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鹿峰文友会第十一期:母爱无疆

 WENxinHANmo 2017-05-13

耒阳书协主席曹晓彬题刊头《母爱无疆》

九十八岁著名画家孟黎先生(济南)国画《统领群芳》


母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


人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


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


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


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


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


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母爱如水,


母爱无疆!



诗词选粹


思母

范诗银(北京)

母亲把我扔在人间而去已54年了。我从不写这个内容。如今我也老了,就写成这个样子……唉!

苍实何为鬓上簪,秋黄袖老雪花襟。

人寰不与亲情住,云海偏分忆念深。

有梦那时牵手泪,流年依旧湿衣衾。

相思两字最无用,难寄来生一寸心。

 

写给母亲

郁犁(黑龙江)

几经腹稿未成诗,最愧临前莫好词。

一路走来多眷顾,三生取舍是相思。

授渔艰苦心无悔,做事实诚志不移。

见也匆忙回首怕,常思别后泪盈之。

 

花深深·母亲

崔杏花(湖南娄底)

何须说,童年记忆穿花蝶。穿花蝶,牵儿挂女,几曾停歇。

而今两鬓堆霜雪,深情长似庭前月。庭前月,时时照我,心头圆缺。

 

母亲节思母

何矩(上海)

有节颂萱堂,遗容端复详。

善行修正果,淑范伴慈航。

叶荫莺啼湿,花繁蝶梦香。

春晖来世报,依旧唤亲娘。

 

【中吕·满庭霜】母亲节感赋(外一首)

王兰琴(洛阳)

沉思半晌,懒提钝笔,倦倚书房。逢佳节屡添愁况,恨漏雨偏长。忆不尽家慈善良,写不完儿女悲伤,空回望,低头暗想,何处诉衷肠?

 

【南越调·黑麻令】思娘亲

不由我萦情抑情,唤娘亲风应雨应,睹碑文珠泪交零。兀楞楞难表深衷,乍听叫原名小名,思忖着回声过声。似这般忙把眸凝,待心迹言明道明。

 

感恩母亲

马凯(北京)

生命是谁给,当知感母恩。

教吾学走路,育我长成人。

回想童年事,常怀寸草心。

三春晖怎报,梦里尚牵魂。

 

钟敏华(耒阳)钢笔画作品《祝融峰》


母亲节忆母

丁顶天(江西萍乡)

母亲逝世多年,然教诲、关怀令儿难忘。

乡山已远叹鸢飞,在耳叮咛未敢违。

何事萦怀常入梦?盼儿慈母立斜晖。

 

母亲节忆母

周吾中(湖南耒阳)

元春离别泪如丝,香火卅年忆母时,

子欲报兮亲不在,忧思隐隐有谁知。

 

父母退休生活剪影

李芬(江西萍乡)

退休虽日久,快乐亦随形。

柴米油盐事,琴棋书画馨。

健身和健脑,追剧与追星。

谁道古稀老?韶光正袅婷!

 

母亲(新韵)

张秀娟(黑龙江)

无私母爱撼三春,日夜操劳病染身。

断米时光场部借,缺柴岁月岭中寻。

教儿必定听成果。亏己不需问起因。

艰苦精神传后代,慈怀典范与天存。

 

献给母亲的花——萱草花(两首)

张国贤(济南)

闪闪慈晖忘忧草,空余血泪泣萱花。

恩深似海难慈孝,怎奈哀情手捧茶。

 

旭日光辉懿范传,长悲黄土掩慈颜。

春晖未报思亲泪,萱草霜侵绣锦寒。

 

忆母 

贺文生(湖南耒阳)

中年独养五儿孩,里外操持事事乖。

锄舞田间新土垦,针挑灯下旧衣裁。

辛劳昼夜容颜老,赊借时常笑口开。

遗落心中沉痛感,人间无处慰慈怀。

 

母亲节感赋

孙发亭(青岛)

