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军打仗立奇葩规矩,命令士兵沿途播种,至今百姓仍感恩戴德

 潇潇雨ekg9m5f4 2017-05-13

清朝自闭关锁国政策以来,西方在工业革命以及大航海的带动下飞速发展,而大清则对世界的变化充耳不闻,以天朝上国自居,依然靠农业的发展来支撑帝国的统治。到了道光、咸丰之时,洋人的两次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朝的美梦,曾经东方腾飞的巨龙一下成为了西方列强手中待宰的羔羊。

当然,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并非完全无动于衷。面对内忧外患,为挽救颓势,在朝的仁人志士做出了许多努力。在同治初年,出现了一段中兴时期,为大清王朝续了几十年的命运。在这阶段最为出色的四位汉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也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除了张之洞之外,另外三人都是打仗出身。若论功过,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都有过镇压太平天国,屠杀汉人同胞的过失。但在许多人眼中,左宗棠比李鸿章更当得起“民族英雄”这四个字,这主要是由于左宗棠当年率军收复新疆的壮举。

在朝堂上,左宗棠和李鸿章是政治对手。李鸿章主张重海防,而放弃塞防,即放弃新疆地区,集中精力抵御日本。但左宗棠认为,若放弃塞防,则西部大片河山必被侵略者吞并。于是力排众议,亲自率军前往新疆平叛。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若非左宗棠的远见卓识,新疆大片地区恐已落入敌手。而全力筹备海防的李鸿章,则在甲午战争一败涂地,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左宗棠一生曾两次率领湘军西征,第一次是平阿古柏之乱,第二次则是对抗俄国收复新疆伊犁地区。第二次出征时,左宗棠已近60岁高龄。因此在出征时,左宗棠特别带上了一口棺材,以表明不收复失地绝不苟活的决心,故事广为百姓称颂。

除了抬棺西征之外,左宗棠还有一份巨大的功绩,西部百姓至今仍从中受惠。原来,左宗棠发兵新疆后,看到因连年战乱不断,在本来就水源不足的情况下,果树田园荒废,百姓流离失所。为了修复当地的生态环境,左宗棠命令士兵每到一处,就要在当地有条件的地方种植柳树。最终柳树林种植延绵数千公里,为涵养水源,恢复生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古将军奉命出征,大多率军击敌,功成则身退,不会理会战争造成的破坏,更别提当地老百姓的死活。但左宗棠自小博览群书,亲历农耕,对劳动人民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而且是真正地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和土地,才会为这些他完全可以无视的问题尽心劳力。

“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当地百姓最终记住的,不是左宗棠当了多大的官,也不是他在战场上斩杀了多少敌人,而是他为改善环境做出的努力。后世的人们将这些柳树命名为“左公柳”,就是为了纪念左宗棠,以及他部下的湖南军人们当年在新疆植树造林的功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