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部份:《郭达志教授主编著作、教材简介》

 永远求知 2017-05-13

第十部份:《郭达志教授主编著作、教材简介》

笫一篇:《激光测距仪》

郭达志、周丙申 编著

 

随着激光技术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内外各种型式的长、中、短程光电测距仪的研发和生产进展异常迅速。这类测距仪的操作简便、速度快、精度高,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防军事等领域都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这类仪器是光、机、电紧密相结合的设备,结构原理比较复杂,观测作业方法也与传统的光学测量仪器有很大不同。因此,编写、出版这本著作和教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广大测绘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这类仪器的基本结构原理、工作过程和影响仪器作业效能、精度的主要因素,以合理正确地使用和维护仪器的需要。在当时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式出版的介绍光电(激光)测距仪结构原理与应用的图书甚少,本书的出版适时地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求,多次印刷发行。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激光器件(固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机理、特性及其选择;

光探测器的种类和工作机理;

激光的调制(Q调制技术,锁模调制技术)与调制器简介;

激光发射/接收光学系统和反射棱镜的构造与作用原理,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与测距仪的测程;

相位法光电测距的基本工作原理,测量相位值的方法(平衡式移相-鉴相法,电子相位计测相,内光路的设置),相位--距离信息的转换,各测尺频率测定值的衔接/组合与处理;

斜距值的改正(气象改正、波道弯曲改正、仪器加常数改正、调整头改正、仪器和反光镜的归心改正)及换算;

脉冲及脉冲-相位法测距原理;

超高频及多波相位测距原理;

光电测距仪的主要误差来源及其检测;

典型短、中、长程光电测距仪产品介绍;

其他激光测量仪器(激光准直仪和激光投点仪,激光经纬仪,激光水准仪、形变量测的激光技术,激光陀螺仪等)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简介。

 

 

                           注: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19802

1990年全国优秀测绘图书二等奖

 

笫二篇:《大地测量仪器学》

郭达志、周丙申、聂恒庄 编

 

本书是根据19832月审定的煤炭工业高等院校测量工程专业《大地测量仪器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本教材不仅在全国煤炭工业所属高等院校的测量工程专业广泛使用,还被冶金、有色、建筑等行业的一些高等院校的测量工程专业选用。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光学及光电大地测量仪器的分类和系列标准;

(2) 应用光学基础知识(平面镜和棱镜,透镜和透镜组,光学系统中的光栏,光学系统的像差);

(3) 望远镜的结构、成像原理、主要光学性能及指标;

(4) 安平水准器和补偿器的种类、结构原理、精度及误差检测;

(5) 测角装置的种类(光学度盘、光栅度盘、编码度盘)及其构造原理,角度测微器的种类与测微原理;

(6) 竖轴系的种类与定向精度,横轴、制动/微动机构与复测/拨盘机构等的结构原理;

(7) 激光发射和接收系统的组成、种类与工作原理;

(8) 相位光电测距法的基本原理,测量相位值的方法,相位距离信息的转换,精/粗测定值的衔接处理;

(9) 电子速测仪及其应用;

(10) 典型光学及光电测量仪器产品介绍;

(11) 光电测距仪的误差分析与精度检测等。

 

 

                                  注: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198610

 

 

笫三篇:《测绘新技术及其应用》

郭达志、金学林、盛业华、韩国建 编著

 

本书的编写目的主要面向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等的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测绘新概念、新技术和新仪器纷纷出现,发展迅速,它们的应用领域日益广阔。但当时国内外均缺乏综合的适用的图书或教材,许多相关信息和资料大都是在期刊、内部文献资料中分散报道,不便于广大读者和专业师生学习、阅览。本书是作者在广泛阅读、收集国内外相关书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实践编写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

1)数字化测绘科技体系的结构框架,GeoinformaticsGeomatics的概念;

2)电子速测仪和三维自动工业测量系统的结构原理:精密光电测距原理的新发展,光栅与编码度盘的测角/测微原理及结构,竖盘指标、倾斜传感器及光电度盘定位的原理,电子速测仪的检验,三维工业测量系统和工业摄影测量系统简介,三维交会观测及计算的数学模型;

3)电子数据记录器(数据终端)的功能和种类,数据通讯与传输;

4)数字测量方法与成果处理,数字测距成果归算,三维电子测量平差计算;

5)计算机图形系统及其在测绘中的应用:成图系统硬/软件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数字地面模型(DTM)的概念、生成方法与应用;