十月怀胎育生命,一朝分娩惊梦魂。

含辛茹苦倾心血,学步求知舍筚门。

似海深情儿女悟,如春眷念暮年论。

吾曹闲暇须三省,自问何时报母恩。

 

中秋夜思

龙城亮(湖南耒阳)

又逢玉兔正当溶,照亮门前不老松。

游子深知慈母苦,乡思徒寄月华浓。

 

《异乡贺母九十一岁生日》

郭新华(益阳)

车驰万里路艰难,目断蓝天忆楚山。

危峪扒柴秋露冷,隔江呼仔月光寒。

慈亲念我巾常湿,游子思娘泪不干。

四代同堂今庆寿,心和明月拜欢顏。

 

忆慈母

彭传策(湖南耒阳)
难忘卅五历沧桑,面壁愁颜暗自伤。
仙逝慈容瞻影靓,梦回陋室忆情长。
含辛守寡培儿女,茹苦持家叹雪霜。
三豆遽然游乐国,深恩未报意彷徨。
注:卅五指母逝至今已35年了(1982年辞世)。三豆即农历六十一岁之称。乐国即指逝世升入天堂。

 

行香子 回家过年

李建中(苏州)

地冻星寒,月钓苍山。念双亲,守望经年。归期屈指,不胜凭栏。盼小儿归,孙儿壮,女儿妍。

行装满满,思绪千千。路迢迢,烟笼乡关。相逢应是,鹤发童颜?奈春之期,秋之盼,月之圆。

 

母亲节情怀

阎石山(株洲)

新果桃枝惜落红,吾家楼燕哺蛾虫。

景前教我思娘痛,衫破无人密密缝。

 

夜游宫·为母亲洗澡

周少洪(湖南耒阳)

娘为孩儿沐洗,几多次,问谁能记?今复孩儿为娘洗。慢梳头,细修甲,轻搓背。   

慈母风瘫里,似儿小,憨憨玩水。要把新装扮仔细。镜中人,皱纹开,心花美。


宋佩莉(上海)摄影作品《母亲的魅力》

散文撷英

当时只道是寻常

丁顶天(萍乡)

        母爱就象心中陈酿的一坛酒,珍藏的时间愈久远,便愈加香醇!每一次打开这酒坛,都会令人陶醉在思念之中。


        我第一次离开父母亲是去县城上高中,那年我十四岁。


        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我初中毕业参加全市的统一中考,录取在县城重点中学。考上了重点高中,一家人都为我高兴。父亲一般是喜不形于色的,而母亲不一样,高兴的同时,在为我上学的事准备着、操心着。带什么被子、带什么衣箱和换洗衣服,都是母亲准备好。更担心着我去了学校独立生活的问题。说实在的,这之前一直没远离过家,洗衣服的事也没做过,母亲的担心是很自然的。


        县城离家有一百来里,到十四岁,我还没有单独出过远门,母亲担心我的安全,也怕我人生地不熟一时找不到学校,便让二哥抽时间专程送我去学校。大哥不在家,当时二哥便是兄长中出门胆儿最大的和对县城环境比较熟悉的人选。开学那天,母亲用那兴奋中透着幽幽神情的目光送着我和二哥出门,一直站在门前看着我们走远。


        二哥不辱使命,将我送到学校后,还替我办理好入学手续,然后带我走出校门,熟悉校园周边环境。


        第一次回家是开学后不久的中秋节。要回家前非常的兴奋,提前好几天准备好回家物品,星期六吃完午饭就往车站赶(那时只休星期天)。回家后我向母亲讲述了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包括宿舍内有十几个人以及洗澡在大澡堂等等都向母亲说了,母亲更多了一些担心。在返校时,母亲亲自送我到路口,用含着泪水的目光送我上路,再三叮咛,依依不舍。


        到了高二,因为学习紧张,便常常是隔很长时间不回家。也许是因为思念,母亲长时间没见到我便不放心,除了经常向在县城工作的邻居打听外,有堂兄或是其它人来县城办事,也一定委托他们来看我。有一次还特地让四哥专程跑一趟。


