是不可能的,只能等燃料烧尽,自动熄火。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室内或炉膛内,如著名的题壁诗“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描述的就是这种“火啸”现象,只不过发生在炉膛内。


大兴安岭大火中,烟气层对附近燃料的辐射,是导致“火啸”的关键。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火啸”现象呢?


第一,燃料干燥,这一点是当地气象条件决定的。每年春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是干燥的,来自南方的气流是温暖的,两者共同决定环境湿度和燃料干燥度。当年漠河地区的降雨量只为平常年份的30%,5月份的温度从8摄氏度一下上升到24摄氏度。


第二,大量的浓烟产生一定的辐射强度,持续干燥和预热附近新鲜的木材(燃料),燃料发生热解过程,产生大量的气相燃料;


第三,一旦条件具备,预混预热之后的燃料气体同时被点燃,产生强烈的扰动和发出巨大的声音,就是“火啸”。


1987年大兴安岭大火


大兴安岭大火,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林区大火。关于那一次灾难的描述,可以说汗牛充栋。可是,有几个关键的火场现象,与火场流动有关,需要特殊的解释。那就是风力突变,从四五级陡升到八九级,有的地方瞬时风力达到十二级。



事后,一个很常见的观点是,火场大风没有预报。记录中的预报是“火险级”,就是大约五级大风,而有人报道火场大风达14级,这不是浮夸,前者是自然风速,后者是火场大风,由火灾自己造成的。大自然对能量释放的反应是产生流动,火场大风是火灾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大家知道,气体受热会膨胀并密度减少。在地球重力场中,密度小的气体会上升,周围的气体会被卷吸过来,形成一股上升的冲力。当火源很小且没有外在扰动的时候,“大漠孤烟直”。当火源有一定的规模, 就会对周围气流产生扰动,“狼烟滚滚”。当能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就会形成冲天而上的火球和蘑菇云。所以,1987年5月6日的大火,会在一天以后的5月7日形成大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形成重大的灾害。其核心在于燃料的堆积和火场的非线性发展。所谓非线性,就是指即使在稳定的火焰传播速度下,过火面积是速度的平方,再加上其他的因素如风速和风向,地势和燃料干燥程度,火场发展是无法预测的。


艺术家想象中导致大量伤亡的东京大地震“火灾龙卷风”。


但凡失控的林火,总是要提到一种暴风,导致火势无法控制。其实这种暴风是火灾本身造成的,是火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火焰龙卷风又叫火怪、火旋风、火暴,是指当火情发生时,空气的温度和热能梯度满足某些条件,火苗形成一个垂直的漩涡,旋风般直插入天空的罕见现象。旋转火焰多发生在灌木林火,火苗的高度在9-60米不等,持续的时间也有限,一般只有几分钟,但如果风力强劲能持续更长的时间。


1991年,美国湾区大火发生的蔓延形势,受当时的气象条件的影响。


火焰龙卷风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条件:一是强烈的热量生成,导致向上的羽流;二是上升气流与供风气流的不对称性相结合,一起形成旋转的空气涡流。火焰龙卷风的形成必须在火焰燃烧产生高温造成热对流上升后。如果上升时供风不对称,上升的气流会开始旋转,便可能形成所谓的火焰龙卷风。在外观上,这些旋转的气流可收紧形成类似于龙卷风的结构,边旋转,边吸入,边燃烧,边上升。火的热力令空气上升,周围的空气从四方八面涌入,形成卷吸,火焰龙卷风便形成了。


火旋风


最著名的天然火旋风,莫过于著名的1923年东京大地震,震后发生大火,在广场避难的38000人,因为周围建筑的大火产生了火旋风快速消耗了氧气,导致窒息而死。地震、大火、火旋风三者共同导致伤亡10万人以上。


火旋风


最常见的火旋风,是森林大火中的火旋风。火焰龙卷风夹卷着火焰,像一条火龙一样旋转前进,所到之处皆为灰烬。其大风威力足以将一棵小树连根拔起,可持续推进1小时以上,其带来的大火难以扑灭。在这种气象条件下,逃生是必然和讲究策略的。


火旋风的产生条件:1. 火焰(能量释放);2. 上升羽流; 3.非对称的气流供给,形成涡流。


历史上著名的火旋风还有1871年10月8日,一场森林大火席卷了美国威斯康星州东北部的格林贝湾两岸,总共大约有1500人丧生。那晚,两处主要的森林大火从格林贝城附近向东北方推进。尽管居民们全力扑救,试图阻止大火蔓延,可是烈火无情,所经之处毁掉了大量的住宅。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改变供风方式,人为制造火旋风。


1987年5月7日风速突变之后的大兴安岭大火就可以称作火旋风。1988年黄石公园大火也有一个失控的转折点,是以风向突然改变,消防队员措手不及为标志。


1991年加州湾区大火,事后伯克利教授帕格尼使用鲍姆与麦卡福瑞的火致流动理论,根据气象资料复制了火场气象流动的变化,证实了火旋风的生成是火灾能量释放与大气环境互动的结果。



1923年,东京大地震发生之后的火势蔓延与风向变化形势(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


所以,火场发展具有难以预测性,这是因为风助火势,火致流动相互耦合的影响,很难预报。林区火灾的预报,应当是中长期的天气预报,根据燃料的干燥程度,确定火灾风险,并相应地准备应急队伍。现在我国的新闻联播也开始预报林区火灾风险指数了,这是学习美国的经验之一。

所以,火场发展具有难以预测性,这是因为风助火势,火致流动相互耦合的影响,很难预报。林区火灾的预报,应当是中长期的天气预报,根据燃料的干燥程度,确定火灾风险,并相应地准备应急队伍。现在我国的新闻联播也开始预报林区火灾风险指数了,这是学习美国的经验之一。(来源:科学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