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洪家拳内外五要

 GOGOOTOOO 2017-05-13

 

      洪拳是广东名拳之一,威震岭南数百年。由于这些年影视作品的大力倡导,洪拳在国内外一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并无真正的理论建树,只是虚假的繁荣;尤其是学院武星的典范李连杰先生那些夸张的动作,对洪拳正常发展具有极大地破坏性,甚至导致一些国际友人错误地认为李连杰所演练的风格才是真正的洪拳。这种现象令洪拳界的卓识之士深感担忧,有鉴于此,他们对洪拳立即作了比较深入地挖掘与全面研究,以求有所建树。其中,武术家周至志先生的文章,对洪拳有整体的宏观把握,代表了洪拳理论研究的先进水平,极有参考价值,对欲从深层次探索洪拳奥秘的武友而言,不失为满足夙愿的良机。

 
  “小成三年中,大成十年功”。不论何家武艺,均离不开刻苦砥砺和持之以恒,是以南派称武艺为功夫。林世荣先生在《虎鹤双形拳》的自序中如是说“拳术一道,诚易学而难精,先要明其规矩,习其标准,然后假以气力,善于接桥。明此则功自进,更从而求其横直吞吐,进退出入,四到之秘,五门之法,八面之形,生死之路”。古人说学武先求明师,知其然和其所以然,再加力气并持之以恒,将其融会贯通,就是这个道理。
  洪家拳从扎马碌桥开始便是一门实实在在的气力功夫,没有花巧可言。“洪家讲桥马,蔡家讲快打”;“洪家桥马,佛家快打”,这些流行的拳谚更加突出洪家拳是离不开桥手和马步的,洪家的前辈在桥马上痛下三年五载苦功是很普遍的。试想马步轻浮,经不起一刮,桥手无力,抵不住一压,怎能与人相搏?洪家拳循着桥马这一简单实用的途径入门,经苦练琢磨而能明白其中奥妙者,便已踏进洪家的殿堂了。
  桥马法门,包含在外五要中,洪家拳术有内、外五要之说,内五要是习武者修身的根本,也是拳术的根本;外五要则是拳术应用的法门。
  
                     一、内五要
  
  精、力、骨、气、神,是洪家拳的内五要,五者息息相关,是习武者修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拳术的根本,外应龙、虎、豹、蛇、鹤五拳。五拳互练,五要交修,则身坚气壮,手灵足稳,眼锐胆实。祖师成名后,专门为此而创了一套五形拳留于少林。  
  (一)  精
  卵受精而孕育成人,故精是五要的核心。一方面,精足则神完,神完则气充;另一方面,精足而髓满,髓满而骨壮,骨壮而力健。
  先天之精,秉承于父母;后天之精,得水谷之精华,经脏腑运化而生。一方面,后天之精进一步转化为后天之真气,营卫脏腑筋肌;另一方面,精与骨髓互相补充,精不足就会抽髓补充,精满又可以补髓,两者达到平衡后,精过满就会外泄,泄精后七天,精髓才能重新达到平衡。这一点可以从小周天自然功中得到证实。
  鹤拳练精,练习时以缓急适中为得宜,盖取象于鹤之精足神静,故练习时须凝精铸神,舒臂运气,所谓神气自若,心手相应,独立华表,高悬千仞,瞑心孤往。  
  (二)  力
  力生于筋骨,骨大筋厚者则力雄,骨羸筋薄者则力弱,是以练力之道先舒筋壮骨。
  力分内外,表现为刚柔,故由定而运刚柔,化拙生巧,所以天生力大者可得事半功倍之效,力小者则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痛下苦功,及长短横直,上下开合,硬封软拿,俱是力的应用,是洪家拳的十二桥手法门精要。
  豹拳练力,豹之威不及虎,而力较虎为巨,盖以豹喜跳跃,腰肾不若虎之弱也。练习之时,必须短马起落,全身鼓力两掌紧握,五指如钩铜屈铁。   
  (三) 骨
  骨是人一身的支柱,也是拳术的形格,故习武者必先强健筋骨,养精填髓是此道的不二法门。所以武者莫不视易筋经《洗髓经》为至宝。
  男性的骨质结构与女性的不同,当精亏抽髓得不到补充时,骨体会吸收其它近似的物质,如嘌呤蛋白等,会引起痛风等关节病变使骨质脆弱。女性的骨骼系统就没有这种功能,女性比较少得痛风,只会患骨质疏松的骨病,而男性就比较少得这种骨病。所以少年人未满十八岁,骨骼未生好,不宜早行房事。
  虎拳练骨,练习时须鼓全身气力,臂坚腰实,腋力充沛,一气相贯,始终不懈,起落有势,努目强项,有怒虎出穴两爪拔山之势。   
  (四)   气
  气串行于筋络,裹于骨而发力,中医亦谓之营卫之气。武术家、仙道家练气之法殊道而同归,皆云:气以直养而无害。
  洪家拳练气之法,动者,以呼吸入门,推拿按摩助之,导引排打固之;静者,以小周天自然功养之。然而练气之法与养精之道息息相关,即使小周天真气自然运行畅通无阻,如果泄精,必须七天后方能复原。
  蛇拳练气,气之吞吐抑扬,以沉静柔实为主,如蛇之气,节节灵通,其未及物也,若甚无力者,一与物遇,则气之收敛,胜于勇夫,有经验者自能知之。练气之法,柔身而出,臂活腰灵,骈两指推按起落,若蛇之有舌,且游荡曲折,有行乎不得行,止乎不得止之意。所谓百炼钢成绕指柔者,即为此写照也。  
  (五)   神
  神之一道,气质清朗,目锐胆实,与人相搏,未及交手而气势夺人,审明六路,耳听八方,知进退之机,立不败之地。
  神依赖于精,精足则神完,谓之精神。
  龙拳练神,练习时周身无须用力,暗听气注丹田,通体活泼,两臂沉静,五心相印,如神龙游空,天矫不测。
  