        四哥是兄长中和我年龄最接近的一个,比我大四岁,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务农。平时四哥和我在一起劳动玩耍的时间比较多,也经常是他护着我。我个子小,体力也不如人家,每次挑担跑路,常是落在别人后头,而四哥常常在大家歇脚的间隙,回头来接我的担子。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在一起,相对而言,俩人间的交流也更多。四哥知道我喜欢吃油炸螃蟹,得知母亲要他来学校看我,便在小溪里捉了许多螃蟹,让母亲用油炸好带到学校给我吃。那一次吃到四哥送来的螃蟹金黄酥脆,现在回忆起来还口存余香,因为那不仅仅是一碗螃蟹,其中还融有母亲浓浓的爱意和兄弟情谊。


        记得在高二第二学期,中途我患病住院,母亲知道后马上派四哥接我回家修养,我一人在外住院她老人家放心不下。这种爱和情谊是无价的,让人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考上大学时,我已是多次出门的人了,来来往往,母亲已经习惯了。我挑着母亲准备好的行李,在母亲充满喜悦和坚定的目光中上路。


        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2007年我的女儿高考结束后也要出远门求学。妻子担心女儿路上的安危,非要和我一起送女儿去云南昆明。本来有我一人送去便可以了,因为妻子不放心,非得要一同去。妻子的方位感实在太差,常去的地方也会迷失方向,她母女俩去而我不去,我是不可能放心得下的。


        为女儿办好入学手续,带女儿熟悉了一下周边环境,之后我和妻子准备启程回家。刚和女儿分手,妻子便哭出声来。记得在1993年上半年,妻子想外出务工,将女儿放在家里,结果找到工作后却放心不下家中的女儿而不得不辞工回家。此后十几年她和女儿在一起就不敢分开,一旦要分开,自是难舍难分。妻子这么一哭,让我一时手足无措,自己虽也有点恋恋不舍,但还得强忍着,设法好言劝慰着她。


        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在重新解读母爱时,觉得当年母亲对我的一切都不寻常。凡事有了自身亲历,便更加深刻,尤其是对情感的理解。

 

 

文新学(衡东)国画作品《山叠翠微》



献给我的母亲

凡夫(耒阳)

 

        风清气爽,秋意凉凉。傍夜,西湖游园小亭子旁,伴着健身操舞曲,随着济济的练操人群,做完第十套健身操我已是全身冒着微汗,此时,坐在亭台栏杆旁或树枝荫翳下人造的木墩上歇息,看西湖霓虹倒影,波光鳞鳞。时不时阵阵桂花的馥郁清香袭入肺腑,沁人心脾。我不禁步入桂花树下,仔细地端详那一朵朵成丛成簇地开在桂花树枝叶间那点点滴滴的小小桂花,一树树或黄或银的花色,淡雅灿烂。我忍不住摘下一小截长满桂花的枝叶,用鼻子迎着它,深吸着花香,恨不能把整棵桂花树的花香吸进肚子里。看那粗糙的树叶,还有那小小的四片花瓣以及细米粒般小的花蕊,桂花看起来一点也不娇美,太朴素太平凡了,但它那内在本质的高雅纯洁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却是'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也许是气候和昼夜温差的变化,如今是八月桂花九月香,每当桂花香浓的时候,我便想起了我的母亲,母亲是二0一一年农历过小年那天晚上猝然离开我们的,至今也有些年头了。九月有我母亲的生日,有桂花的飘香,由此便唤起了我对母亲沉沉的思念和留在心底那抹不掉的难忘记忆。

        
        我母亲是一个朴实本份、温存善良、与世无争的人。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与邻里和睦,从未跟人吵个架,骂个嘴,有理无理,也未见她和人争个高低,要是被人丢了东西或土里的生芽遭了践踏,从没见她“骂街拜天'。母亲人长得单薄,眼睛小,清秀,不是农村里长得健壮很强悍很能干的那种妇女形象。

