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水车窑:被遗漏入列的“梅州文化地标”

 自华居 2017-05-14
嘉应读书楼2017-05-12

去年以来,媒体牵头,相关部门联合对梅州文化地标进行了评选报道,从备选的近在30项文化地标到最后评选出炉的十大文化地标,千年水车窑及其遗址未入列,除了活动本身对文化地标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缺乏清晰的界定和足够共识外,也有着对水车窑这一诞生在梅州大地的璀璨器物文明缺乏充分而深入的认识,故而有此疏漏也在情理之中。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水车窑是唐代广东外销瓷的代表。

自2008年唐代水车窑四系罐被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梅州”活动评定为“民间国宝”之后,水车窑近十年来一直倍受关注,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水车窑古青瓷逐渐进入了平民百姓的视线。不少专家都在积极研究它的价值,也有不少民间机构、企业瞄准它的商业价值。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把水车窑打造成世界客都亮丽的文化名片?

2008年央视“《寻宝》走进梅州”活动被评定为 “民间国宝”的唐代水车窑四系罐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自2008年之后,梅州水车窑便备受关注,一些民间机构和企业看到水车窑的市场“钱景”,竞相抢注商标,并开发出现代制品投放市场;也有个别商贩把低价收集来的水车古窑卖往外地,或者当作中国十大名窑长沙窑去卖,从中赚取高额利润,从而造成了大部分水车窑文物流失严重。另外,由于一直以来我们对水车窑的保护意识不强,一些在七八十年代被发现的水车古窑遗址已遭破坏甚至消失。

在“建设广东文化高地”的今天,如何打响水车窑的文化品牌,避免文物再度流失或遭破坏,防止无序开发,让这一唐宋古青瓷再现历史辉煌?

唐代广东最大外销瓷见证曾经辉煌

要为水车窑当前的保护开发进行“把脉”,自然必须先了解水车窑的前世今身。水车窑又称梅县窑、程乡青瓷,创于唐代初期,兴盛于唐代中晚期,至宋代逐渐衰落,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梅县水车瓦坑口、畲坑合子里、瑶上郭屋背山上等农田基建工地屡屡挖到唐墓,发现青瓷。后经社会科学界多次研讨论证,认为除梅县水车外,蕉岭、平远、大埔等地均出土有唐代古青瓷。正因如此,近年来有专家学者认为,水车窑不独梅县水车有之,在梅州其它县域也有发现。

梅县水车窑“青釉六系罐”

据有关专家介绍,已出土的水车窑古青瓷经考证多为唐代梅江流域生产的一些日常生活器皿及文房用品,计有碗、碟、罐、砚等40多个品种,出土的精品有四系罐、八兽足砚、双鱼罐、把壶等。特别是它造型多样,注重实用性与意趣性的结合,既有大唐气象,又有山地特色。

冯先铭

上世纪80年代,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冯先铭曾说过:“水车窑是唐代青瓷耀眼‘明星’中的一颗。水车窑是唐代广东第一,这个第一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质量第一,二是外销量第一。”据有关考证,唐代外销量最大的是越窑和长沙窑,水车窑步其之后,水车窑通过韩江远销南洋各国,成为当时广东外销瓷举足轻重的生产基地。

冯先铭著作《中国陶瓷史》

几前年,笔者曾与梅县博物馆负责人就此作过一番采访交流,一致认为:“文物比起历史文献而言,更具说服力,因为它传承过程之中不存在人为篡改扭曲的主观随意性,可信度高。水车窑是唐代古梅州文明的有力印证。客家先民从中原大迁徙到梅江流域,带来了先进文化与生产力,融合百越文化,从而创造出客家人伟大的‘母亲瓷’!”

损失严重 唐宋水车窑已成“濒危物种”

水车窑虽然是专家、藏家眼中不可多得的珍贵客家文化遗产,但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今天已成为“濒危物种”。几年前,记者专门前往水车镇,欲一探古遗址,但时任水车镇党委副书记李新泉不无惋惜地告诉记者,水车窑瓦坑口遗址位于水车大桥西端,早已建了私人房屋,找不到了。据调查,其它地方的水车窑古遗址情况相似,有的正在变成基建工地,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水车窑的发掘考证只是过去短短几十年,但目前梅州境内竟没有圈起一个保存完整并可供参观的遗址,这不能不说是件令人遗憾的事!