                    二、外五要

  感法禅师说:“若论洪家拳法艺,全凭手足身心眼”。这手、足、身、心、眼,便是洪家拳的外五要。颜殿雄先生说:“心省活动施行,伶机前后左右,分明上中下势,以柔制刚为谋,以活制死为本。一要人脚为先,二者解法要明,三则拆法要急,四用定势为主,五问桥马知机,六巧破法用意。”林世荣先生还说:“何谓四到,心目手足齐施是也。夫心到则操守有主;目到则光明不紊;手到则攻取易行;足到则搏击快捷。”   
  (一)  手
  手是上盘的门户,宜窄不宜宽,宜曲不宜直。宽易被对手乘机而人,直则力散,故门窄而易守,手曲而力抱。洪家拳诀说,“一手分三关:头关在肩,要沉;二关在肘,宜坠;三关在腕,最生猛”。除了沉肩坠肘外,洪家拳总体对手的要求,是密实和弯曲,以手为一分计,接桥时用五寸手,出击时用八寸手,不得出直;还要求手从心口出,出时以螺旋劲从心口正中发力,即洪家“穿心掌”和“穿心拳”之法。
  有前辈说洪家拳是以马法为先锋,手法为主力;亦有前辈说手法是主力,脚法是救兵。无论如何,手法是洪家拳的主要技法,膀手分内外,肘法见横竖,桥手有十二法门。
  1 手形
  短打拳术中,常用的手形为虎口手、佛掌手和熊掌手,象形拳术中,常用的手形为虎爪手、龙爪手、凤爪手、鹅颈手、鹤咀手、鹤翅手、鹤爪、鹤咀钩、猴爪手和饭铲头等。洪家拳擅一步三变手,短打拳术中、往往一个组合动作,手形由虎口手、佛掌手和熊掌手互相变化。
  常用的指形有虎牙指、单鹤指、蛇舌指、锁喉指和撑天指。虎牙指、单鹤指和撑天指是练运桥和定桥的常用指形,撑天指用于练习指力。拳谚说“四指撑天天上天,沉踭对膊是真言,莫谓洪拳无妙法,铁臂禅师也诳言”。
  常用的拳形有日字拳、姜子拳(豹拳)、凤眼拳和鹤顶拳,姜子拳重在打击软肋,凤眼和鹤顶则重于点穴;日字拳形亦分两种,一种是大拇指压在食指面上的,是常见的日字拳;另一种是大拇指顶压在食指侧,拇指背拱起的,是用于戴铁环练习的日字拳。
  2 膀
  洪家拳的膀分为内膀和外膀。包括大、小臂的整条手臂称为膀手。膀手运动时,肩胛骨内合,称内膀,所用手法统称内膀手;肩胛骨向外分时,称外膀,所用手法亦统称外膀手。膀法在少林古已有之,最常见的俗称“三靠手”,南派统称“打三星”。星者,式也,亦即由插花手、照镜手和伏虎手三式组成之意,完整的膀手由七式组成,除了以上三式外,还有上、中、下三式十字手,即截膀、切膀和画眉手,以及戴花手。洪家拳是先有膀法后有桥法的,膀法包含肘法和桥法,承继自少林和咏春白鹤拳,桥法是由白鹤拳的单、双枝手法衍变而成,突出一个“漏”字的技击精华。所以在拳术的套路中,经常有一膀一桥的组合动作。
  3 肘
  洪家拳对肘部的要求是“沉踭坠肘”。肘关节已经是防守的内线了,若对手突破这最后一道防线,从技击的角度来看就非常危险了,所以洪家拳虽然有肘法,但不是作为进攻的主力,而是作为防守的救兵。肘法总体分为横肘和竖肘。拳谚说“横踭来掂踭送,掂踭来横踭消”。是以肘破肘之总则,掂者,广东方言,竖也。
  4 桥
  南拳将手的小臂部分称作,在没有形成桥法之前,膀手常用的也是手的小臂,形成桥法之后,也就把膀手收入桥法之中。祖师将桥手的各种形状,统一归纳形成十二桥手法门,即刚、柔、逼、直、分、定、寸、提、留、运、制和订。刚、柔、寸是桥手劲力的三种状态。逼、直是桥手的两种形态,逼桥是短桥,与制桥配合,常用于封逼(闭)擒拿;直桥是长手,用作离桥抽打。定、运是桥手劲力之间的变化。分、留、提、订是桥手运动的四个方向,桥手由内转外是分桥;由外向内合是留桥;由下向上提托是提桥;由上往下按是订桥。桥法是由桥手的形态和桥手的劲力组成的,桥手在运动过程中,桥力往往会在刚、柔、寸三种劲力之间变化。