6)现代定位技术简介:GPS系统的构成、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卫星星历及预报、卫星3维定位原理与方法、GPS测量的精度,GLONASS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特点、导航信号和导航电文、两个系统比较,典型接收机产品简介与应用,惯性测量系统(ISS)的特点、定位原理与构成、作业方式和应用;

7)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最优化的概念和分类,控制网优化设计的质量标准及其求解方法,优化设计的类型和设计方法,GPS测量网的设计;

8)遥感技术及分形理论应用概说:遥感技术的概念、分类,遥感信息特征,遥感技术应用,遥感图像微机地形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神经网络计算机及其在遥感中的应用,分形理论基本概念及其在制图和遥感中的应用;

9GIS简介:GIS的概念、组成和发展概况,GIS与测绘、遥感科学技术,GIS的基本功能,GIS的数据结构与数据模型,GIS的应用领域,GIS与专系统和空间决策支特系统,空间信息系统(SIS)的标准化与网络化。

10)附录:电子速测仪主要技术参数一览表,GPS接收机主要技术参数一览表,GIS系统基本特征表,信息处理/交换用7位编码等。

                           

                          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8

 

笫四篇:《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与应用》

郭达志、盛业华、余兆平、谢储晖 编著

本书是高等学校规划教材,主要供测绘、土地、地质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学科的师生和科技人员参考。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地理科学、空间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为一体的新兴交叉科学技术,是信息高速公路和数字地球建没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GIS科技和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在中国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了GIS知识的学习、研究,不断引进外国的GIS软件系统,例如当时风行一时的PC ARC-INFO系统,GIS在许多行业、领域纷纷得到应用,并且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应用效益。因此在我国,不论是GIS的人才培养和普及教育,还是GIS科技及其产业化事业都很需要这方面的出版书籍。中国矿业大学于80年代后期首先在测绘专业的研究生中开设了计算机地图制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与应用等课程,1991年郭达志、余兆平合作编写了内部讲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与应用》。在此基础上,本书作者根据多年从事GIS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体会,并参阅近些年国内外有关论著,编著而成。本书经多次印刷出版发行。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概论:GIS的概念与发展概况,GIS的组成和硬软件环境,GIS的基本功能和主要应用领域,GIS的相关学科与技术;

2GIS的数据结构:GIS空间数据鹅特征、类型及其表示,矢量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四叉树和八叉树数据结构,数据结构的转换,栅格-矢量一体化数据结构;

3GIS的数据模型:关系模型、层次模型与网络模型,综合数据模型,超图数据结构与超图数据库,时空GIS数据库系统的一些概念;

4)整体空间数据库:从传统数据模型到面向对象模型,面向对象技术的原理与方法,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设计与分析,空间知识的表示与专家系统;

5)多种国际与国产商品化GIS软件系统的介绍与评述;

6)空间数据的处理与管理:空间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输入与编辑,遥感数据与GIS的综合,空间数据的格式转换、编辑、处理、检索、更新和管理,GIS空间数据的误差及其传播;

7GIS中的数据分析与输出:GIS的几种空间分析功能,DTM与地形分析,自动制图、可视化与数据输出,空间数据共享和标准化;

8 GIS的工程建设,应用模型,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

 

 

              注: 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19975

1999年全国测绘优秀教材二等奖

笫五篇:《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

主编  郭达志

副主编  盛业华、杜培军、张 锦

本书是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在我国,GIS正迅猛地从高校和研究所走向产业化和社会化,由软件引进、技术克隆迈上自主开发、技术创新和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的新台阶。GIS正成为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Geoinformatics)的核心。本书是作者在原教材《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与应用》的基础上,为了满足测绘、GIS、土地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等多个本科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需要,吸收近几年来GIS科学技术的许多新成果之后重新编写的。较之原教材,本书在内容和体系结构上都有较大的充实及调整,每一章之后增加了小结和思考题,以方便学生的学习、理解。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绪论:GIS的基本概念、构成和功能,GIS的研究内容、相关学科和技术,GIS的发展概况和应用领域;

2)地球空间与空间数据基础:从数字地球到数字城市,地理现象和地理数据的认知与表达,地理空间坐标系和地图投影,空间数据的特征、类型、表达和不确定性,空间数据的获取、尺度特性与变换,空间数据的元数据;

3)空间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的概念,从传统数据库到空间数据库,GIS数据模型与数据组织,GIS的数据结构与数据编码;