上世纪80年代,梅州相继出土大量水车窑,不少外地商人蜂拥而入来梅州‘淘宝’。由于当时我们保护意识不强,导致许多出土的水车窑精品不断流失到潮汕等地。最可惜的是水车窑在运输过程中有的被摔坏了!著有《南国青瓷水车窑》一书的收藏家谢映明,当时接受笔者采访对此不禁叹惜。

梅县水车窑“青釉水盂”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梅县博物馆藏有30多件或完整或残缺的水车窑瓷器,这些都是上世纪发掘时所得,近年已很少发现有出土的水车窑了。现在梅州基建工程越来越多,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万一挖到古遗址,如果不实施有效保护的话,‘濒危物种’将更加无处可觅了!这种担忧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近年来梅州因拆旧建新或改造提升等项目而破坏原有古迹墓葬等的现象也并非没有发生过。

实施保护 建立专馆“功成不必在我”

要如何才能保护水车窑呢?笔者在采访过多位专家学者后,综合得出如下建议:

一是水车窑遗址遭到破坏,当务之急是为水车窑树碑立传,将旧遗址及出土水车窑青瓷陪葬品的唐墓围圈保护,竖立保护碑。如果有一天遗址全消失了,那我们就真的要愧对祖先了!

二是对于文物,仅圈起来保管或运用法律来保护是不够的,也不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不研究其历史价值,不做到教育后人,还不如将文物复归原地。政府有必要组织专家撰写关于研究水车窑的系列丛书,此举可让当代人和后代人对水车窑有更多的了解。

水车窑长颈瓶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浙江在唐代只有一个越窑,而现在浙江省的杭州市等四座城市却相继建起了越窑青瓷博物馆。由此可见,要想更多的人了解水车窑,建立水车窑专题展馆是十分必要的,相关部门及当政者要有将此事当作梅州文化复兴大事来抓,必须有功成不必在我的一颗无私之心方能担此使命!

有序开发 “重塑”水车窑力戒急功近利

目前国内有多家机构、企业瞄准了水车窑的商业价值,试图将它开发成梅州的特色纪念品,但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

笔者了解到,几年前,市收藏家协会从2008年起先后在国家工商总局共注册了与水车窑有关的四个商标,分别是程乡、客乡宝、客乡民间国宝、客都民间国宝,日前开发了五个品种,分别是四系罐、八足砚、簸箕砚、兽足笔洗、棱口盘的复制品,主要由大埔陶瓷企业烧造,效果评价不一,仍处于初浅尝试阶段。

水车窑八足辟雍砚

笔者曾就此话题与多位专家学者有守探讨,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重新开发烧制水车窑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想着赚钱。要把水车窑打造成代表梅州的文化名片,首先应组建一支包括技术骨干、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组成的专业团队,然后组团去浙江越窑、江西景德镇学习烧制古青瓷的技术和品牌经营策略。同时要有长远眼光,因为成功研制不是一两天的事,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怎样才能做到有序开发呢?笔者以为,政府职能部门应注重水车窑的品牌建设,可考虑每年邀请国家级、省级专家参加研讨会,举办各种主题展览活动;另外,打造品牌就要统一品牌。

水车窑青瓷印章

那么,开发水车窑只是简单地“复制”它的原貌吗?时任嘉应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熊青珍却持另一番观点:“简单仿造唐代的水车窑,它只是一个复制品。要把水车窑打造成代表客都的文化名片,必须有所突破。例如加入围龙屋、梅花、服饰、小吃等元素来体现客家特色。”造型、图案改变了,水车窑还是原来的水车窑吗?熊教授强调:“只要新开发的水车窑保持以青瓷为主、基本的釉色等核心工艺不变,依然是水车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