  顾名思义,桥是用于承托重力的,必须能承受挤压封逼,没有力气是行不通的,是以洪家拳的桥和马都是气力功夫。练习桥力是实在功夫,历代流传下来的练功方法,以捧、抱石鼓的方法练提、留、直、定的桥力;将多片毛竹片的两头扎住,两手穿人其中将竹片分开,是练分桥的方法;用倒立的方式练的是订桥力;将石担放在桥手上面练洪家三展手是练运柔成刚的法门;头、肘倒立练的是逼桥力;引体向上或以手指捏酒埕都是练制桥力的好方法。  
  (二)  足
  足法在洪家拳中是一切马步的根基,马是指现代武术用语的步型,步是指步法。马的姿势、步的生动和身法的闪展腾挪、抑扬吞吐,全系于足下。由于身体的重心是由足来调节的,所以洪家拳首先要求“落地生根”,将身体的重心降低而使动作的基础稳固。
  足的牵涉面最广,最密切的有马法、步法、膝法、腿法、腰胯法和身法。腰胯法和身法也属于外五要里“身”的范畴,故把他们放在那里面。
  拳谚说“桥来桥上过,马来马发标”,洪家拳里常说的一个动作名词就是“标马”,标马是以自己的前锋马攻击对方的前锋马,这与北派拳法的腿击法是异曲同工的,只是攻击对手的身体部位不同而已,目的都是一样的。
  1 马法
  马在现代武术名词中即是步型,但洪家拳赋予步型更多的内涵,因此有专门的马法,是通过步型的转换变化达到身形变化的目的,比如八分马变三七马,三七马变吊马,三七马变跪马和挪马等方法。
  马因骑马式得名,而骑马式是马法的基础核心,分为高、中、低三种形式,洪家拳早期以中四平马为主,后来衍变成低桩马和高桩八分马。中四平马一转即为丁字马和子午马;低桩马可转为之字马和蝴蝶马;高桩八分马是短打拳术基本步型,一转而成三七马、吊马、拐马、揽枝马、仆地虎和跪马等常用步型,通过这些步型的转换以最简单的方式,最快的速度达到身型抑扬吞吐的目的。
  2 步法
  洪家拳里的步,是指步法,是通过以步法的变化达到身形闪展腾挪,并同时攻击对方下盘的方法,最典型的动作就是标马,是身形向前的同时,先锋马攻击对方前锋马的动作,故颜殿雄先生说:“一要入脚为先”,就是这个道理。
  身形的前后左右,要靠步法的横直进退配合。进步分中门偏锋,力大欺人由中门人,踏四平步,打四平拳(掌),左马右拳,右马左拳是倒拖船势;进步常用四平步、垫步和玉环步(镰刀脚)。力小搏力大,进身走偏锋,左马左拳,右马右拳,是拖船势。抽身退步时,以退为进用倒三七步;缩身卸势用拖步;躲避器械,暗器用退仆地虎;抽身卸马常用(鱼尾脚)倒三七步、拖步和仆地虎。左右卸马,不论盖步或插步,洪家拳统称为偷步。
  用前锋马攻击对方前锋马的步法,属于脚法里的暗脚和膝法,最常用的为鱼尾脚、铲脚和镰刀脚。由中锋入脚,用鱼尾脚刮,用铲脚捆,用膝顶撞;由偏门进马,用镰刀脚关(管)对方前锋马,用膝撬压、跪对方前锋马的膝部。破法亦是用鱼尾脚和钉脚,鱼尾脚左右拨,钉脚就在中间钉。避法则用吊马和提膝。
  练习这种标马功夫,传统是用三角桩和石鼓辅助练习的。三角桩是在地上钉三个木桩,分别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边长以马步的阔度为准,人站在三角形的底边的正中,左右脚划弧挑开成马步时,用脚掌外侧捆刮两边的桩,再一只脚由内向外划弧捆刮顶上的桩,落马成正面子午马或三七马,第三式再将前锋马沿第二式所划的弧线捆刮起式时捆刮的柱,落马侧身子午马或三七马,由于是三个式,又有师傅将此称为“三星桩”的。桩钉人地下由浅而深,最后能一脚捆断杯口粗的木桩,就算功成。练石鼓则比较简单,将石鼓置地上,用前锋马捆刮、铲和钩,能将百来斤重的石鼓一刮而出十数步者,亦算功成。
