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讲“十二德目之忠(1)”

 方远图书馆 2017-05-14

细讲“十二德目之忠(1)”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到,古人讲:孝是德之本,因为百善孝为先;悌是德之序,要懂得先后长幼尊卑的态度。那么忠呢?忠是德之正也。“正”就是不偏不倚,心不偏私。有一个成语叫“公忠体国”,是讲“忠”体现为大公无私,“体国”是时时以国家、团体的利益为重,这就是正而不偏私。

《说文解字》里面说道:“忠,敬也,从心,中声。”忠诚的人,对人一定是非常恭敬的。而且“敬”不只是对人,即使对每一件事情,对每一个物品,都懂得恭敬对待。比方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意思正是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尽心尽力地做好;包括面对公家的东西都是非常慎重的,绝对不公物私用、不假公济私。“从心,中声”是讲“忠”字是一个形声字,上面的“中”字,是它的读音;下面的“心”字是表示做事要尽心尽力,所以跟心有关系。

细讲“十二德目之忠(1)”

清朝段玉裁先生在为《说文解字》作的注解里提到:“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敬”体现出来的就是“肃”。“肃”就是在面对事情、处理事情的时候,非常恭敬、非常尽力。所以恭敬的具体体现就是尽心尽力,一个人只要不恭敬,就称不上尽心尽力。而且,只要尽心就不会半途而废、不会阳奉阴违,时时都会在他的本分当中尽力而为。

清朝徐灏先生依据《说文解字注》作的笺释中解释道:“尽己之谓忠。故忠有诚义。”尽自己的力量,尽心尽力去做了,这是“忠”的表现。“忠”是因为懂得敬,而且敬人就是真诚,尽心尽力的时候,只想着把事情做好,就不会起自私自利、消极负面的念头,就会很至诚地把事情做好。所以“忠”里面包含了真诚、诚敬的意思。

细讲“十二德目之忠(1)”

我们常讲忠诚、忠信,这些名词都让我们体会到“忠”表现在真诚和守信,哪怕只有心里的承诺,也要尽心尽力去做好。包括忠义,一个人应该经常反省需要尽哪些道义、恩义、情义,只要尽心、忠正,心就不会偏失了。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开始就是强调“忠”。在历史当中,很多留名青史的圣贤,他们在世的时候,人民都以他们为榜样,甚至于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这些人去世的时候,老百姓就跟自己的父母去世了一样的悲痛。因为这些圣贤是以父母的心爱护百姓,他们的心是大公无私的。

宋朝的范仲淹先生,在这个方面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每天都会反省自己:今天领了一天的俸禄,我所做的事情有没有对得起国家对我的信任?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儒家教诲我们,一个人的德行,大根大本在忠孝二字。假如做人偏离了忠孝,就离开了做人的根本。忠孝是天理之常,一个人不忠不孝就天理不容,也就不配与天地并列称为“三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