        
        母亲少我父亲八岁,是我父亲随舅外公驾船搞航运,在遥田高恶滩渡口码头经人媒撮认识我母亲的。结婚多年母亲没怀上孩子,父亲很着急,母亲也吃了不少补身子的药,好不容易生了我哥,父亲高兴得不得了。但船上风餐雨宿,小孩蹦蹦跳跳,很不安全,因此,父亲辞了航运,回家上岸从事务农。母亲孱弱的身躯,一生怀养了十个孩子,损了两个,夭折了两个,成活了六个,男女对半,母亲把毕生的血肉都献给了我们。

        
        倘若有谁要问我对父母哪个情感深厚些?我会不加思索地选择父亲。或许是因为自己为人父后,知道作为父亲对于家庭的担当,肩上的责任有多重,父爱如山,母情似水。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父亲勤勤恳恳地艰辛劳作,母亲默默无言地操持家务。父母相依为命,简朴俭用,各自守着做人的本份,为了使我们得到起码的温饱,父母承受了不知多少个难熬的不眠之夜。我们吃过薯渣吊粒粥、蓑衣饭、小麦糙米饭、那时只喂猪食的红薯杆红薯叶。衣裤也是兄弟姊妹接着穿,补巴接着补巴,只要穿着暖和就行,我们不敢与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攀比。

       
        母亲没上过学,没读过书,是个文盲,但记忆力却很好,也许从小陪在外婆身边,受外婆的感染和熏陶,与外婆一样脑子里装着很多故事。每当寒冬腊月,晚上围着煤灶烘烤衣服或暖被时,母亲常常给我们聊天'讲古,'在故事中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也时时被故事里的人物情节所感动。母亲给我们讲诚信、讲天地良心、讲知恩图报、讲因果,面对困难要乐观,要坚强,要看得开。母亲就是这样凭着朴实而传统的做人原则告戒自已和孩子们,维系着八口之家,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难以想象母亲瘦弱的肩膀担负着有多重的生存压力。母亲却从无愁容怨言,默默地忍受,安贫乐道,还乐于助人。记得我家隔壁刘成奎家,家庭成份不好,过上半年时缺粮借不到米,母亲就把自己借来的米悄悄地借一些给他家。米筒管平平借人家的米,母亲还米时总要满满的加个锥还给人家,让借家满意。遇着外来讨吃的,总会打发点大米或在吃饭时打发一碗饭菜。灾荒年,或有外省乞讨的人成群结队,怀里揣着生产队大队甚至公社开出的证明,证明上盖着各级的红色公章,没处住宿,我家便成了他们的落宿地。

        
        我们在母亲的故事中逐渐长大,也继承了父母诚实善良、不屈不挠、宁愿自己吃亏也不占人便宜的品性。母亲也渐渐变老,身板也欠爽朗了,眼睛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得了严重的白内瘴,虽然后来动了手术,但看东西还是不够清楚。高考恢复后第三年,我以公平区文科最高分上了大学分数线,在当时,对于我们家,对于含辛茹苦哺育我的父母脸上增添了不少光彩和喜庆,也为农村穷苦孩子改变命运看到了希望。

                                         
       大妹读书成绩好,但高考几次落榜,为了女儿实现大学梦,我父母从农村信用社贷款,母亲起早贪黑煎油煎粑粒,熬米糕豆付挑到一里外的黄市中学去卖,换钱资助女儿补学,并鼓励她要有信心,不要气馁。终于大妹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当上了人民教师。

           
        父母风雨同舟五十余年,恩恩爱爱,很少吵架,既使为事争执,也是母亲和着忍着让着父亲。父亲病重期间,母亲精心照料,寸步不离,'我还没有照顾烦。'这是母亲告别父亲的最后一句话。送别父亲上山后,母亲随我们进了城,最后长期住在大妹家里。我们兄妹成家立业后,虽没有谁大富大贵,但对父母我们还是做到尽责尽孝,连女婿都很孝顺,父母晚年算是比较幸福的。