  3 脚法
  脚法在现代武术名词中叫腿击法。洪家拳亦有脚法,只是脚法是用来作奇兵或救兵的,奇兵用于突袭,救兵则是在手门被对手封死或对手有帮手时,不得已而施行。
  洪家拳的脚法比较简单,单个动作计有魁星踢斗(低弹)、白鹤踏雪(踩脚)、童子献蹄(撑脚)、虎尾脚(侧撑)、明尖脚(中弹)和铰剪脚等;组合动作有懒虎伸腰、三星钩弹脚、缠丝明尖、左右拨脚和连环挂脚等。虽然在拳术套路中,脚法和跳跃动作的编排没有传统少林拳的多,但不要少看洪家拳的脚法简单,它却是很实用的功夫,作为奇兵也好,救兵也罢,都应下一番苦功夫练习。
  4 膝法
  膝是下盘的门户,总宜合宜跪,不宜分散。合则下盘力实相抱,门户紧密,对手不易攻入,跪带撬力,适用于防守。
  膝击法分横直,破法也是横破直,直破横。直的动作是提膝和跪膝,提膝自下而上,分为防守和进攻两种,防守是因自身力弱,前锋马不敌对手,故提膝以避之;进攻的标准术语称顶膝,俗称钉膝,提顶称上钉,跪膝称下钉,用于钉压对手的前锋马。横膝指分和合,提膝时的分和合,用以破对手的腿击,扎马时的分和合则是斗马之法,分是撬法,合是跪法。
  扎马时,要求前锋马的脚面斜成四十五度角,脚尖和膝尖垂直,是用膝保护脚面不被对手直接踩踏的要诀,因此膝便成了经常被攻击的目标,踏踩和碰撞是免不了的。   
  (三)  身
  “头顶起,肛提起,背团起,腰挺起,臀收起”。这是练拳时对身体几个外在部位的要求,还要求牙齿叩紧,舌尖轻抵上腭,气沉丹田,提肠束气。气沉丹田用逆腹式呼吸,呼气时气沉丹田,发劲时吐气开声,以气催力。脚趾抓地如落地生根,手指微弯如猛虎攫羊,团身抱劲若斑豹回崖。
  膀手运使周身劲力,外膀时使胸腹肌力,内膀时使腰背肌力,一阴一阳,交替练习纯熟,用时无往不利。洪家三展手法是以气沉丹田,内劲由丹田起经由腹、胸、锁骨、肩胛骨运至膀桥、掌指,运柔成刚,所谓百炼钢成绕指柔。
  身形的变化是与马和步的变化相配合的,闪展腾挪、抑扬吞吐,大幅度动作的,现代武术名词称作身法,进跳猛虎推山,退跳撸尾千字,左右移身小跳是洪家拳常用的身法。如遇对手势凶或有利器时,还有退跳仆地虎,执地上沙石抵挡一下:左右摇马进身,常用烂泗牛步;棍法中常有大幅度的三步跳,如三步败将棍、下马枪等。这些身法大都以散手的方式专门训练。
  洪家拳亦有轻身功夫,是沿袭自少林的负重跑步和负重跳跃,用于练习奔跑和跳跃,是于套路外单独练习的,还有“猫跳虎扑”的跑墙角训练,少年人练习容易成功,成年人练习则事倍功半。
  柔软身体的基本功,如压、吊、转、绕的肩部动作;俯、甩、涮、下的腰部动作和压、搬、劈、控的腿部动作要求单独练习,还有“有头鸡”和“绞纱”的跌扑翻滚动作亦要求作专门的练习。
  洪家拳的运劲法门是靠努气使力的,成年人练习的时候稍有不慎亦会“努坏条气”(此为广东方言,大意为憋气使劲——编者),因此不适宜少年人练习。少年人的五脏六腑要满十八周岁才能完全长好,在此之前是不能练内功的,只能练身体柔软和轻功等功夫,练力的路数亦要以长身体的引体向上、爬杆等为主,舞石锁、捧力鼓和举石担等应量力而行。所有套路和器械,可以在少年时熟习,等过了十八岁,才可以在老师的辅导下循序渐进的修习内功。   
  (四)  心
  林世荣先生说:“心到则操守有主”;拳谚说“心气一发,四肢皆动”;颜殿雄先生亦说“心省活动施行,伶机前后左右”;所以前辈们时常叮嘱要“俾心机”。试想练习时心不在焉,呆若木鸡,如何有成?比武时六神无主,手足无措,如何取胜?故谓心乃一身之主宰。若然于平常练习,每招一式俱落足心机,久而久之则神形兼备,每行一趟拳,便有一分收获,便是心得。
  
