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汇文中学校长陈维嘉:尖子生不是“补”出来的 | 大家说

 乡里人家图书馆 2017-05-13

▲北京汇文中学校长陈维嘉


我教了这么多年书,又当了这么多年学校管理干部,几乎没看到哪个学业突出的孩子是“补”出来的。家长千万别以为,自己投入了、努力了,孩子就一定能出类拔萃。事实上这是极具或然性的事情。


我并不反对补课,但什么样的孩子需要课外补习是有前提条件的:其一,学习能力特别强,课本知识无法满足其需求,学校的老师已经不能再指导了;其二,学习困难,存在薄弱环节,跟不上学校正常的教学节奏,必须要额外地修补漏洞、梳理知识。


除了这一头一尾,绝大多数学生只要上好学校的课,就足够了,没有课外再补习的必要。



不必要的补课可能适得其反


好多家长看到别的孩子补课就坐不住,坚信只要补了就肯定比没补好。但事实上,不必要的补课,真有可能把孩子补坏了!过度“进补”的孩子通常会出现两个问题:


其一,不会思考。由于在辅导班上已经学过一些皮毛,有些孩子自认为学会了,不仅不再跟着老师的节奏主动思考,而且上课听讲也不认真。再加上课余时间疲于奔命,精神、体力消耗太大,上课状态和听课效率都会受影响。久而久之,学习能力和成绩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其二,压力过大。有些家长以为,只有在压力下,孩子才知道努力、上进。事实上,适当的压力确实有促进作用,但压力太大则会适得其反。我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由于学习压力超过承受范围,因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从厌学发展到排斥集体,排斥同学和家庭。这与家长的初衷可谓背道而驰。


所谓爱有方,学有道。在铺天盖地的课外辅导面前,在浩浩荡荡的补课大军面前,家长们一定要明白,尖子生绝对不是“补”出来的。



溺惯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现在,绝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家长提供给孩子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几乎无条件地满足各种要求。但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家长所能给予孩子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呢?


我认为应当是正直、善良、宽容、谦和的人品,是乐观、独立、不惧困难的性格,是独立生活、自我管理的能力。


相对而言,现在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处处包办代替,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儿委屈。


学校里,一个班几十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同学间难免有点儿磕磕碰碰。但有些家长不管这些,容不得孩子受丁点儿委屈,动不动就要“讲礼”、“讨个说法”。甚至有个别家长因为学业不佳,指责老师教的太难。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维权”没错,但家长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地“护短”,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让孩子享受“特权”,也是家庭教育重要的内容。我对自己的女儿,在成绩上没有特殊要求,只要尽力就好。但有些原则是要坚持的,比如,该承担的责任要承担,该受的委屈要承受,该学习的生活技能要学习。


起初,女儿也有抱怨,“别的孩子都不用做家务,为什么我就不行?”后来,她大学毕业后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工作,生活上没有任何障碍。这才真正明白了,不娇宠、不溺惯,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容不得失败,这能理解。但评价一个孩子,不能只用分数一把尺子,这对孩子不公平。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的擅长艺术,有的擅长体育,有的很会读书,各有千秋,但“全才”凤毛麟角。作为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更不能忽视人本身的“内容”。因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想最终胜出,分数之外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文 | 陈维嘉(北京市汇文中学校长)

文章来源 | 现代教育报

图片来源 | 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