 
       母亲在大妹那住了将近十年,过着安逸清静的晚年生活,但心里总装着我们,满妹是母亲最为牵挂的,最慈天下母女情。

      
        母亲在走完她人生七十八个春秋后,倏然而逝,没给子女们留下只言片语,就这样轻轻地去了,犹如她轻轻地来到这个人世间,使我们陡增难以割舍的悲痛。我们到乡下吊孝时,与母亲同代的老人无不惋言“你妈真是个好人,从不惹事,毛毛崽崽都没得罪过。好人有好报,这些年你妈讲了你们做儿女的款。'前段时间在西湖游园散步,我认识了一个姓黄的老乡,在哲桥镇当干部,当他得知我大妹是他中学同学时,他连连称赞我妈,对我妈赞不绝口:“你妈太贤快,热情好客,在黄市中学读书时,我们没少去你家,饭吃了多和少。你妈真是个好老人家。'  

          
        母亲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就象我眼前的桂花,渺小不惹眼。的确,桂花是没有牡丹的雍容华丽,没有菊花的婀娜多姿,但她却把郁郁清香清誉留在了人间,象征着美好、吉祥和富贵。

        
        又到桂花飘香时,桂花那浓浓的花香带着我对母亲的无穷思念飘向那遥远的天国。


孟黎(济南)国画作品《秋溪独钓》



我最爱吃妈妈的韭菜饼

张国贤(济南)


        我最爱吃妈妈做的韭菜饼 看见“舌尖上的童年”这个题目,我面前就闪过小时候母亲做菜饼的情景……妈妈做的韭菜饼那是我最爱吃的啊!


        小时候,我记得在家中厨房外墙角下,用三块砖头支着一个鏊子,那圆圆的鏊子,中间稍微有点隆起,每当烙饼时母亲先在鏊子旁支上小桌子,上面放上面板,将和好的面盆及韭菜馅盆放在桌子上的一角,然后在韭菜馅里面加上鸡蛋或虾皮等,调好后,母亲总是先闻闻,其实不仅是为了闻香味,还能闻出馅子的咸淡。再看妈妈擀饼,那擀面杖在母亲手中就像一根魔杖,一小团面很快在杖下旋转成一张圆圆的薄薄的很大的面饼。然后用擀面杖再将面饼卷起放在盖垫上摊开,上面摊上多多的馅拨匀,然后再扣上一张单饼,周边压实。此时姥姥早已在鏊子底下点然柴草烧热了鏊子,姥姥一边续柴一边用一根小棍将火拨匀,使鏊子均匀受热。我有时还帮着往姥姥身边抱柴禾,红红的火苗映红了我们的脸。也常常在这时我跟着姥姥、母亲学唱“小小姑娘,清早起床……”等歌曲或背诵三字经……。母亲看鏊子的热度正合适了拿起盖垫向鏊子上一扣,不偏不倚扣在鏊子的中央。这时母亲就更忙了,一边用小铁铲翻转着鏊子上的饼,一边继续擀下一张饼,不一会儿,那鏊子上的菜饼已“开满了小碎花”,我已经闻到面香味,同时饼里的浓浓的菜香味是那么迫不及待地冲破封锁喷涌出来。这诱惑我实在抵挡不住了,总想伸手抓,母亲笑着高高地举起擀面杖“小心烫烫着,小馋猫!”又轻轻地把手落下,看我馋涎欲滴的那个样子,母亲赶快把烙好的第一张饼放在面板上,切成四瓣或八瓣,用嘴吹了递给我一角,“啊!好香啊!”母亲又去擀饼,姥姥和母亲继续重复着上面的动作,不多时盖垫上已经摞了一摞饼了……


宋佩莉(上海)摄影作品《安徽宏村》



祭母文

刘玉萍(萍乡)