  (五)  眼
  林世荣先生说:“目到则光明不紊”,拳谚说:“眼到手亦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故洪家拳要求眼神一要活,练习时手、眼相随,方能神形兼备;
      二要毒,“观人面目变,知人手足动”,“睇人肩部(动),知其出足”。与人相搏时能观察对方的神态而有所应对,又能洞察对方的弱点而攻其不足。
  内、外五要是洪家拳的系统大纲,初学者先对此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再做系统练习,勤下苦功,持之以恒,就会有所收获,就如盖房子,高屋建瓴,打好基础,再添砖加瓦,大屋就建好了。

 

洪拳三路(号称洪门三宝,秘传拳术)

 
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洪门五祖,后来传入广东,历代著名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铁桥三、林福成、黄泰、黄飞鸿、林世荣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洪拳三宝一般是指工字伏虎拳铁线拳及虎鹤双形拳等三套洪拳套路。

工字伏虎拳

工字伏虎拳是洪拳的基本拳法,以步进退成"工"字形,故名工字伏虎拳。相传此拳源出少林,初少林毁于火,至善禅师避难到广州海幢寺,至善恐少林绝技失传,便于寺内授徒传艺,陆亚采为其首徒,得工字伏虎拳秘传,后传于黄泰,泰传麒英,麒英传子飞鸿。又由黄飞鸿将其发扬,传于梁宽、林世荣、陆正刚、陈殿标等。工字伏虎拳腰马稳健,桥手刚劲,法门紧密,进退有规。恒久练习,不必站马而腰马自坚,不必打椿而桥手自劲,是学习其它拳术、器械的基础。因此,凡入黄飞鸿门下者,必先习此拳以稳健腰马,坚劲桥手,正确步法。

虎鹤双形拳

 

虎鹤双形拳由黄飞鸿集各家之精华融汇贯通而创立。套路中虎的"劲"(如虎之猛)和"形"(如虎爪),又取的"象"(如鹤之灵秀飘逸)。虎形练气与力,动作沉雄,声威叱咤,有龙腾虎跃之势;鹤形练精与神,身手灵捷、动作迅速、有气静神闲之妙,故称虎鹤双形拳。虎鹤双形拳手形有拳、掌、指、爪、钩,手法有抛、挂、撞、插等,步法有弓步、马步、虚步、独立步和麒麟步等,步法讲究落地生根,身形注重挺拔端庄。整套动作既吸取佛家拳的凌厉攻势,又吸取洪家拳的严密守势,拳势威武,刚柔并用,长短兼施,为黄飞鸿一门之代表拳法。

铁线拳

铁线拳,属于少林外家拳之内功手法,专为锻练桥手之用是"广东十虎"之首铁桥三的绝技,后由铁桥三首徒林福成传授黄飞鸿。铁线拳是一套养生拳,以运动肢干,畅通血脉为主,具有壮魄健体,反弱为强的功能。其大纲不外分外膀手与内膀手二式,外膀手属外功即手、眼、身、腰、马;内膀手属内功即心、神、意、气、力。它以刚、柔、逼、直、分、定、串、提、留、运、制、订十二支桥手为经纬,阴阳并用,以气透劲,又以二字钳羊马势保固腰肾,练此拳法要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放而不放,留而不留,疾而不乱,徐而不弛,无论男女老少,皆能习之,恒久练习,有却病延年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