4)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图形和属性数据的输入、连接与编辑,空间数据的处理(几何纠正、变换、压缩、拼接、分割、更新等),空间数据的(格网、四叉树、R树、R+树、Cell树)索引,GPSRSGIS技术的集成,空间数据质量的概念、误差与不确性分析、质量控制;

5)空间分析:综合属性数据分析,空间查询分析,缓冲区分析,空间叠置分析,网络分析,DTM与三维地形分析;

6)空间资料的可视化与自动制图:普通地图与影像地图制图,专题地图制图,空间数据的多尺度特征与自动综合,三维动态显示与虚拟现实;

7GIS工程与应用:GIS工程建设与设计,GIS软件开发,GIS的应用模式与方法,GIS标准化,GIS的广泛应用;

8GIS的发展与展望:GIS网络系统与WebGISGIS互操作与Open GIS,组件式GIS,三维和动态时空GIS的发展动态,目前GIS技术的不足。

 

 

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10

 

 

 

笫六篇:《矿区环境灾害动态监测与分析评价》

郭达志、盛业华、胡明星、张书毕、李志聃 著

 

本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9478013)的研究成果专著。主要内容包括:

1)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区环境的影响:对自然生态环境(土地资源、景观、三废污染、水资源、环境地质等)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

2)地球信息科学技术与矿区环境保护:遥感、GISGPS技术等在矿区生态环境监测与分析评价中应用的优越性及其工作模式;

3)遥感技术在矿区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应用:基本技术方法,土地利用现状研究,大气污染评价,地面热场的热红外图像分析,地表塌陷研究,固体废物分布调查,植被及建筑物分布调查,地貌对环境、灾害的影响;

4)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在矿区环境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应用特点,应用中的若干问题(起算点精度,GPS高程测量精度,多路径误差,气象参数的影响,GPS+GLONASS的测量模式);

5)矿区岩溶陷落柱的综合探测技术:(岩溶)陷落柱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展布特征,陷落柱的地球物理特性,遥感图像信息在陷落柱分布预测中的应用,GIS支持下陷落柱异常区的多源信息复合与分布预测,陷落柱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已知陷落柱的物探法试验技术,陷落柱预测异常区的地球物理探测;

6)基于GIS的矿区资源环境信息系统(MREIS)的研发与应用:MREIS的特点、基本功能和数据库,矿图扫描数字化的理论与技术方法,MREIS的空间数据分析与应用模型,多媒体与网络MREIS研究;

7)矿区环境灾害的数理分析与模拟:矿区环境生态系统的非线性特性,遥感图像的小波分析与信息提取,矿区环境影响的数理模拟;

8)煤矿区环境质量的分析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和一般方法,煤矿环境质量评价案例;

9)煤矿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煤矿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原则,发展洁净煤技术,煤矿环保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矿区环境规划与管理。

 

 

                            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6

 

 

 

笫七篇:《工矿区陆面演变监测分析与调控治理研究》

杜培军、胡召玲、郭达志、盛业华、陈龙乾、张书毕 著

 

本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专著,是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9871069)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No97029005No20010290006)主要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

1)工矿区陆面演变及其基本间题:工矿区陆面演变的基本概念、诱发因素、作用机制及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工矿区可持续发展与陆面演变调控,研究的技术方法;

2)工矿区陆面演变的遥感监测与分析:工矿区陆面演变的主要形式与遥感信息机理,面向矿区应用的TMETM图像信息特征与波段组合,基于BPNNTM图像分类,GIS支特下的遥感图像分类与陆面信息提取,RADARSAT图像中陆面演变信息的提取,高光谱遥感及其在工矿区陆面演变研究中的应用;

3)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融合方法与陆面演变监测:基于小波纹理特征的SAR图像与TM图像的融合,多时相遥感数据融合与陆面演变分析,遥感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及其矿区应用;

4)陆面塌陷的数字近景摄影与GPS测量研究:塌陷区监测的数字近景测量技术方法,塌陷区GPS监测中的若干问题;

5)基于GIS的陆面演变模拟与分析:基于GIS的矿山空间数据仓库与多源信息复合管理,GIS与专业模型的结合及应用,面向工矿区应用的3D数据结构与可视化、及动态分析,工矿区陆面演变的模拟与分析评价;

6)工矿区陆面演变的调控与土地整治利用:煤矿塌陷地的复垦利用评估,复垦方案决策优化,塌陷地复垦前、后土壤特性演变分析,工矿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工矿区陆面演变监测与调控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工矿区人居环境的改善与优化;

8)结论与展望。

 

 

                            注:地质出版社出版,2005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