        十二月十四日,我尊敬的母亲与世长辞了,儿女们为此而撕心裂肺、恸哭长号,今衔哀致诚,以此文告母亲在天之灵。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劳动妇女,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但这平凡里有多少使儿女们潸然痛心的,有多少值得儿女们回忆的,有多少值得儿女们骄傲的,有多少值得儿女们效仿的。


        母亲是个农村妇女,她以生儿育女带管小孩作为天职。母亲跟我们说过:她九岁就死了娘,而自己是老大,下面有五个弟妹,最小的只有半岁。没有娘的孩子是一群失了窝的小鸟,这群小鸟就靠大姐为他们理羽,靠大姐替他们觅食。一个九岁姑娘就辍学在家,每天背男携女、洗衣浆衫、煮茶弄饭、缝衣做鞋,早上要为弟妹们穿衣整被,晚上要为弟妹们洗脚洗脸。那时,母亲才九岁呀,要承担整个家庭的繁重事务,要担起一个做母亲要担的担子,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呀!而母亲挺过来了,在这过程中含有多少母亲的辛酸、母亲的苦楚。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姊妹感情不同一般,母亲十八岁出嫁时,弟妹们是个个捶胸顿足,扶着花轿送一程,哭一程。这场景哪里是嫁姐呀,分明是嫁了“娘”!


        小鸟的羽毛硬了,弟妹们长大了,而母亲的心身又要投入到自己的儿女身上。母亲一共生了七个儿女,夭折三个,多次丧子,是一件多么惨痛和悲哀的事情啊!尤其老二蒲乃之死,简值是损了母亲半条性命。当时的情景真是目不忍睹、耳不忍闻:母亲抱着老二的尸体,千声万声的呼唤,披肝沥胆的哭号,在万般无奈下别人将尸体抱走,而母亲发疯般的抢夺,最后不省人事。蒲乃是埋在铁炉坡,母亲却天天站在屋角边,以泪洗面,默念着蒲乃的名字,幻想着冲口钻出一个乃崽,盼望着幻觉中出现自己的亡子,最终,母亲只有将这份感情寄托在老二的青布加衫和一个小红布袋上,母亲把这两件遗物当作珍宝收藏在掇箱底下,每当思念之情不能自已的时侯就会去翻看它,其实母亲懂得这遗物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伤感,但她就是要这样做,这是多么沉痛而可怜的母爱啊!由于自己九岁失母,深知没有母爱之苦;由于儿子的夭折,深感失子之痛,于是把我们四姊妹是衔在嘴里怕融了,捏在手里怕碎了。老幺是母亲的尾巴,无论母亲到何处都会把她带上,记得那次母亲去赶集,家里又有两岁孙子——毛乃,母亲就破例要老幺守家看人,老幺答应了,但等母亲出门不久,老幺就反悔了,把毛乃丢在家里,一个劲地追母亲,旁人看了都很生气,说老幺太淘气了,但母亲却不声不息,放弃了赶集,拉着老幺的手回家了。还有一次是老幺随母亲到外婆家送年礼,第二天早上要上学,母亲怕她走公路不安全,硬要送她一程,最后分手还千叮万嘱:走路要靠边,心里不要想别事,莫撞上汽车。其实,那时的老幺已经十三岁了,但在母亲眼里,儿女们永远是她呵护的对象。记得老大四十岁那年生病了,为此母亲寝食不安,整天眼泪汪汪,为了关照方便,母亲每天从老屋跑到新屋带老大睡觉,在那段时间里,母亲每晚都是半醒半睡,只要老大稍有响动,哪怕是一伸手、一缩脚,母亲都会觉察得出,一时为他起床倒茶,一时为他擦身,真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母亲关爱儿女们的事情太多了,儿女们也就习以为常了,现在回想起来,母亲的爱是多么的宽容,多么的细致。

