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TI测量脑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距离预测患者手术预后

 海阔天空sjwk 2017-05-13




Ref: Meyer EJ, et al. Neurosurgery. 2017 Feb 1;80(2):193-200. doi: 10.1093/neuros/nyw040.


弥散张量成像(DTI)可以识别白质纤维束,有助于减少脑肿瘤手术后的神经功能障碍发生。之前的研究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合术中皮质电刺激测定肿瘤病灶到电生理激活部位的距离,评估对术后神经功能的预测价值。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赫尔希医疗中心放射科的Erin J. Meyer和神经外科的Wolfgang Gaggl等采用弥散张量成像测定脑肿瘤部位至白质纤维束间的距离(LTD),分析其与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或死亡率的关系,评估DTI在预测手术预后的作用,结果发表在2017年2月的《Neurosurgery》上。

 

该研究纳入60例成人脑肿瘤患者,包含54个神经胶质瘤、3个脑膜瘤、2个颅内转移瘤和1个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术前均行DTI成像扫描。DTI图像显示3个主要白质纤维束传导通路:上纵束(SLF)、扣带和皮质脊髓束;并且测量病灶至各个通路的最短LTD(图1)。同时,从电子病历中收集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和死亡率。


图1. MRI-T2加权冠状位成像中,白色箭头表示肿瘤病灶至上纵束间的最短距离(LTD)。

 

结果显示,肿瘤距同侧皮质脊髓束的LTD和距上纵束的LTD均与术后运动功能障碍(P=0.018)和语言功能障碍(P<><><>

 

作者认为,使用DTI图像测量肿瘤至主要白质纤维束的距离可以警示临床医生手术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如果病灶与运动或言语纤维束相距1cm或更小的距离时,可以确切地预示手术后将发生新的神经功能缺失。


(天津医科大学安奇编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知秋教授审校,《神外资讯》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衔城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