  妈妈呀,母亲!你的青春和美丽在默默的奉献中衰谢干枯了,儿女们在你的血泪滋润下成长了,你已完成了育人的职责,年岁已大了,该歇歇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母亲的孙辈们又一个接一个出世了,儿女们劝她不要插手了,她却说:“我带人带惯了,何况是自己的子孙,我想带。”孙女彩云一出世,毛乃就成了母亲的幺崽,一直到分家,毛乃都十几岁了,还赖着要跟婆婆。特别是芬芬、宝琴、玉琴,几个年岁差不多,母亲总是背上背一个,手里牵一个,身后跟一个,就是剁猪草的同时,都要背上背着人。她们几个像一群小鸡整天叽叽喳喳地围着母起亲转,这群“小鸡”如今都已成了大学生,这里边又有多少母亲的辛劳!


        妈妈呀!母亲,你含辛茹苦,用你羸弱的身体养育了三代人,为此后辈们永远感激你的恩德,永远铭记你的功劳,你现在离我们而去了,你的弟妹们在为你的辛苦而哭,你的儿女们在为你的功劳而泣。


      母亲在育人方面劳苦功高,而在建家方面又何尝不是?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十八岁的母亲带着美好的希望嫁到了我们刘家。刘家是靠种田营生的农户,兄弟多,家底薄,分家时只有两间伸手能摸屋檐的破房子,家用什物少得可怜。为了这个家,母亲出了多少汗,流了多少血。早晨是她第一个起床,晚上是她最后一个睡觉,每天煮茶弄饭、挑水打草、上要伺候老人,下要照管小孩,有时还要到菜地里陪土、栽菜、浇水、施肥,整天不辍劳作。所有的针线活是留在晚上完成,经常在夜阑人静之时,人们都已酣然入梦了,而母亲房间的那盏桐油灯还在一闪一闪的,她那粗糙而灵巧的手还在一飞一舞的,她这是在替全家大小飞针走线,缝缝补补。农闲时,母亲不得闲,农忙时母亲更是忙不开,那是古历三月,正是插田时节,母亲生下老二才一天,就要请工插田,一个产妇,三更半夜还在厨房里切肉、破鱼,而铺上大孩子喊着要妈妈,刚出生的婴儿也呱呱的闹着,母亲自己又腰酸又腿软···这种景况是不堪回味。


        母亲不仅要把所有的内务做好,因父亲经常在外,而我们兄妹又还小,田里的事情也经常是母亲一个人包揽。记得那一年遭干旱,水塘的水要轮流灌溉,而我们家轮在半夜时分接水,母亲只得一个人半夜起床,把孩子琐在家,自个儿去大坡下岸看水。那是个没有人烟的地方,相当阴森,传说有鬼魂之类,这种境地,就是一个壮年男子也会毛骨悚然,何况是一个细弱的女子,结果,由于黑暗无光,紧张害怕,母亲一脚跌倒壁岸下,摔得鲜血直流,最后只得挣扎着爬起来,一步一瘸地回到家里,而房里又是上铺哭、下铺闹,母亲又顾不得自己伤口的包扎哄孩子去了。

  妈妈呀!母亲,为了这个家,你付出了多大的劳累,你承受了多少精神上的压力,由于当时劳累过度,营养不良,以致在你身体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膝关节以下脚干细小、青筋綻出,儿女们看到你那与众不同的脚,无不感慨,无不心酸。


        在母亲的辛勤劳动、精打细算之下,我们家逐渐积累了一些财富,曾三次建造房子。特别是第一次,老房破烂不堪,一下雨就里外一个样,母亲下决心要把它改造,每天利用给孩子喂奶的时间数着旧屋楼料,盘算新屋材料。在建造过程中,一日三餐饭菜,烧茶送水,点心摧工,都是母亲一把手。


        妈妈呀!母亲,今天我们这个家只所以有这个样,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父亲为有这样的贤内助而骄傲!儿女们为有这样勤劳的母亲而自豪!


        母亲不仅勤劳检朴,也非常识大体、明事理、有远见。父亲是个多面手,他不仅仅只是务农,还要用更多的时间到外面去教锣鼓和搞戏剧方面的事情,这对母亲加重了很大的负担,劳务上母亲要挑起男人的担子,精神上经常要担惊受怕,但母亲从未发过怨言,从未阻止过父亲做的事业,并能积极配合,随父亲展转漏上山、龙王庙、泉塘下。这不愧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好妻子!更为人敬佩的是母亲的站得高、看得远,五六十年代,一个只读过一年书的农村妇女,能做到“宁可自己多累,也想方设法要儿女多读书”,确实了不起。督促老大读初中,为老二读高中而奔走……也正因为母亲的远见,儿女们读开了眼界,读出了能力。


        妈妈!母亲,父亲感谢你的理解和支持!儿女们感谢你的引导和培养!


        母亲勤俭持家,助夫育子,这一恩德儿女们铭记在心,更为值得一提得是母亲的表率作用。


        母亲温和待人、有同情心、有德性、有原则。我家是个大家庭,父亲兄嫂姐妹很多,母亲在这个大家庭里,与长幼、兄叔、妯娌、姑姐相处得很和睦,从未红过脸。母亲也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记得有一次,一个十一二岁的外地姑娘讨饭到我家,母亲不仅给了她饭菜,还留她住了两宿,最后把老幺的洗换衣服打发了给那姑娘,当时老幺还小,不明白母亲的做法,母亲摸了摸老幺的头说:“都是父母所生,才十一二岁在外地讨饭,怪可怜的。”这是多么朴素的语言,却表达出了一片深深的同情之心,为此,我们兄妹几个很是感动。母亲对我们虽温爱有余,但原则上的东西是严格要求。教我们做人要正直,说话要诚实,不要爱屑小、更不要小偷小摸,有一次,老幺在黄瓜地里旁扯猪草,碰上菜地管理员替队里摘黄瓜去东桥卖,管理员拿了一条给老幺,母亲发现老幺吃瓜,认定是偷的,罚了老幺皮肉之苦,。这苦虽冤,但我们几个从这件事上深深地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个道理。母亲虽读书不多,但懂得怎样做人,怎样教子,是儿女们永远校仿的榜样。


         一切的一切,何其之多,真是言有尽而事无终,情亦不可终也!


        呜呼!母亲,今天你真的就这悄悄地走了吗?不!你怎么会舍得丢下与你相濡以沫的老伴呢,你怎么会舍得丢下你一手养大的儿女们,你怎么会舍得丢下你那群天真活泼的孙子曾孙们。老伴还需要你的抚慰,儿女们还需要你来温暖,孙辈们还需要你来带管,你怎么能说走就走呢?你的女儿还想吃你送的土鸡蛋,你的女婿还想吃你留的熟红了皮的麻梨子,你的儿子还想吃你煮的香喷喷的饭,你的媳妇还想吃你炒的色香味美菜,你的孙子外孙还想吃你做的粑粑和馄饨……后辈们还想听你讲那古老的故事,后辈们在出门时还想你送他们到大路边上……


        妈妈,母亲!现在确实登堂不见其容,入室不闻其声,一切的希望都成了泡影,这是多么残忍而又不可否定的现实!这是多么无可奈何的事情!在现实面前,儿女们只能深深的说一声:妈妈!你一路走好!母亲!你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编辑:心远


关于投稿

1、格律诗词曲一次五首以内供选用,个人专辑20首左右,(诗用平水韵、词用词林正韵、新韵注明),符合格律,谢绝应酬之作;辞赋、散文、评论、诗词理论,一到数篇;新诗一次不超过8首。文责自负。

2、稿件以邮箱和微信Word文档发送。五号宋体,居左排列。署实名并注明所在城市。

3、书法绘画摄影作品:1到12幅供选用,要求图片清晰,剪裁完整。

4、出个人专辑附120字左右个人简介,3至5张生活照。(照片以原图方式发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